台灣傳染病歷史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日治時期的流行疾疫(鼠疫、霍亂、天花和瘧疾)

以後幾乎年年發生,而且是1920年代之前各種法定傳染病中死亡人數最多之一種。

但隨著日籍學者來臺研究,以及總督府新設的防疫機構與研究單位的努力, ...搜尋本wiki本wiki所有wiki | 登入沒有帳號?註冊臺灣第一次正式的鼠疫疫情報告出現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由來自廈門的帆船,將鼠疫(pest)傳入安平港及臺南。

同年九月,該病由淡水,傳入臺北。

又次年(1897),鼠疫流行鹿港,其後蔓延全島。

根據官方統計數字,1897至1901五年間,鼠疫病患者有10,175人,死亡者7,922人。

其後五年(1902-06)年,鼠疫流行達到頂峰時,患者13,343人,死亡者1,063人。

雖然醫務及有關人員,致力防範,久久無法杜絕鼠疫流行,原因在臺灣與海峽對岸中國貿易,帶有病菌的華人商船,來到淡水、鹿港及安平三港口,再由三港口,鼠疫侵入北、中、南部臺灣。

以後幾乎年年發生,而且是1920年代之前各種法定傳染病中死亡人數最多之一種。

但隨著日籍學者來臺研究,以及總督府新設的防疫機構與研究單位的努力,到了1920年總督府正式宣布臺灣本土的鼠疫已經根除,並在政府宣傳品中稱此為日本引進近代公共衛生制度對臺灣人民的貢獻之一。

因為傳染病容易從港口進入臺灣本島,所以總督府對淡水港的防疫格外嚴密,船隻碇泊處必須與碼頭保持一段距離處,尤其是從臺灣海峽對岸駛來的戎克船,更須碇泊於淡水港中央一帶,而且規定船隻固定用纜索必須設置若干喇叭狀白鐵繫於半途中,以防鼠輩登岸。

淡水燈塔北側設有一焚化場,專供焚化檢疫不合格的動植物。

根據該法律,每一港口置檢疫人員五名,須與隔離醫院密切合作,並接受當地衛生警察的管轄與指揮。

至於在內陸的隔離患者、阻斷傳染途徑方面,臺灣總督府採取非常高壓且冷酷的手段,包括:設立檢疫部、避病院、隔離所並實施強制性極高的防疫辦法,如規定特別禁止自中國輸入如舊衣著、舊羽毛、舊紙、舊麻袋等容易隱藏病菌之物品。

遭受鼠疫感染之家戶皆須於門口貼上黃色紙條以示標明,而來臺船舶若有鼠疫侵擾則須舉起黃旗並停泊港外,並且嚴格規定因鼠疫死亡者之埋葬須深入地平線下一丈等等。

後來更透過保甲制度令住民義務捕鼠,淡水地區也有類似手段,滬尾發生一次最嚴重的鼠疫,未幾,淡水支廳以獎金鼓勵民眾撲滅老鼠,以杜絕鼠疫。

凡是抓到老鼠(祇限家鼠,不收田鼠),不論死活或大小,由支廳收購。

每隻單價相當於一個小學生二、三天的零用錢,而且每隻還可獲得一張摸彩券,半年開獎一次,特等獎相當於剛入社會的大專生一個月的薪水,「鼠主們」紛紛趁機發筆大小不等橫財。

支廳將所收購的這些老鼠悉數投入煤酸水(Phenol)桶裏,然後送往「老鼠病院」供檢驗並予焚毀。

「滬尾傳染病隔離所」所收容的,以鼠疫病患居多,而且兼辦檢驗老鼠,所以當地人簡稱為「老鼠病院」。

迨昭和十二年(1937),日人認為鼠疫已將近廿年末再發生,才停止收購老鼠。

為求隔離確認與疑似病患,殖民政府宣稱隔離病院是防治重大傳染病的有效手段,然而院內卻不見得能提供足夠的醫療品,往往導致患者視隔離院為「等死院」。

鼠疫之外,臺灣其他兩大傳染病為霍亂及天花(smallpox)。

明治三十五年至明治三十九年(1902-1906)五年間,臺灣霍亂病患者747人,死亡者614人。

大正八年(1919),霍亂流行最嚴重,是中國船客帶來病原,結果在臺北、臺南、澎湖等地流行,患者3,836人,死者2,693人。

日本內務省在大正八年(1919)八月九日宣布臺灣為霍亂流行地區;所以臺灣總督府研究所開始製造預防藥劑,推行預防注射;為啟迪民眾的衛生常識,還印製霍亂預防宣傳單,公告各處,且分送預防要旨到各家各戶。

