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瘜肉血便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解血便誤當痔瘡結果檢出大腸息肉@ MS.Queena《牛肉麵店的 ...

經醫師建議接受內視鏡大腸息肉切除,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發現全為腺性息肉,其中一顆直徑大小只有1公分竟然有局部惡性變化,切斷端則尚未受癌細胞侵犯。

究竟 ...關閉廣告MS.Queena《牛肉麵店的小葉子》跳到主文*只因改名,將真名實姓隱匿,不透露年齡,又隨興所至地周遊各地而不讓別人認出來,並沒有邏輯可以否定她必然是存在的。

稀有動物→→三個寶貝的媽咪 【親子育兒】育兒津貼  ♥待產包    ♥ 落紅   ♥ 生產 ♥ 副食品 【吃喝玩樂】美食‧高雄  ♥ 親子‧餐廳   ♥  部落格全站分類:美食情報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Jul01Thu201009:05解血便誤當痔瘡 結果檢出大腸息肉李先生(化名)55歲、最近3個月有間歇性解鮮血便,其一開始以為是痔瘡出血而不以為意,後來血便量及次數增加,於是至腸胃內科門診就醫,經醫師初步診察後建議接受全大腸鏡檢查。

檢查發現其大腸有數顆大腸息肉,其中最大顆直徑為2公分。

經醫師建議接受內視鏡大腸息肉切除,病理組織切片檢查發現全為腺性息肉,其中一顆直徑大小只有1公分竟然有局部惡性變化,切斷端則尚未受癌細胞侵犯。

究竟什麼是息肉?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張甄醫師解釋,息肉是指內視鏡下肉眼可見胃腸黏膜隆起長出的突起物,局部基本上呈圓球狀突出於黏膜表面的病灶。

整個腸胃道,從食道至直腸都可能出現息肉,而較常見於乙狀結腸與直腸。

出現在大腸的稱為大腸息肉,並可分為贅瘤性及非贅瘤性息肉兩大類;好發年齡由40歲開始。

以病理組織切片大腸息肉分類為:1.增生性息肉:這是大腸中常見的息肉,同時也是一種非瘤性息肉,不會變成惡性腫瘤,最常發現於直腸或乙狀結腸。

常小於0.5公分,外形上呈現無莖、外表平滑、色澤可能略白的息肉樣病灶。

2.腺瘤:又分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及二者混合存在的混合型;絨毛型所佔的比例愈大,則惡性變化之機率較大。

約80%的腺瘤是管狀腺瘤,這是腺瘤中比較不會有惡性變化的腺瘤,但如果夠大,它還是會有惡性的可能;絨毛狀腺瘤約佔腺瘤的5%,是最有惡性變化的腺瘤。

3.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偽息肉,乃是因為之前的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的黏膜上皮長出來或是過度生長所致。

發炎性息肉本身並不會變成癌細胞,但由於形態上與腺瘤有時不易區分,所以仍須切片以進一步確定。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腺性息肉發生癌化情形與息肉大小及形狀有關,一般腺性息肉產生癌化的機會為5-10%。

有家族大腸息肉症家族的病人,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高達100%,具有這種息肉症的人大腸直腸中產生數百甚至數千個以上的腺瘤性息肉,患者之子女約有一半機會有此遺傳。

張甄醫師指出,大部分的大腸直腸息肉是沒有症狀的,偶爾會有腹痛、腹瀉、便血或便秘等非特異性的症狀,只有經大腸鋇劑灌腸攝影、大腸鏡檢查或大腸虛擬內視鏡立體電腦斷層掃瞄檢查才能發現。

