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瘜肉 大小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大腸瘜肉留成癌?多數民眾瘜肉不除不快

首頁>聯安醫周刊>健康主題>大腸瘜肉留成癌?多數民眾瘜肉不除不快大腸瘜肉留成癌?多數民眾瘜肉不除不快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編輯部根據統計數據可知,近年來腸鏡檢查出腸瘜肉的患者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除了從衛生署95年癌症登記報告,得知個案數破萬的結直腸癌已成為國人10大癌症榜首的警訊,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95-97年間27,795位腸鏡檢查受檢者的數據,也發現50歲以下受檢者檢測出腸瘜肉的比例約佔67%,每5個人就有2個人長有腸瘜肉。

再進一步針對9000多位20多歲到30多歲的六、七年級受檢者進行分析,則發現近30%有腸瘜肉。

究竟是不是所有的腸瘜肉都應該立即切除?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指出,應視情況而定,若是屬於很小的增生性腸瘜肉,只需觀察即可,若是在1-1.5CM的腺瘤性腸瘜肉,為避免惡化為癌症,在適合的情況下,健檢機構會儘可能於檢出當下予以切除。

腸瘜肉不一定非切除不可小於0.5CM增生性腸瘜肉觀察就好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指出,增生型的腸瘜肉若是小於0.5CM,會惡化成癌症的情況微乎其微,因此不必多此一舉的予以切除。

通常醫師在進行腸鏡檢查發現有腸瘜肉,會當場切除的必要條件如下:1.腸瘜肉屬於有癌變可能的腺瘤,大小在1-1.5CM左右。

2.腺瘤的柄不是特別粗,其中的血管不會太粗時。

3.腺瘤性腸瘜肉所在的位置能看得十分清楚,且切除操作方便。

鄭乃源解釋,太大的腺瘤,一般健診中心並不會在檢查發現的當下就予以切除,大多會將受檢者轉診到大醫院去,尤其是檢查出腺瘤性腸瘜肉屬於較大型或外觀扁平、範圍寬廣時,即使在大型醫院動手術切除也有相當高的風險性。

此外,若是判定非良性而是有惡性變化的腸瘜肉,鄭乃源院長表示,更應該轉診到醫院去處理,若是惡性組織已穿透瘜肉進入腸壁,而健檢當下沒能切除乾淨,後續到醫院要找出病灶部位予以切除反而更不容易。

家族史特徵高危險群腸道健檢的年齡要提早鄭院長指出,近年來國外不少醫學專家致力於研究因遺傳基因缺陷所致的大腸癌病變,也就是HNPCC(遺傳性非瘜肉症性大腸直腸癌)的研究,結果發現與遺傳性基因缺陷相關者,大多都有家族史的特徵,要更準確的判斷必須先進行基因檢測分析,若是直接從家族史特徵去看,則有下列3大要件:1.家族中有人在50歲以前就罹患大腸癌。

2.一等親中有人罹患子宮內膜癌或大腸直腸癌。

3.家族中有多人曾罹患子宮內膜癌或大腸直腸癌。

若是屬於有家族史特徵的高危險群,就有必要在發現腸瘜肉時,不論是增生性腸瘜肉或腺瘤性腸瘜肉都予以切除。

鄭乃源院長強調,這些有家族史的高危險群,比起一般人來得有必要做更密集的定期大腸鏡檢查提早發現大腸癌前兆;雖然根據治療指引,一般人在50歲以後才需要開始進行腸鏡檢查,而且只要檢查確認沒有問題,可以間隔10年再做第2次,但有家族史特徵者,可能只間隔3-5年就得要再做檢查。

更重要的是,有家族史特徵者,開始做腸鏡檢查的年齡也應該要比50歲來得更早,最好是比家族中最年輕患者發病年齡還要提早10年就開始做檢查;例如最年輕的親屬發病是在40歲,那麼就不要等到50歲,而是要提前從30歲就開始做腸鏡檢查。

不過,畢竟治療指引所訂定的50歲腸鏡檢查年齡,是以大多數人的需求為根據,屬於最低標準,鄭乃源認為,從照顧個人健康考量,加上腸瘜肉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可提前從40歲就開始腸鏡檢查。

此外,基於飲食、體型、生活或運動習慣也和腸瘜肉或腸癌相關,鄭院長因而建議過度肥胖、生活習慣不佳、喜歡吃醃漬、燒烤等不健康的食物、平時缺乏運動,或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最好再提早到30歲就開始腸鏡檢查。

而且,完整的檢查之外,更應及早針對飲食、生活型態與運動,重做檢討與調整,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延伸閱讀:小心早期大腸癌症狀:便秘、大便解不乾淨、糞便變細要注意訂閱醫周刊分享81+文章關鍵字健康爆料大腸瘜肉留成癌?多數民眾瘜肉不除不快上一篇下一篇聯安醫周刊延伸閱讀聯安醫周刊相關關鍵字文章