此外,也委託地方官廳的警務人員、公醫和開業醫師等,舉辦衛生演講會或放映衛生宣導電影,以普及人民對衛生的知識,達到遏防霍亂的目地。

次年,從前感染而帶菌者,是疾病流行的根源,霍亂再度流行,但限於臺中以南的西部地區。

其後20年間,因防遏得法,病患總人數不到50人,死亡者僅22人。

天花之為害,雖然不及鼠疫及霍亂之大,但是該病害持續較久。

最嚴重是明治三十年至明治三十四年短短五年間,患者1,758人,死亡95人。

大正6年至大正十年的五年間,患者人數也達1,314人,死亡330人。

其後,患者及死亡人數銳減,但是昭和



2. 腸病毒、SARS風暴、流感大流行學到的事

2014 修正公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法》及農委會「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建立聯合防治人畜共通傳染病之法源依據。

2015 台灣南部登革熱大流行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其他疾病腸病毒、SARS風暴、流感大流行學到的事收藏圖片來源/GettyImages瀏覽數9,1212018/08/01·作者/楊雅馨·出處/康健雜誌第237期放大字體也許是自然界的必然現象,各種生物存在地球上,在這些演變過程中,新病毒造成人類感染、威脅將是無可避免的結局。

「手護神運動」:5(濕、搓、沖、捧、擦)加7(內、外、夾、弓、大、立、腕),你我琅琅上口的洗手口訣,要歸功於20年前腸病毒71型首度在台灣大流行。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周志浩表示,腸病毒疫情也造就政府組織改造,把防疫處、預防醫學研究所及檢疫總所併成「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腸病毒雖使很多家庭憂心,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卻掀起全球包括台灣的嚴重疫情。

73個家庭夢碎,卻使感控通報更敏捷台大醫學院院長張上淳回憶,2003年3月8日,一名勤姓商人到台大急診就醫,不到2週的時間,太太、兒子也相繼發病住院。

會診時發現全是肺炎,在第一時間迅速隔離,病人也都得到妥善的照顧,當時大家都還不清楚這疫情,只能觀察疾病(SARS)的變化。

不到1個月,和平醫院暴發院內感染,16名醫護人員集體感染SARS;4月24日,和平醫院宣告封院。

社會間的信任、醫療體系,一夕間完全崩潰,恐懼、不安,唯有戴上口罩才敢出門!不久,台大急診也在5月12日晚間宣布關閉,那段期間,每天有近200多位病人湧入台大,短短20天內,高達124位相關SARS病人由台大急診轉至他院或收治入院。

廣告(噴灑防SARS藥物。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急診部主治醫師石富元補充說,當時各類疾病都有,其中有一些就是疑似SARS的病人,不少人可能是在就醫、等候、暫留等過程,在狹小的空間內被傳染。

如果有分級醫療的觀念,或許後續的問題不會這麼嚴重。

政府為了控制疫情、紓解醫學中心SARS病患的收容壓力,先後成立10家專責醫院。

SARS疫情帶來醫病傷亡外,股市、房價大跌,有錢的人忙著移民,短短幾個月台灣經濟損失至少2百多億,也擊碎73個台灣家庭的天倫之樂,但卻促成政府在災難應變、感控通報、防疫物資等步入軌道。