大腸鋇劑灌腸攝影及大腸虛擬內視鏡立體電腦斷層掃瞄檢查可以診斷較大的息肉,但太小的息肉常會看不出來,且會受沒清理乾淨的糞便影響判讀。

大腸鋇劑灌腸攝影檢查操作者的技術與判讀、診斷者的經驗等,都是正確診斷的關鍵。

對乙狀結腸很長的人,大腸易重疊,診斷上會有困難。

至於大腸內視鏡檢查,是利用最新型的大腸電子內視鏡檢查,具彩色畫面、高解析度、視野角度大,甚至可染色及放大觀察直徑0.5公分以下的微小病變。

不但具有高診斷價值,又可立即對大腸息肉、早期大腸癌作「大腸內視鏡息肉切除術」,達到完全切除的治療。

張甄醫師表示,近年來無痛消化道內視鏡正逐漸推廣中,其優點有避免因畏懼而錯失檢查機會、減少檢查中的疼痛及焦慮、增進追蹤檢查的意願、避免因檢查中的緊張、疼痛而產生嚴重的併發症,但須經醫師評估是否適合無痛鏡檢。

國人飲食日益精緻化,食物纖維的攝取日益減少,且包含高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質的食物,因此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

由於早期大腸癌不易有自覺症狀,因此若透過定期檢診可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張醫師建議只要年齡大於四十歲,有家族史,最好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旦發現有血便、大便潛血檢查陽性、不明原因貧血、大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大便變細、經常腹脹、腹痛等問題,最好早日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目前認為大部分的大腸直腸癌,乃是自原本存在的腺瘤轉變而來,少部分則來自原本平坦而無腺瘤的黏膜。

這個「腺瘤到癌」的序列已經得到流行病學、臨床病理學及分子遺傳學等證據的支持



2. 如何通過「血便」識別痔瘡,息肉,大腸癌

如何通過血便有效識別大腸癌,痔瘡與息肉,對於疾病的認識與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血便識痔瘡. 判斷小技巧:如果血便中血的顏色較 ......大便帶血似乎是一種常見現象,很多人都遇到過,在沒有疼痛症狀的情況下,很多人都不會在意,但這種不在意,可能會給自己埋下禍根。

聖幸專家表示:大便時如果有清晰可見的鮮血,最常見的原因通常是痔瘡或是肛裂,如果有疼痛症狀,一般是肛裂。

如何通過血便有效識別大腸癌,痔瘡與息肉,對於疾病的認識與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

■通過血便識痔瘡判斷小技巧:如果血便中血的顏色較深,說明出血的位置就離肛門越遠,這時就要警提腸炎等其它疾病。

如果血便中血的顏色呈鮮紅,說明出血的位置離肛門較緊,如果沒有疼痛症狀,則患痔瘡的可能性較大。

...肛美樂教你通過血便識別痔瘡,息肉,大腸癌■通過血便識肛裂肛裂又稱「爆菊」,因為外力造成肛門口的粘膜裂開,肛裂除了鮮血之外,還會伴隨疼痛。

...肛美樂教你通過血便識別痔瘡,息肉,大腸癌■通過血便識大腸息肉經常的少量出血,一般人常常會習慣認為是有痔瘡。

但如果觀察到持續的少量出血,就不應該輕忽大意,這時的出血就可能是血塊或顏色較深的。

據臨床統計,如果糞便潛血陽性的人,大約有1%的人會有大腸息肉。

大腸息肉大多數情況是良性的。

但仍有一定的比例會變壞。

...肛美樂教你通過血便識別痔瘡,息肉,大腸癌■通過血便識大腸直腸癌一般是少量出血只是大腸直腸癌可能發生的情況之一,原因是糞便摩擦到腫瘤,腫瘤流血,越靠近直腸糞便越硬,所以,腫瘤離肛門口越近越相對容易被發現!這種出血通常隱隱約約,不容易被察覺,一般是觀察糞便潛血,也就是大便里有少少的血,肉眼看不到!大腸直腸癌最典型的症狀就是食慾不振、體重變輕、大便漸漸變細,然後轉為嚴重便秘,後變為拉肚子。

