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出血量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陰道異常出血,怎麼回事?

陰道出血不一定是月經,不按時間來的「紅色警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醫師內診發現美玉的子宮頸有點異常,做了切片檢查,確定是子宮頸癌,而且 ... 周期中間出血,可能是排卵性出血,屬於正常生理現象,這時出血量很 ...健康刊物肝病資訊第42期出刊日:2017-10-15返回上一層陰道異常出血,怎麼回事?陰道出血不一定是月經,不按時間來的「紅色警訊」,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諮詢/林芯伃(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撰稿/徐文媛 36歲的美玉新婚不到半年,最近突然陰道出血,又不是經期,她覺得很奇怪,加上年紀也不小了,一直想快快懷孕,立刻去婦產科報到。

醫師內診發現美玉的子宮頸有點異常,做了切片檢查,確定是子宮頸癌,而且已經是第二期,需要做放射治療——對美玉來說,當媽媽是相當困難的任務了。

 異常出血可能的原因造成陰道異常出血的可能原因很多,癌症是其中最嚴重的一種,其實大多是生理性因素而非疾病,不必太過擔心。

醫師在診斷時,年齡是很重要的指標:◎剛出生的女嬰:多因為在媽媽肚子裡受到母體荷爾蒙的影響而異常出血,會自行恢復不需治療,除非症狀持續超過半年,就要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問題。

◎青春期少女:在初經來潮的初期,可能會產生亂經,包括經血量過多或過少、月經週期太長或太短,甚至週期不規則的現象,通常隨著成長會恢復月經規律;若是不規則出血造成困擾,或有經血量過多而擔心貧血等情形,可與醫師討論是否可能有其他問題及改善療法。

◎育齡女性:陰道異常出血要先判斷是生理性或病理性。

 生理性在兩次月經周期中間出血,可能是排卵性出血,屬於正常生理現象,這時出血量很少,只需要使用護墊。

排卵性出血其實蠻常見,育齡女性每個月會有一顆卵子成熟,在卵泡破開、釋放卵子時,周圍的小血管可能會破損,微量的出血也許被吸收,也許會沿著輸卵管、子宮,再從陰道排出。

比較危險的狀況是排卵後形成的黃體囊腫(目的是分泌黃體素以穩定胚胎著床,在下次月經來潮前就會消失),因為外力撞擊、性行為等因素造成黃體破裂出血,會劇烈疼痛,嚴重時甚至需要即時開刀止血,否則可能引發休克甚至死亡。

臨床觀察發現,黃體破裂的女性通常體型偏瘦。

 病理性原因很多,良性因素例如:子宮頸息肉、子宮頸糜爛或是生殖系統感染(骨盆腔發炎、性病);惡性因素如子宮頸癌。

◎孕期出血:懷孕期間出血都要特別注意,一般在滿3個月後很少有出血現象,可能與子宮頸息肉、早產、前置胎盤等因素有關。

另外,孕期性生活、運動都是可以的,但若有出血症狀時就要暫停,請醫師確認。

◎更年期女性:在正式停經前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經期紊亂,值得注意的是,若停經已超過12個月又突然出血,要小心可能是癌症變化,如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

另外,也可能是萎縮性陰道炎,因卵巢功能衰退,陰道乾燥萎縮,會有分泌物增加、搔癢、灼熱、陰道容易出血等症狀。

 經期出血就沒問題?不一定上面談到在非月經期間異常出血的可能原因,那麼,經期間出血就一定沒問題嗎?其實有時女性朋友以為的「正常月經」並非正常,以下狀況也需要特別注意:◎經血量過多:在經血量最多的第2、3天,大約每3小時要換一次衛生棉,如果經血量突然變多,每1小時就要換一次,或是白天也要用夜用型,甚至有頭暈、臉色蒼白的症狀,可能與子宮肌瘤、肌腺瘤、子宮內膜增生等病變有關。

另外,以前不曾經痛卻突然劇痛,可能是內膜異位症。

◎經血變少、周期變亂:月經周期是很重要的指標,建議女性朋友平常就做好記錄,有異常時可提供醫師參考。

當周期突然拉長,比如從28天變成35天,經血量少到護墊就夠用,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等病變。