如今,公共場所處處有洗手槽、消毒酒精;民眾重視個人衛生習慣,一有感冒症狀自動戴口罩,打噴嚏、咳嗽用手帕或袖子遮住,避免傳染他人,可說是公衛的進步。

面對愛滋,預防、篩檢、治療傳染病各有不同傳染模式,以人傳人的飛沫傳染最為常見,如流感、腸病毒等;經由昆蟲媒介有登革熱、茲卡病毒感染等;至於透過血液、體液傳染的HIV病毒,多重性伴侶與未戴套不安全性行為,是罹患愛滋最高風險的行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護理師莊苹表示,希望讓所有有需要的人都能接受愛滋預防、篩檢及治療等服務,有效降低愛滋病毒感染人數。

以「90-90-90」目標邁進,讓「90%的感染者知道自己病況」、「90%知情的感染者確實服用藥物」,以及「90%服用藥物者其病毒量成功抑制」。

廣告總在疏忽時大流行,需時時警覺張上淳說:「傳染病的特性就是如此,當你有充分準備時就不會來,因為可以很快控制住,一疏忽就會發生。

」周志浩提醒,也許有一天,傳染病會再度大流行,唯有提高警覺、充分關注,才能避免或減少大的傷亡與悲痛。

傳染病大事紀1998腸病毒71型首度在台灣大流行,造成405例重症,78人死亡。

1999成立「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200303月爆發SARS疫情,346人確診,73人死亡。

200309月成立「感染症防治醫療網」。

2004藥癮愛滋感染人數攀升。

2006推動藥癮愛滋減害計劃,包括衛生教育、清潔針具服務、美沙冬替代療法等;「愛滋篩檢」納入孕婦產檢例行性檢查服務。

2007修訂傳染病防治法將「感染症防治醫療網」正名為「傳染病防治醫療網」。

200875歲以上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

2009新型流感H1N1大流行。



3. 瘟神的腳印:台灣傳染病的歷史足跡

幾十年找蟲培養出對傳染病的敏感度,2003年,郭明珠意外通報了台灣第一起SARS病例。

有一天,在疾管局的視訊讀書會議上,大家談到中國 ...JumptoNavigationJumptoMaincontent您在這裡首頁瘟神的腳印:台灣傳染病的歷史足跡科學生活文化2020-05-1122:00採訪/撰稿呂培苓攝影/剪輯顏子惟每年元宵的鹽水蜂炮、台東的炸寒單,還有台南高雄屏東一帶的燒王船,大家都說是消災解厄求平安。

其實先民遇到的最大疾厄,就是因為歷史書上說的,「台灣多瘴癘」所引起的傳染病。

台灣潮濕多雨的環境,很容易有「瘧疾」的傳播。

不管是從台南登陸的荷蘭人、從明朝的鄭成功、清朝的施琅,這些島嶼的外來者,帶著軍民到台灣,都飽受瘧疾的痛苦。

當然也包括了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來到台灣的日本人。

瘧疾台北的圓山飯店,日治時期是台灣神社,祭祀對象其中之一就是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他是征台首領之一。

台灣民間對這位親王的死因說法很多,但其實,親王是被蚊子害死的。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的王政中根據《近衛師團軍醫部征臺衛生彙報》表示,「1895年10月18號,軍隊行進到嘉義,親王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慢慢進軍到晚上,體溫已經到38度,出現噁心腰痛。

軍醫判斷這可能是瘧疾的前兆。

」北白川宮親王最後因為瘧疾死於台南。

這場史家稱為「乙未戰爭」的侵台行動,日本軍被瘧疾折磨得很慘。

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因為研究瘧疾出了兩位得主,一位是2015年從中藥古籍找到殺死瘧原蟲「青蒿素」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一位是1902年,證實蚊子會傳染瘧疾的英國人羅斯。

西方醫學為熱帶疾病研究打下基礎。

1948年,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在台灣成立「瘧疾研究所」;1962年,瘧研所併入衛生署疾管局。