病症通常會緩慢發生,通常超過一年,大多的情況是好幾年。

...肛美樂教你通過血便識別痔瘡,息肉,大腸癌因此,快速及時識別血便的類型,是我們預防,治療疾病的關鍵!點我分享到Facebook相關文章便血是人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常見於大便乾結、上火、飲酒後。

很多人簡單地認為便血是痔瘡引起的,沒必要去醫院,忍忍就過去了。

其實,很多肛腸疾病,如肛裂、肛瘺、直腸息肉甚至是肛腸腫瘤都可能引起便血症狀。

生活中便血這個問題,可能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現象,面對這個症狀有人驚慌失措,有人則不當回事,便血究竟是哪些人導致的呢?可能是痔瘡:自古便有十人九痔的說法,也足以說明痔瘡有多常見。

便血是現在社會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疾病,有很多人都有過便血的經歷,要引起大家的重視,便血是怎麼回事,得了便血該怎麼辦,有哪些疾病會導致便血的發生,下面請烏魯木齊遠大肛腸醫院的醫師為我們具體闡述一下便血。

首先,便血是肛腸科中常見的症狀。

大腸癌早期信號不明顯,更是有「隱形老虎」的稱號,很多人等到發現病情時,都已到了中晚期,治療起來十分困難,治癒率也很低。

大腸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及早發現病變對於治療大腸癌非常關鍵。

因為大腸癌是非常容易轉移的,如果在早期症狀出現時儘快就醫,就可以提高大腸癌的治癒率。

早期大腸癌手術後5年內存活率可達90%~95%,而晚期大腸癌僅有10%。

因此早期發現大腸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於痔瘡,大家都不陌生,可如果出現便血之後誤以為自己只是得了痔瘡,那危害可就大了。

因為便血,有可能是大腸癌!同樣是便血,重視不重視,走向不同生命終點!大便出血是我們最常見的病狀之一。

出現便血半年多的陳大伯,一直以為自己得的是痔瘡,最近卻被診斷出患有直腸癌。

醫生說,便血不是一件無關痛癢的小事,可能會引發嚴重的後果,應給以高度的重視。

陳大伯今年55歲,出現少量便血的情況已經有半年多了。

陳伯50多歲,患痔瘡多年,近兩年時常發現大便表面有暗紅血跡。

他以為是痔瘡出血,沒太在意,直到一次體檢時發現直腸上段有糜爛腫物,經活檢病理顯示是直腸腺癌。

直腸癌與內痔的症狀相似,臨床中往往容易誤診,錯把直腸癌當作內痔治療,從而使病情延誤。

所以,了解痔瘡和腸癌的區別很有必要。

那麼,腸癌痔瘡又有何區別呢?專家表示,雖然便血是大腸癌、痔瘡常見的共同症狀,但實際表現上仍有一定的差異。

上廁所的時候發現菊花出血



3. 「恐怖遺傳」 便秘血便竟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卅八歲林女士便秘、血便三年,自以為是痣瘡,做大腸鏡檢查,發現上百顆瘜肉已有四顆癌變,病因竟是被稱為「恐怖遺傳」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臺中慈濟 ...主選單首頁最新消息新聞報導醫藥園地醫師介紹首頁最新消息新聞報導「恐怖遺傳」便秘血便竟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04/26「恐怖遺傳」便秘血便竟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點閱率:744資料來源:大腸直腸外科卅八歲林女士便秘、血便三年,自以為是痣瘡,做大腸鏡檢查,發現上百顆瘜肉已有四顆癌變,病因竟是被稱為「恐怖遺傳」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提醒,具有家族病史或腸胃不適、排便不順及血便症狀的人應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大腸惡性腫瘤是國人常見癌症,家族史為高危險因子。

林北江醫師指出,「家族性大腸瘜肉症」病因來自第五條染色體基因缺損,屬顯性遺傳,雙親之一有這個基因,下一代罹病機率高達五成,沒有治療藥物,而且百分之百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被形容為「恐怖遺傳」。