◎晚到的月經:有些女性會誤以為只是月經遲到了,但可能是懷孕初期著床性出血,需要補充黃體素;或是更麻煩的子宮外孕、早期流產也可能會有出血現象。

門診中曾遇過患者主訴腹痛,並表示最後一次月經上周剛結束,結果檢查發現已子宮外孕7、8周,是誤將最近一次的出血當成月經了。

所以如果月經一直很規律卻突然遲到,有性生活的育齡女性都不能忽略懷孕的可能。

 吃錯藥也會異常出血中西藥都可能造成異常出血。

例如避孕藥沒有規則服用,突然停藥;服用活血化瘀或調經(可能含植物性荷爾蒙)的中藥,都可能造成出血。

 臨床上最常見的是產後服用的生化湯,導致產後惡露不停、出血量大來掛急診。

惡露通常在產後一周(約7~10天)會漸漸結束,如果惡露量突然增加,要注意延遲性產後出血,它可能在產後24小時至



2. 子宮頸癌症狀

這種不正常的出血可能會發生在月經週期間、性交後、陰道沖洗或是做骨盆腔檢查時。

月經週期的出血也可能持續較久且量較平常多。

更年期後的出血也可能是子宮頸 ...子宮頸癌症狀Home/癌症治療與分期/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症狀2110月子宮頸癌症狀子宮頸癌症狀常常是沒有症狀的,因此常常讓人忽略了它的存在,而錯過了早期的黃金治療時間,因此30歲以上的女性,定期的子宮頸癌抹片檢查是非常必要的。

子宮頸癌症狀通常要到變成了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時症狀才會顯示出來,大部份最常見的子宮頸癌症狀是性交後出血,陰道不正常的出血,以及惡臭的陰道分泌物。

子宮頸細胞異常增生和早期子宮頸癌可藉子宮頸抹片檢查和骨盆腔檢查偵測出來,但如果子宮頸癌侵犯到子宮旁臨近的正常組織和骨盆腔壁的神經時,則會有坐骨神經痛、下腹疼痛、及因尿路阻塞(可能是腫瘤壓迫輸尿管)而造成腎盂積水的現象。

子宮頸癌症狀解析子宮頸的癌前變化通常不會引起疼痛。

事實上,它們一般不會引起任何症狀且不會被發現,除非婦女有接受骨盆腔檢查和子宮頸抹片檢查。

除非異常的子宮頸細胞已經癌化或侵犯到鄰近的組織,否則通常是不會出現症狀的。

當症狀出現時,最常見的症狀是異常的出血。

這種不正常的出血可能會發生在月經週期間、性交後、陰道沖洗或是做骨盆腔檢查時。

月經週期的出血也可能持續較久且量較平常多。

更年期後的出血也可能是子宮頸癌的症狀之一。

而陰道分泌物增加是子宮頸癌的另一種症狀。

這些症狀可能是因癌症引起的也可能是其它的健康問題,只有靠醫師來確定。

如果女性們注意到這些變化時,應該立刻去看醫師。

早期子宮頸癌的症狀包括持續的陰道分泌物、性交後出血或間歇性出血,這些輕微而非特異性的症狀經常為病患忽略,有些侵襲性子宮頸癌甚至沒有症狀。

子宮頸抹片則是篩檢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微侵襲子宮頸癌的方法,並不適用於確認或排除已經高度懷疑是子宮頸癌的病灶。

婦產科醫師可以經由目視或陰道鏡檢查直接觀察子宮頸表面是否有型態上的變化;對於可疑的病灶,子宮頸切片是簡單而能得到明確診斷的方法。

因此,診斷子宮頸癌最確切的方法是子宮頸切片。

假如子宮頸切片不足以確認是否為侵襲癌或是需進一步確定顯微侵襲的可能時,可採用子宮頸錐狀手術。

如果子宮頸切片已經確診為侵襲性子宮頸癌,就不應再施行子宮頸錐狀手術。

影像檢查,包括超音波、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檢查等,不應使用於尚未經病理組織確認為侵襲性子宮頸癌的患者。