1965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台灣是瘧疾根除地區。

五十多年來,台灣還持續在做瘧疾的防治工作。

郭明珠是前瘧疾研究所的採檢員,她的工作就是挨家挨戶去做血液採檢。

帶回檢體之後,她就在顯微鏡下尋找瘧原蟲。

幾十年找蟲培養出對傳染病的敏感度,2003年,郭明珠意外通報了台灣第一起SARS病例。

有一天,在疾管局的視訊讀書會議上,大家談到中國SARS病情不明,郭明珠立刻說,「我就跟他們說,就在我們實驗室隔壁,勤姓的國防役年輕人,他爸爸正在台大醫院,很危險。

結果一說,就請國防役來報告他爸爸的狀況,馬上,立馬就到台大去封。

結果我們那時候10點多(會議),大概11點出頭就到台大,12點就宣布第一例。

」霍亂1946年,二戰結束後,日本政府與國民政府交接的政權真空狀態,公共衛生措施暫停,全台灣死亡兩千多人,死亡率接近六成。

中醫師吳火旺當年只有十五歲,親眼見證了布袋唯一的聯外道路被封鎖,民眾跟警察起衝突,「布袋出入的街仔封起來,不得出入,你如果是住在裡面,或者人口比較多,家裡沒有米、沒有番薯籤,沒得吃就會倔強。

」吳火旺說,「那時候沒有什麼藥,有聽說鹽水針,霍亂症狀就是吐、瀉,所以要打鹽水針,也只有鹽水針而已。

」1962年,台灣又爆發一次霍亂。

嘉義日新文化協會理事長陳俊哲,兼具藥劑師與中醫師資格,他把兩次霍亂的報紙新聞,都貼在朴子故事館的牆壁上。

陳俊哲說,「過了16年,1962年,又開始第二波霍亂。

第二波比較快,46天就結束了。

」霍亂爆發就會影響經濟民生,菜市場的生鮮會被管制,出口貨物也會受到影響。

所以當朴子的陳天惠醫師通報有霍亂病例,還被官方警告不要亂講。

「診所來了一個病患,不是普通那種拉肚子,都沒有間斷,劈哩啪啦一直拉,看起來,已經脫水脫很多了。

」陳天惠醫師是第八屆醫療奉獻獎得主,他的兒子陳恆德醫師說,診所裡本來有檢驗員,但是大家都怕被傳染,爸爸就自己採檢,自己在顯微鏡下檢查,「然後他就跟教科書比對,確實看到了是霍亂弧菌,就像一個逗點,所以他就通報嘉義縣衛生局。

可是當時就說你不能亂講,台灣已經有16年沒有看到這種病例。

但是父親就不死心,就拿著他染色的那個玻片,自己跑到嘉義去給這些人看,看了以後他們就知道這是確診。

」布袋鎮有一個高高的,水泥建造的藍色水塔,就是1962年霍亂之後的建設,為了避免飲用,被帶有霍亂弧菌糞便污染的地下水,這是瘟神留下的印記。


4. 臺灣傳染病史中的鼠疫、霍亂與流感(1895-1920)

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歐怡涵○ 圖/臺史所檔案館. 1895至1920年,臺灣曾經面臨鼠疫、霍亂、流行性感冒、瘧疾、天花等傳染病大規模的侵襲。

其中,鼠疫的流行 ...內部專區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繁體中文 English首頁新知動態館藏查詢館藏選粹服務項目來訪資訊關於本館相關網站海外資源 05/30(日)本日不對外開放長谷川清總督統領下的海軍訓練:皇民奉公會海洋訓練隊本次時空旅行特展旅人-長谷川清(1883-1970),於1940年12月16日,抵臺接任臺灣總督一職,為第十八任臺灣總督。

其任內面臨太平洋戰爭爆發,戰事轉趨激烈的時刻,遂展開諸多舉措以為對應。

其中,為呼應日本本土大政翼贊會體制,在1941年4月9日,成立皇民奉公會,由總督長谷川清擔任總裁,搭配既有行政系統,全面組織臺灣人民,以配合前線戰爭。

皇民奉公會旗下更組成各式訓練機構,以支應戰爭所需,首開海軍訓練先例的海洋訓練所(並組成海洋訓練隊)即是其一。

首頁›館藏選粹臺灣傳染病史中的鼠疫、霍亂與流感(1895-1920)撰文/臺史所檔案館館員歐怡涵●圖/臺史所檔案館1895至1920年,臺灣曾經面臨鼠疫、霍亂、流行性感冒、瘧疾、天花等傳染病大規模的侵襲。

