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熱洗手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洗手的歷史:這個19世紀醫生曾呼籲洗手而被毒打至死

人們相信,這種粗糙令母親們更容易出現象產褥熱等一類的病——那是一種生產之後的子宮感染,當時幾乎是所有醫院產婦死亡的元兇。

不過,塞 ...洗手的歷史:這個19世紀醫生曾呼籲洗手而被毒打至死2019年9月30日最近更新:2020年3月6日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塞麥爾維斯曾斷定,在醫院處理不同病人時必須洗手,而當時人類對細菌尚無認識。

曾經有一段時間,將病人送去醫院絶不是一件好事。

19世紀的醫院,是各種感染的溫牀,那些生病甚至垂死的人也只能使用最原始的設施。

事實上,在那個年代,在家裏就醫更安全:當時在醫院裏的死亡率比在民居環境下高三至五倍。

死亡之屋當時的醫院總是彌漫著尿液、嘔吐物和其他體液散發的惡臭。

那種氣味令人難以忍受,工作人員在醫院裏走動時,有時候要用手帕捂住鼻子。

當時的醫生絶少會洗手或者清潔醫療用具,而手術室就和那些不講衛生的外科醫生一樣骯髒不堪。

因此,那時候的醫院也被人稱作「DeathHouse(死亡之屋)」。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美國畫家托馬斯·伊肯斯(ThomasEakins)在1975年的畫作《骯髒的診所》;之後不久,外科手術室的衛生環境得到改善。

在那樣一個對細菌仍然一無所知的世界裏,有一個人曾試圖通過科學的方法來阻止感染的蔓延。

他是一個叫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Semmelweis)的匈牙利醫生。

在19年紀40年代,塞麥爾維斯曾試圖在維也納的產房內實行洗手的制度,以此來降低死亡率。

現在聽來這個提議當然值得採納,但是當時他卻失敗了,而且還因此而被同僚排擠。

不過到後來,他被看作是「母親們的救星」。

對細菌一無所知的世界塞麥爾維斯當時在維也納總醫院工作。

那時候,就像其他所有醫院一樣,裏面的房間時常放滿死屍。

在19世紀下半葉細菌理論正式得到世人認可之後,很多醫生都沒有想過,醫院裏惡劣的衛生條件可能是造成感染蔓延的原因之一。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像倫敦聖喬治醫院這樣的地方,在過去曾被稱作「死亡之屋」。

「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我們不知道細菌存在的世界,」紐約大學的醫學史專家巴倫·H·勒內爾(BarronH.Lerner)告訴BBC說。

「在19世紀中期,人們認為疾病是通過有毒的霧氣傳播的,一種叫『瘴氣』的有害微粒被鎖在裏面。

」一個無法忽視的差異最容易受到感染的人群之一就是產婦,特別是那些在生產過程中出現陰道撕裂的母親——裂開的傷口正是細菌最理想的棲息處,而醫生當時就是細菌的載體。

塞麥爾維斯首先注意到的,是維也納總醫院裏兩個產房之間一個有趣的差別。

一個是由男性的醫科學生管理;另一個則是由一些中年女性料理。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伊肯斯的另一幅畫作《阿格紐教授的臨牀教學》。

由醫學院學生監督的那一個,在1847年裏每1000次接生當中造成死亡的個案是98.4個;另一個由中年婦女操作的產房,1000個接生個案中只有36.2宗死亡。

這種差異,一開始曾被歸因於男性醫科學生在處理病人時「比中年婦女而粗糙」。

同僚之死人們相信,這種粗糙令母親們更容易出現象產褥熱等一類的病——那是一種生產之後的子宮感染,當時幾乎是所有醫院產婦死亡的元兇。

不過,塞麥爾維斯卻不相信官方的解釋。

就在那一年,他的一個同事在進行屍檢時割傷手,給了這名匈牙利醫生一個他所需要的線索。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在當時,真正的死因尚未被看到:化膿性鏈球菌。

在那個年代,解剖屍體有致命的受傷危險。

解剖刀造成的任何皮膚傷口,不論多小,是長期存在的危險,哪怕是對有經驗的解剖學家來說也是一樣。

查理·達爾文(CharlesDarwin)的叔叔在1778年就是因為在解剖兒童屍體時受傷致死。

在維也納,塞麥爾維斯看著自己的同事死去,發現他的症狀與那些患上產褥熱的女性很相似。

有沒有可能,是解剖室裏那些醫生將「有害微粒」帶到了產房?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雅克-皮埃爾·梅吉爾(Jacques-PierreMaygrier)在1840年的一幅畫中展示當時的醫生所使用的方法,只不過實際上醫生的手並沒有畫裏那麼清潔。