子宮頸癌症狀能自我警覺的症狀子宮頸癌白帶增多80%~90%的子宮頸浸潤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白帶增多的症狀,與一般炎症相似,常常被誤認為是婦科炎症,因而耽誤治療。

子宮頸癌陰道出血80%~85%子宮頸浸潤癌患者出現陰道出血,要特別留意性行為後或婦科檢查後的月經週期及停經後的出血。

早期出血量少,也有患者表現為經期延長、週期縮短、經量增多等月經失調的症狀,多伴有陰道分泌物增多且呈白色或血色、稀薄如水的白色混濁狀。

子宮頸癌其他症狀子宮頸浸潤癌患者可能出現下腹疼痛、腰骶部疼痛、下腹及排便下墜感、便血、排便困難、頻尿、血尿等症狀。

晚期子宮頸癌可能出現繼發症狀,如尿急、肛門墜脹、便祕、下肢腫痛等症狀。

子宮頸癌早期的子宮的子宮頸癌多無症狀,所以都不會特別留意,若有下列症狀時應即刻就醫。

子宮頸癌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包括不規則的出血、性交後的出血、兩次經期間的出血、停經後的出血及劇烈運動後的出血;這些情形均表示可能已有癌症發生的警號。

子宮頸癌異常的分泌物白帶與赤帶正常婦女的陰道本有分泌物存在,但如分泌過多,帶有異味或臭味時都應加以注意,尤其白帶中混合少許血絲現即所謂「赤帶」更要謹慎,應找醫師檢查。

子宮頸癌疼痛包括下腹痛及局部疼痛,這些可能是由於單純發炎所引起,或早期癌病合併發炎引起,也可能是癌症較晚期的症狀。

子宮頸癌其他症狀病人體重減輕、胃口不佳或逐漸消瘦。

若癌細胞侵犯到鄰近的膀胱或直腸,會有尿血或便血症狀,或是因而形成廔管,造成大小便失禁,這已是晚期症狀了。

  子宮頸癌症狀治療與子宮頸癌分期檢查總覽抗癌輔助品



3. 淺談陰道異常出血

美國婦產科學院的定義以月經的日數超過7天,出血量超過80毫升,為 ... 生殖道的各種癌症都會造成異常出血,特別是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部科簡介部科簡介醫療團隊醫療服務活動花絮衛教專區教育訓練實習醫師工作手冊住院醫師訓練計畫病歷書寫規範公開資訊癌症百科學術活動實證醫學常用連結分享中榮首頁單位首頁English選擇分院埔里分院嘉義分院灣橋分院臺中榮民總醫院×:::快捷選單網路掛號看診進度即時動態衛教專區服務諮詢交通指南健康檢查常見問答該看哪一科:::婦科>衛教專區淺談陰道異常出血引用(10)2018/10/417:57:399123淺談陰道異常出血台中榮總婦產部主治醫師 葛裕民  非預期的陰道出血是婦產科門診常見的問題,出血部位可能在陰道、子宮或子宮頸等。