其中,鼠疫的流行更與臺灣衛生的開展息息相關。

1923年,美國學者文士樂(C.E.A.Winslow)將衛生(由國家負責人民健康)定義為一種預防疾病、延年益壽、促進身心健康與效能的科學與藝術。

經由有組織的社會力量,從事環境衛生,以防止疾病傳染,並實施個人衛生教育,發展醫護事業,使疾病得以獲得適當預防及治療,更進而組織社會機構,透過這種方式,以確保各個份子的生活水準,實現國民健康及長壽的要求。

本文首先介紹臺灣衛生體制建立前的風土概況;其次是殖民政府因應傳染病的流行,逐步建立起衛生政策與醫療行政的過程;最後則是鼠疫、霍亂、流行性感冒等三類傳染病於日治時期在臺灣流行的概況、殖民政府的應對方式,以及民眾的觀感。

觀照如今新冠肺炎的流行,至10月30日17點為止,感染人數已達4千5百萬,死亡人數為118萬。

從過去到現在,人與病菌的戰爭從未停歇。

「鬼界之島」›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人文社會科學館南棟11樓電話:(02)2652-5181傳真:(02)2652-5184【意見表單】【系統管理】Copyright©2010InstituteofTaiwanHistory,AcademiaSinica.AllRightsReserved



5. 傳染病歷史

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所經歷的第一場流感瘟疫。

日本則根據傳染病預防法第6條第7款第1號將其定性為「以擁有人際傳播能力的病毒為病原體 ...傳染病歷史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死亡之舞(MichaelWolgemut作於1493年)對「生」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的「死」在舞蹈的模樣—14世紀所流行的「黑死病」給整個歐洲帶去了死亡的恐怖傳染病歷史記述在世界歷史中,對後世的社會、經濟、文化產生了特別巨大的影響的傳染病。

如傳染病傳播速度較快,可發展為流行病,具體參見「流行病列表」。

目錄1概述2鼠疫2.1雅典鼠疫2.2查士丁尼鼠疫2.314世紀的「黑死病」2.416-17世紀鼠疫的流行2.519世紀末以來的鼠疫3麻風病4哥倫布大交換與梅毒5麻疹6天花7霍亂8傷寒8.1斑疹傷寒8.2腸傷寒·副傷寒9結核10流行性感冒10.1西班牙流行性感冒10.2亞洲流感和香港流感10.32009年新型流感11小兒麻痹症(脊髓灰質炎)12伊波拉病毒出血熱13愛滋病14瘧疾15西尼羅河熱、西尼羅河腦炎與日本腦炎15.1西尼羅河腦炎15.2日本腦炎16日本血吸蟲病17冠狀病毒17.1SARS(2002-2004年)17.2MERS(2012年-)17.32019冠狀病毒病(2019年-)18公共衛生與傳染病19傳染病與現代20腳註21參見22參考文獻23外部連結概述[編輯]主條目:傳染病和預防接種§ 人類的預防接種病原微生物或者病原體(支原體、衣原體等細菌,螺旋體門,立克次氏體,病毒,真菌,原蟲,寄生蟲)侵入人類或動物的身體或體液定居並繁殖,造成感染,破壞組織,病原體釋放毒素對身體造成危害,經過一定的潛伏期後引起疾病。

這就叫傳染病。

傳染病史與生物的出現及進化史同在,占據了從史前到現代人類疾病的大半江山。

傳染病(瘟疫)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巴比倫王國的《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就已經被記述為四災厄之一,同一時期的埃及也將法老的威勢與瘟疫流行時的瘟神進行比較。