林女士表示,媽媽五個兄弟姐妹,包括媽媽共有三人因大腸癌過世,年輕時曾擔心自己的罹病風險,但從未檢查,三年前出現便秘、血便,軟便劑吃到三顆也不一定能排便,還一直誤以為是痣瘡。

查出病因後,林北江醫師建議,林女士目前四歲、八歲的子女應於十二到十五歲間開始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發現瘜肉,每年都要做規則追蹤檢查,並在廿歲左右,瘜肉還沒有癌變前及早進行預防性手術切除大腸,保留肛門,比較能保障未來的生活品質。

林醫師考量林女士腫瘤位置與生活品質,經病人同意手術切除全大腸直腸,並做永久的迴腸造瘻口,儘管對林女士的生活造成很大不便,但在家人與慈濟醫護與志工團隊鼓勵下,最後調整心態勇敢接受生命的挑戰。

但「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在大腸癌病人中比率佔百分之一,並不多見。

林北江強調: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仍有二到三成病人可能基因突變罹病。

他提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一定要儘早檢查。

不要輕忽腸胃不適、排便不順或血便,即便沒有症狀、無家族史,最好在四十五歲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才不會延誤治療。

林北江醫師(左)向林女士說明後續治療情形大腸鏡檢查腸子黏膜一顆顆鼓起來的都是瘜肉。

靜思語佛法很簡單,只要去除貪、瞋、癡三毒,就可以明心見性。

社會的進步不是用喊出來的,是做出來的。

只要能張開眼睛,每一天都是我的新生之日,都是我做人的開始。

正信的佛法,不說感應、不說神通,唯心是佛。

「眾生」才需要「佛」救濟,「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不辭勞苦的付出,便是「慈悲」。

人都是在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鐘開始懈怠。

發心容易,恆心難持;光說不練,無法體悟真理,實踐道法。

付出勞力又歡喜,便叫做「喜捨」。

發願必須發利益眾生的大願,並且隨時隨地身體力行。

人人培養微笑的細胞,讓細胞唱出快樂的歌聲,人間就會充盈和平美善。

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業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災解厄。

分類列表新聞報導醫藥園地最新消息九旬老翁長期便秘不是老了而是罹癌!90歲高齡老翁長期便秘,家人以為是上了年紀腸道退化,多年依賴軟便劑幫老翁「打通關」。

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方佳偉檢查發現,禍首是4公分腫瘤阻塞腸道!用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大腸病灶。

方佳偉提醒便秘族群,放任病情置之不理,腸癌早晚會悄悄找上門!閱讀更多放假作息大亂國中男生發痔瘡一位國中男生因肛門腫脹不適求醫,竟是連日熬夜玩手機遊戲引發痔瘡。

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提醒,智慧手機普及後,臨床上已出現痔瘡年輕化現象,生活作息不要被3C產品操控,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閱讀更多「恐怖遺傳」便秘血便竟是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卅八歲林女士便秘、血便三年,自以為是痣瘡,做大腸鏡檢查,發現上百顆瘜肉已有四顆癌變,病因竟是被稱為「恐怖遺傳」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提醒,具有家族病史或腸胃不適、排便不順及血便症狀的人應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閱讀更多



4. 17歲少年血便竟有1.2公分息肉

病人本身沒有大腸息肉及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也曾經在血液科醫師門診追蹤治療缺鐵性貧血。

此次又發生大量血便,小兒腸胃科醫師診察後安排 ...自由電子報健康醫療健康首頁新聞現時批醫流專題名醫名人抗老養生塑身謠言終結站健保長照自由影音即時熱門政治社會生活國際地方蒐奇財經娛樂汽車時尚體育3C評論玩咖食譜健康地產專區服務自由電子報APP自由電子報粉絲團自由電子報Line熱門新訊即時熱門政治社會生活健康國際地方蒐奇影音財經娛樂汽車時尚體育3C評論玩咖食譜地產專區TAIPEITIMES求職爆Search限制級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需滿18歲方可瀏覽。