2. 癌症權威醫師警告:大腸息肉不切除絕對變成大腸癌

他表示,飲食是可以調控大腸息肉的大小,如果能增加具有纖維質、 ... 如果大腸​息肉生長超過一定時間,就會朝向「增生瘜肉」、「低惡性度腺 ...Skiptocontent知名藝人賀一航因為大腸癌於昨晚(3日)病逝,消息傳出震驚演藝圈,而近年來包括秀場天王豬哥亮,戲劇大師李國修、導演楊德昌、法醫楊日松、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夫人陳萬水都是因為罹患大腸癌而病逝。

大腸直腸癌,每年新發生病例已突破1萬5千人,發生人數已連續11年居癌症死亡人數之冠,成為健康的最大威脅病因之一,值得國人關注。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大腸息肉一、兩年內就有可能變成大腸癌,不會超過五年台灣癌症金會公布調查,發現大腸出現息肉的年齡已降低的趨勢。

基金會執行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賴基銘提出警      訊,如果檢查發現大腸息肉卻不理會,「一年、兩年內就有可能變成大腸癌,不會超過五年」。

他呼籲在政府提供公費大腸癌篩檢的5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可以自主篩檢,提早發現並消除息肉。

大腸息肉2-3年內就會變成惡性腺瘤他表示,在自己診治的經歷中偶而會碰到大腸裡長息肉卻不肯切除的病人,結果有人一年就查出罹患大腸癌,如果不管息肉的發展,至少2到3年內一定會往惡性腺瘤的方向走,「這是絕對的」。

癌症有85%都是後天造成的,改變飲食習慣可以解決息肉賴基銘指出,包括大腸癌在內的各種癌症,只有10%到15%是遺傳性,其餘85%以上都是後天養成的,所以針對大腸癌的預防,改變個人飲食習慣是很重要的事情。

他表示,飲食是可以調控大腸息肉的大小,如果能增加具有纖維質、維他命C和鈣離子成分的食物,息肉有可能會縮小,甚至消失不見。

賴基銘表示,胃部生成的息肉不會變成惡性,但大腸息肉卻會變成惡性。

如果大腸息肉生長超過一定時間,就會朝向「增生瘜肉」、「低惡性度腺瘤」、「中惡性度腺瘤」、「高惡性度腺瘤」的方向發展,最後一定是走向大腸癌或直腸癌。

他舉前總統李登輝為例,指李前總統曾罹患大腸癌,當初被檢查出來是初發性的增生息肉就立即切除。

而一旦息肉變成腺瘤,就是癌前病變,很快會進展成大腸與直腸癌。

大腸癌好發有年輕化趨勢醫師呼籲年輕族群自主篩檢賴基銘指出,雖然大腸癌的發病年齡高峰是在60-62歲,但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發現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在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之間,40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就增加了1.5倍。

目前政府提供50歲以上國民免費的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賴基銘表示如果能夠降低公費篩檢的年齡當然最好,但政府有它的財務考量,而糞便潛血檢查費用一次才不到一百元,不像乳癌檢查一次要花費一千多元,他呼籲40到50歲的國人可以自主篩檢大腸息肉,避免大腸癌的發生。

賴基銘強調,大腸癌的復發率極高,而息肉切除後也會再生,有類似體質的人平均每年都會生成1到2顆瘜肉,所以檢查發現息肉切除後,最好2、3年內要再追蹤檢查,如果是發現已生成為腺瘤,就最好每隔一年就做一次大腸鏡檢查。

延伸閱讀你多久大便一次?告訴你正常的排便頻率,當心異常變成大腸癌真的是「癌從口入」,這4種癌症都是吃出來的研究證實大腸癌年輕化國健署的公費篩檢使用率卻不到5成文/陳亦云 圖/何宜庭Heho熱門文章1.COVID-19/哪些人是接種第九類對象?單純性高血壓就不算!診斷碼真的足夠判定風險?2021-07-112.整理包/50歲以上成人都開放疫苗施打意願登記!預約關鍵四步驟一次懂2021-07-083.打疫苗前需要準備什麼?1分鐘搞懂注射流程及接種後該注意的事!2021-06-254.整理包/新冠肺炎症狀已改變!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Delta變異株更像重感冒2021-06-295.COVID-19/染疫後不是康復出院就沒事了!看不見得傷口在這裡2021-07-11影音健康【Heho微動畫】臉部痘痘位置代表什麼?對應的器官一次看懂!2021-01-22【Heho微動畫】盤點8種腳部不舒服可能的身體徵兆!2021-03-05還是以為吃紅豆可補血?它真正的好處有這5種!2018-12-26更多影音熱門關鍵字標籤不節食減肥乳酸菌伸展操優格免疫力可可味噌咖啡咖啡因基礎代謝奇異果家庭主婦循環心血管懶人瘦身打掃抗發炎按摩掰掰袖核心運動淋巴深蹲清洗清潔清潔劑減肥減重瘦小腹瘦腿瘦身瘦身操發酵食品納豆肌肉鍛鍊肝病肝硬化肥胖膳食纖維膽固醇運動醋降血壓非酒精性脂肪肝食慾黑巧克力關注Heho每日提供您最專業正確的健康知識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