在中國,從公元前13世紀以甲骨文刻成的考古資料中也發現了占卜瘟疫的文言[1]。

此外,說傳染病史是醫學史的開端也不為過。

傳染病是通過民族及文化的接觸與交流,歐洲世界的擴大及世界一體化等過程而流行開來的。

伊本·西那發現傳染病具有傳染性的,是出身於薩曼王朝的伊斯蘭世界醫學家代表伊本·西那。

他在「醫典(ābal-Qānūnfīal-ṭibb、TheCanonofMedicine)」(1020年)中記述了隔離可阻止傳染病的擴大,以及受到特定天然物質污染的體液可獲得傳染性[2]。

不過,他並未考慮到那種物質便是疾病的直接原因[3]。

列文虎克(1632-1723)生活在14世紀納斯利德王朝(英語:Nasriddynasty)的伊本·海提布(英語:Ibnal-Khatib)在研究伊比利亞半島安達盧斯地區的黑死病(鼠疫)時,發現與衣物、食器、耳環的接觸可左右發病。

在此基礎上,伊本·卡蒂馬(IbnKhatima、1369年- ?)建立了一種假設,認為「傳染病是由於微生物入侵人類體內而導致」[3]。

這一假設通過16世世義大利修士、科學家吉羅拉莫·弗拉卡斯托羅所著的《梅毒》(1530年)及《關於傳染病》(1546年)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被廣泛接受[4]。

弗拉卡斯托羅主張傳染病是通過接觸傳染,他也是梅毒(Syphilis)及斑疹傷寒(typhus)的命名者。

人類第一次看到病原體(病原微生物),形式上來說普遍認為是1684年荷蘭科學家安東尼·凡·列文虎克通過光學顯微鏡進行的細菌觀察[5]。

列文虎克對顯微鏡的改良,使細菌變得易於被肉眼所觀察。

印有過去的顯微鏡圖案的東德郵票。

顯微鏡的發達對初期的傳染病研究功不可沒。

1838年,表示細菌意義的拉丁語"bacterium"出現;像如今這樣判明病原體則是在19世紀以後,法國科學家路易·巴斯德及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對此居功至偉。

尤其是科赫,他在1875年首次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到了擁有感染性的病原體細菌炭疽桿菌[5],並提出「柯霍氏法則」作為判定傳染病病原體的指針,成為了傳染病研究的先驅。

日本科學家北里柴三郎、志賀潔也分別在1894年和1898年先後發現了鼠疫桿菌和志賀氏菌。

另外,主要病菌的發現如下表所示,主要集中在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6]。

病名發現年病原菌發現者麻風病1875年格哈德·阿瑪



6. 醫療衛生歷史篇

1. 踏上瘴癘之島-日治初期傳染病防治. 范燕秋1. 1.1. 臺灣熱帶風土與瘴癘之地. 臺灣位處亞熱帶地區,自古以來 ...主題展臺灣老照片考古學篇經濟發展篇醫療衛生歷史篇臺灣記憶中的泰國臺灣記憶中的兒童形象臺灣記憶--跨世代的校園記憶百年教育--北市大附小校園記憶數位人文展--跨域共入紅樓夢主題網站相片共享投稿照片共享瀏覽照片大眾史學投稿大眾史學已發表知識地圖說明跨主題知識地圖臺灣老照片考古學篇經濟發展篇醫療衛生歷史篇策展者·作者臺灣老照片考古學篇經濟發展篇醫療衛生歷史篇臺灣記憶中的泰國臺灣記憶中的兒童形象臺灣記憶--跨世代的校園記憶百年教育--北市大附小校園記憶關於本站館長序關於本站致謝off-canvas-toggle選單×首頁醫療衛生歷史篇踏上瘴癘之島-日治初期傳染病防治臺灣熱帶風土與瘴癘之地乙未戰役與日本軍隊爆發的傳染病日軍部隊防疫的困難與影響阻擋傳染病入侵的衛生設施-海港檢疫傳統瘴氣論與上下水道設施細菌學時代與傳染病防治之展開後藤新平與日治初期公共衛生的建立面對熱帶殖民的挑戰-後藤新平的提案生物學原則的統治與公共衛生的運用鴉片漸禁政策與總督府財政獨立近代衛生制度與傳染病防治公共衛生的建立與鞏固臺灣統治日治前期臺灣的鼠疫防治日本治臺初期的黑死病細菌學新發現與鼠疫伴隨日本殖民入侵臺灣高木友枝主持防治大計與人鼠大戰鼠疫防治深入臺灣社會:家戶大清潔與日常生活衛生臺灣社會沉默的抵抗與適應鼠疫催生臺灣的公共衛生臺灣瘧疾防治與熱帶衛生熱帶風土病─瘧疾(Malaria)二十世紀初瘧疾研究的突破與熱帶醫學瘧疾防治與日本駐臺軍隊防蚊試驗瘧疾防治的推展︰運用「對人法」與「對蚊法」臺灣人對於瘧疾防治的感受與回應日治瘧疾防治的特點與影響1875188318941895189618971899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侵佔臺灣南部(1874)所拍攝照片牡丹社事件霍亂弧菌西方進入「細菌學時代」柯霍發現霍亂弧菌甲午戰爭澎湖島千人塚日軍進攻澎湖:戰傷輕微,傳染病重創簽訂馬關條約/乙未戰役濱野彌四郎巴爾頓來臺擔任衛生工程顧問技師濱野彌四郎與之共同來臺整治上下水道頒布臨時船舶檢疫手續巴爾頓巴爾頓因探勘臺北水源地區染瘧疾、痢疾警察對船筏檢疫(臺北)總督府發布「臺灣海港檢疫規則」+-1. 踏上瘴癘之島-日治初期傳染病防治范燕秋11.1. 臺灣熱帶風土與瘴癘之地  臺灣位處亞熱帶地區,自古以來素以「瘴癘之地」著稱。