2. 為「洗手」殉道的醫師

在醫院,塞麥爾維斯發現,產婦因「產褥熱」(Puerperal fever)致死率高達20%~30%。

他看到許多受感染的產婦高燒不退、全身疼痛、顫抖 ...Loading...取消讀取標籤區那些在世界角落的台灣人寫給青春的信耕者心Music歷史孫越叔叔紀念專輯教會巡禮韓偉紀念講座Movie真實故事台灣宣教之旅那些在世界角落的台灣人寫給青春的信耕者心Music歷史孫越叔叔紀念專輯教會巡禮韓偉紀念講座Movie真實故事台灣宣教之旅韓偉紀念講座為「洗手」殉道的醫師第558期2020/10/16潘榮隆圖片來源/Wikipedia 新冠肺炎(COVID-19)在「愛您愛您」(2020)之年,橫掃全球,銳無可擋,導致兩千多萬人感染,至本刊截稿,已超過九十七萬人殞命,受害人數仍在飆升;這場瘟疫讓人聞之色變,直呼末日已近。

洗手與口罩 ↑美國畫家托馬斯‧伊肯斯1875年的畫作〈骯髒的診所〉,描繪醫生格羅斯替一位年輕病人動腿部手術的情景,格羅斯拿著一把解剖刀,沒有戴手套的手沾滿鮮血。

 然而,上帝早在十九世紀就為二十一世紀的苦難做了「超前部署」,在東、西方各預備兩位偉大人物,以實驗證明其防疫確實有效,來恢弘上帝的末世之愛。

在西方,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Semmelweis,1818~1865)提倡「洗手」,並為之殉道。

在東方,伍連德為中國人製造第一只「口罩」,成功阻絕東北橫行的瘟疫。

他們對於流行病預防醫學做出偉大貢獻,令人景仰不已。

洗手、或洗滌潔淨、保健等是防疫最有效之法,這妙方在三千多年前的聖經裡已有多處明示,卻直到十九世紀賠上塞麥爾維斯與許多無辜患者的生命,人們才覺醒確信──這段悲劇讓人唏噓不已,也印證聖經之無誤、與得道之不易啊。

醫院(Hospital),原意「旅館」,是供人避難、休息之所,更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醫療要壘。

但在十九世紀以前,醫院最先是為了治療受傷軍人而建立,後來才逐漸成為公有設施,治療、照顧病患。

當時衛生知識不足,醫院彌漫尿液、嘔吐穢物和惡臭,令病患、家屬或醫務人員難以忍受。

而且醫師不洗手、醫療器具很少清潔,甚至連手術室都泥濘滿地、骯髒不堪,以致死亡率在醫院比在家裡高出許多。

因此,醫院被稱作「死屋」(DeathHouse),人們避之唯恐不及。

產婦的悲劇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是匈牙利婦產科醫師,現代婦產科消毒法倡導者之一,世人尊稱他「母親們的救星」。

 塞麥爾維斯出生在尚未有病菌觀念的年代。

高中畢業,他奉父母之命,自祖國匈牙利來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修習法律,預備將來承接父親的事業。

一個偶然機會,塞麥爾維斯接觸了醫學,驚歎人體奧妙,遂轉而學醫。

經過四年奮勵學習,以優異成績榮獲醫學博士學位。

身為匈牙利人,他在維也納總醫院求職不順利;卻因為重視生命的特質,經導師推薦進入並不令人禮尊的新興科別,成為婦產科醫師──當時婦產病房是由地位卑微的助產士主導。

在醫院,塞麥爾維斯發現,產婦因「產褥熱」(Puerperalfever)致死率高達20%~30%。

他看到許多受感染的產婦高燒不退、全身疼痛、顫抖哀號,最後無奈撇下剛出生的寶寶和一旁噙著淚水而無助的丈夫,淒慘地撒手人寰。

為此,塞麥爾維斯心懷悲痛,誓言要解決產婦的苦難,便深入研究解救之道。

悲憫心腸與慎思明察的塞麥爾維斯發現醫院裡有個奇特現象:由受過高級訓練的醫學生主導的病房產婦死亡率,竟然高於職位卑屈的助產士管理的病房。

於是他應用科學方法,在醫院支持下,設立兩種病房──以醫學生管理為主、和以助產士管理為主的病房,逐一檢驗各種參數,尋求差異的原因。

塞麥爾維斯逐一觀察,並排除各種病源的可能性,如:可能是來自醫院裡各種氣味、與病房環境有關、或是產婦乳腺阻塞(因為產褥熱患者身上往往出現母乳狀的白色體液)等。

就在他苦惱不著時,同事雅各‧克勒斯卡(JakobKolletschka,1803~1847)在解剖課教導有關產褥熱,卻不小心劃破手指頭,竟然得了與產婦類似的產褥熱病徵,隨即過世。

塞麥爾維斯哀慟之餘立刻警覺,那白色體液很可能就是病源。

他假設,醫師或醫學生上解剖課時接觸病患屍體,身上帶有這種汙染,一旦接觸產婦,就將病源帶給她們,最後致病、致死;可是,助產士不必上解剖課啊。

他說:「如果克勒斯卡的感染來自解剖屍體,那麼產褥熱也應該出於此。

……這些病源一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