未滿18歲或不同意本條款離開我同意我已年滿18歲進入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首頁>新聞現時批>即時新聞17歲少年血便竟有1.2公分息肉2019-05-2711:2817歲少年血便,竟有1.2公分息肉。

(記者蔡彰盛翻攝)〔記者蔡彰盛/新竹報導〕一名17歲的青少年因大量血便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兒科急診就醫,他從13歲開始就有血便症狀與貧血問題,平時大便習慣良好,肛門檢查沒有肛裂及痔瘡,並曾在14歲接受過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查、梅克爾憩室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檢查,均沒有發現病灶。

病人本身沒有大腸息肉及大腸直腸癌家族病史,也曾經在血液科醫師門診追蹤治療缺鐵性貧血。

此次又發生大量血便,小兒腸胃科醫師診察後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在升結腸有一個1.2公分大的息肉,經內視鏡切除後,血便症狀緩解。

息肉長得像草莓,看起來像幼年型息肉,病理報告確診就是幼年型息肉。

請繼續往下閱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陳和昇醫師表示,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現的息肉超過95%以上是幼年型息肉。

幼年型息肉病理報告為缺陷瘤,多為良性,與成人常見的腺瘤性息肉不同,其症狀多為無痛的鮮血便。

幼年型息肉在全段大腸都可能會發生,好發於左側的大腸,大部分位於直腸乙狀結腸。

有些醫師會利用乙狀結腸鏡檢查,然而,如果直腸乙狀結腸沒有發現病灶且持續有血便症狀,建議應接受完整大腸鏡檢查。

絕大多數的幼年型息肉是小於5個的孤立性息肉,如果超過5個以上有可能是幼年型息肉症,若合併有家族史以及口腔黏膜色素沉澱,則有可能是PJ症候群,建議定期接受追蹤檢查。

陳和昇醫師說明,大腸鏡檢查有其風險,兒童大腸鏡大約有千分之一的風險發生腸穿孔。

建議有長期血便的兒童青少年尋求小兒腸胃科醫師診察原因。

若評估後有需要進行大腸鏡檢查,建議選擇在大醫院進行兒童大腸鏡檢查,若發生併發症可請小兒外科及時處理。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不用搶現在用APP看新聞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關鍵字健康醫療血便相關新聞血便年餘誤為痔瘡竟已直腸癌三期血便年餘以為是痔瘡婦人驚罹直腸癌3期醫病》大便有血誤以為痔瘡流1年驚罹大腸癌醫病》大腸癌年輕化腹脹痛、血便、解便異常要注意發燒新聞健康網》想增肌別再只吃雞胸肉!吃這些更能均衡營養變成大肌肌健康網》尻太多!1天打手槍20次自慰成癮怎麼辦?健康網》過年零食熱量排行榜出爐熱量狂飆網崩潰:怎能不胖!天冷常腳抽筋營養師建議從生活飲食習慣做起同時擋住武肺和流感台灣死亡率10年新低登國際權威期刊三總通過申請將進行武漢肺炎疫苗第2期臨床試驗網友回應熱門新聞健康網》想增肌別再只吃雞胸肉!吃這些更能均衡營養變成大肌肌健康網》尻太多!1天打手槍20次自慰成癮怎麼辦?健康網》過年零食熱量排行榜出爐熱量狂飆網崩潰:怎能不胖!天冷常腳抽筋營養師建議從生活飲食習慣做起同時擋住武肺和流感台灣死亡率10年新低登國際權威期刊熱門新訊more牛年好運健康來棉花田販售天然低糖年糖成主流坐擁百萬坪水岸綠海全球富豪不變的選擇口罩禮盒人氣夯今年拜年最佳首選高雄豪宅的一帶一路全攬在懷的天王個案醫病大解碼more醫病平台moreQ:什麼是諾羅病毒?要怎麼預防?Q:吃香蕉花可以預防中風及高血壓?Q:撫平淡化傷痕,疤痕凝膠有用嗎?杏林動態more雲林各醫院春節門診出爐初四起陸續恢復正常門診奇美醫器官捐贈紀念牆揭幕多媒體展示生命勇者故事《健康充電站》防治糖尿病講座