造成異常出血的原因很多,從單純的生活紊亂、壓力等引起的亂經,到危及生命的婦科癌症皆有可能。

因此,婦女有異常出血時,不能等閒視之,應迅速就診,找出病因。

何謂「正常月經」  90% 的婦女月經週期約為24至35天,出血天數約4至6天。

經血來臨的同時,雌激素的分泌開始增加,子宮內膜的腺體和基質增生,子宮動脈末端分支的螺旋狀血管會一直長到子宮內膜下,形成網狀的微血管。

排卵後,子宮內膜同時接受雌激素及黃體素的作用,內膜的腺體和血管變得更為彎曲。

若未受孕,黃體的壽命固定約為14天,雌激素及黃體素同時下降造成血管張力改變、組織缺血與剝落和月經的出血。

  月經止血的機轉包括子宮內膜的血栓形成與基底層的小血管收縮,兩種機轉都不能立即完全止血,須持續數天,直到下一個排卵週期的雌激素上升使子宮內膜完成再生為止。

月經出血期,三分之二層的子宮內膜會脫落。

脫落的速度愈快,出血時間愈短。

延遲或不完全的脫落會造成出血過多及過久。

正常狀況下,平均的出血量約40毫升。

美國婦產科學院的定義以月經的日數超過7天,出血量超過80毫升,為月經過多。

如何評估「經血量的多寡」?  通常異常出血之診斷是根據患者之主訴,但婦女對經血量的多寡往往流於主觀,不易做精確之評估。

要瞭解患者實際月經狀況,請病人作月經狀況的逐日記錄是相當實用的方法。

記錄包括使用的護墊及塞子的數量、是否有溢流、出血的天數等。

護墊上經血浸潤的程度,是否污染衣物及床褥,是否需1~2小時就更換護墊,是否因出血過多而影響社交生活,均有助於正確的判斷。

月經期及月經後的症狀對評估出血量也有參考的價值,例如是否有血塊及隨同血塊排出時的絞痛,月經期後是否會有頭昏目眩、心跳過速、走路會喘、貧血、低血壓、疲倦、嗜睡等。

接下來有一些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分辨異常出血的原因:1.出血部位,究竟為何?有無可能來自泌尿或胃腸道?2.發生時的年齡?3.性行為之有無?是否懷孕?4.正常的月經週期之表現為何?排卵期是否有症狀?5.異常出血的特徵,包括頻率、持續時間、量、與性行為有關與否?另外,異常出血發生的時機為何?6.是否有任何關聯的症狀?7.有無全身性疾病或長期服用任何藥物?8.體重是否改變,可能有飲食失調,運動過度,生病或壓力?9.是否有個人或家族病史的出血性疾病?常見異常出血的原因  生殖道疾病  在生育年齡的婦女主訴月經異常,首先要考慮與懷孕相關的各種合併症,如先兆性流產、過期流產、子宮外孕及葡萄胎等。

  子宮良性腫瘤中內膜下的肌瘤體積不大,但月經量可能甚多,也會持續出血。

肌肉層中的肌瘤,要體積相當大時才會造成月經過多。

漿膜下肌瘤即使相當大、個數多也不影響月經。

子宮均勻變大的腺肌症所發生的月經問題,除了量多、時間長外,常伴隨嚴重度不等之經痛或慢性骨盆疼痛。

  較大之子宮頸或子宮內膜的息肉,也可能會造成接觸性或非月經期的少量出血。

  生殖道的各種癌症都會造成異常出血,特別是子宮頸癌及子宮內膜癌。

一些少見的卵巢腫瘤,如顆粒細胞及鞘膜細胞瘤,會分泌雌激素,也可能會出現異常出血。

  感染也會導致月經期過長,同時有月經間的點狀出血。

陰道炎症中,以鞭毛滴蟲感染及年老性萎縮性陰道炎最易發生點狀出血。

  子宮內避孕器可能也會造成非月經期出血及月經過多,裝置後一年內發生機率約有25%到50%。

功能失調性出血  初經少女最初1至2年,因腦下垂體-下視丘-卵巢之功能尚未穩定,月經週期通常是不規則。




4. 子宮內膜癌5問/ 陳祈安教授專業解答

不過,有少部分較年輕女性會在非排卵期出血,若有出血量少、持續時間長,且滴滴答答無法乾淨時,應及早就醫確診。

Q2 子宮內膜癌能經由子 ...好心肝會刊肝病資訊第91期出刊日:2020-07-15返回上一層子宮內膜癌5問/陳祈安教授專業解答好心肝門診中心婦科特聘教授臺大醫院婦產部兼任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醫學專長:一般婦科、婦癌手術、婦癌化學治療Q1子宮內膜癌會有什麼症狀?A子宮內膜癌唯一且最典型的症狀,就是不正常出血,而且,比較多的情況是發生在停經後。

如果是性行為後出血,很多是子宮頸問題,如:發炎或子宮頸病變,另外子宮內膜不牢固等也可能會有此狀況;而於月經周期的出血,若能判斷是在排卵期左右,則多為排卵期出血,與子宮內膜癌的關係並不大。