清代臺灣地方志書或文人筆記多言,臺灣水土多「瘴氣」,行旅人民容易染患疾病。

明清時代,軍旅駐防也記載臺灣是「瘴癘」盛行之地。

1874年,清國因牡丹社事件,沈葆禎率兵來臺主持防務,然所率領「南北路諸軍、多感染瘴癘,死者數千人」。

其實,在同一事件中,發動軍隊的日本這方,日軍佔領臺灣南部期間也遭遇熱病侵襲,結果日軍戰死者僅12人,但病死者高達561人,病況極為慘重。

當時日軍並不瞭解這種熱病,姑且稱它為「臺灣熱」,實足以傳達臺灣熱帶風土所造成的威脅。

  事實上,漢人文書中的「瘴癘」,或者日軍所謂「臺灣熱」,都是指臺灣自然環境有關的傳染疾病。

在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之後,日本殖民所引進西方近代醫學,才逐漸揭開這些疾病神秘的面紗,並展開有效的防疫措施,將臺灣社會推入近代公共衛生的時代。

沈葆楨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侵佔臺灣南部(1874)所拍攝照片1.2. 乙未戰役與日本軍隊爆發的傳染病  十九世紀中葉,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建立近代國家之後,仿效西方國家向外侵、擴張,從1874年首次侵占臺灣,至1894年甲午戰爭戰勝清國,成為亞洲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

1895年5月,清國與日本簽訂馬關和約,割讓臺灣,臺灣紳民成立「臺灣民主國」,反抗日本佔領,為臺灣近代史的「乙未戰役」。

國寶:臺灣民主國國旗。

圖像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HoldingInstitution:NationalTaiwanMuseum(TM_04_01_0004)  1895年3月,日本首先派軍隊進佔澎湖,日軍於短時間佔領澎湖,戰場傷亡輕微,總計死亡3人,受傷27人。

不過,澎湖的日軍部隊隨即爆發傳染病流行,以霍亂最為嚴重,當時日軍動員總數為6194人,霍亂患者1945人及病死者多達1247人。

這些日軍病死者合葬的墓地,就稱為「千人塚」,為日治時期澎湖地方史蹟,見證當年戰役日軍病死之慘烈。

澎湖島千人塚臺灣神社(臺北)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同年5月,日本派遣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來臺灣接收,稱為「征臺戰役」。

不過,日軍征臺戰役遭遇最大的阻力,並非抗日武裝勢力,而是感染傳染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