5. 恐怖遺傳!便秘血便竟是100%變成癌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

38歲的陳太太便秘、血便3年,自以為是痔瘡,做大腸鏡檢查,發現上百顆瘜肉已有4顆癌變,病因竟是被稱為「恐怖遺傳」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Skiptocontent38歲的陳太太便秘、血便3年,自以為是痔瘡,做大腸鏡檢查,發現上百顆瘜肉已有4顆癌變,病因竟是被稱為「恐怖遺傳」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提醒,具有家族病史或腸胃不適、排便不順及血便症狀的人應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大腸惡性腫瘤是國人常見癌症,不過「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在大腸癌病人中比率,只佔了1/100,並不多見,但是因為無藥可醫,而且100%會變成惡性腫瘤,只能選擇切除大腸,因此被形容為「恐怖遺傳」。

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只能手術切除大腸林北江指出,「家族性大腸瘜肉症」病因來自第5條染色體基因缺損,屬顯性遺傳,雙親之一有這個基因,下一代罹病機率高達5成。

通常瘜肉是在患者15歲或青春期過後開始逐漸出現,到35歲前,幾乎全部會表現出來。

90%以上的患者,在45歲以前瘜肉會轉變成癌。

林北江考量陳太太腫瘤位置與生活品質,經病人同意手術切除全大腸直腸,並做永久的迴腸造瘻口。

另外,更建議她目前4歲、8歲的子女,應於12到15歲間開始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如果發現瘜肉,每年都要做規則追蹤檢查,並在20歲左右,瘜肉還沒有癌變前及早進行預防性手術切除大腸,保留肛門,比較能保障未來的生活品質。

45歲以前需要完成第一次大腸鏡檢查林北江強調,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沒有家族病史,仍有2到3成病人可能基因突變罹病。

他提醒,有大腸癌家族病史一定要儘早檢查。

不要輕忽腸胃不適、排便不順或血便,即便沒有症狀、無家族史,最好在45歲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才不會延誤治療。

你想要什麼樣的健檢,按>>這裡就知道延伸閱讀:大腸癌掰掰!8撇步在家輕鬆做糞便潛血檢查健檢結果發現結節、息肉、囊腫,需要動手術切除嗎?不信健檢的他第一次檢查就發現息肉第二次直接上了手術台文/林以璿圖/林以璿1分鐘看懂!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症狀有何差異2020-03-21新冠肺炎「症狀」已經改變!但有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2020-03-23「心包油」讓心血管死亡率上升!心臟科名醫曝控制這項是關鍵2021-01-02《紐約時報》評台灣防疫:鎖國非長久之計,好運能維持多久?2021-01-03人體地圖人體地圖腦神經心血管骨骼、關節腸胃腎臟、泌尿系統症狀查詢常見症狀新冠症狀過敏咳嗽頭痛便祕健康百科科研新知用藥安全營養衛教中醫養生運動健身心理健康育兒親子罕見疾病醫學故事傳染疾病請問專家醫生說中醫師說藥師說護理師說營養師說治療師說科學家說專家側寫醫學專區新冠肺炎專區居家防護專家科研獨家專訪圖解疫情糖尿病專區糖友必知預防保養專家科研飲食與運動更多醫學專區十大學者專訪流感疫苗專題美豬開放爭議未來醫學專區急診室直擊圖解健康圖解健康居家保養健康知識穴道運動食物營養漫話健康漫話科普圖解疫情癌症百科治療癌症認識癌症協助資源康復調理抗癌新知預防癌症抗癌故事影音健康圖解健康動起來HehoTopicsHehoYoga瑜珈Heho專家說健康管理健康檢查自我檢測討論版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