不過,有少部分較年輕女性會在非排卵期出血,若有出血量少、持續時間長,且滴滴答答無法乾淨時,應及早就醫確診。

Q2 子宮內膜癌能經由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嗎?應該做哪些檢查及早發現?A子宮內膜癌細胞能由子宮頸抹片找到的頂多只有25~30%,而且大多是比較嚴重的病患,因此不是可行的方法。

另外有人嘗試用陰道超音波檢查量子宮內膜厚度來篩檢,但對於還有月經的女性,內膜厚度是會隨著周期變化的,因此要了解是否有子宮內膜癌,光靠陰道超音波檢查的準確性並不高,大部分的女性仍須藉由侵入性的檢查,如子宮內膜切片(子宮內膜刮除)的方式,透過病理檢查才能確診。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需要進行這項手術,仍須由醫師評估。

Q3 哪些人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如何及早預防?A近幾年來,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已超越子宮頸癌、卵巢癌,且有增加的趨勢。

子宮內膜癌雖然好發於更年期婦女,但從臨床來看,30歲以後便有罹患風險,高峰期約落在56歲,前後10年會有比較高的罹患比例。

子宮內膜癌的發生主因為動情激素過度刺激,如果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通常懷疑可能與沒有排卵有關,因為月經周期間的子宮內膜會變薄,這時開始有動情激素的刺激來造成子宮內膜生長,等到每個月的排卵後,又有黃體素的作用與保護,能讓內膜牢固以及進行分化,接著子宮內膜就又脫落,而成為下一個周期月經的來潮。

倘若在動情激素持續刺激下,又沒有黃體素來穩固它,久了之後就會發生問題。

也就是說,子宮內膜癌的高風險群,與沒有黃體素保護的動情素過度刺激有關,未排卵或本身有多囊性卵巢等疾病就屬這一類的問題。

此外,環境荷爾蒙主要會有動情素的作用,但是否有關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遺傳基因方面,跟大腸癌有關的HNPCC基因被證實相關。

過去有一說認為與更年期後給予荷爾蒙補充有關,但目前看來並非如此,因為一般進行荷爾蒙治療時,同時會併用黃體素,通常是不會產生此問題的。

再者,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跟乳癌也有關係,但多半是因為攝取過多的脂肪類所導致,不過,某些治療乳癌所使用的藥物,可能產生雌激素的作用,也可能造成這類問題,但實際上不多。

 Q4 罹患子宮內膜癌一定要切除子宮嗎?A治療子宮內膜癌最好的方式就是切除整個子宮,包括拿掉子宮及兩側輸卵管,以及卵巢切除。

畢竟長在子宮內膜的癌細胞,有可能隨著輸卵管向外擴散而分布在子宮、卵巢以及腹膜的表面,因此全部拿掉會比局部拿掉更安全。

當子宮內膜癌侵犯到子宮頸(第二期),手術後仍須追加放射線治療,若為晚期病灶,則以化療、放射線治療,或可再加上高劑量黃體素治療。

不過,仍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臨床也採用子宮刮除的方式,再給予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試著先讓病灶消除,讓其先有機會生育,不過一般建議生產過後還是需拿除子宮。

要提醒的是,這種治療方式並沒有經過大規模的人體試驗,失敗率也較高,且可能仍會復發,只有在特殊狀況下,才可能採取此治療方式。

此外,由於子宮內膜癌的患者,也可能同時有肥胖、糖尿病等共病,若經評估有手術風險時,才可能採取不手術只做單純的放射線治療。

Q5 子宮內膜癌的預後如何?A子宮內膜癌的預後與期別有關,整體來說預後不錯。

以目前臨床分類來看,子宮內膜癌分第一型與第二型;通常第一型分化良好,屬早期發現,存活率超過75%,頂多出現更年期症狀,可給予短期荷爾蒙補充療法。

預後比較差的為進入第3期以上,轉移到淋巴腺等,這時會再追加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一般來說,5年存活率也有50%。

至於第二型則是較少見的細胞癌,約占子宮內膜癌的25%,通常治療效果不佳,若開刀則需盡量採取全子宮切除術,再加上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但預後較差。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