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 癌症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徹底消滅癌細胞!3大治癌新療法

目前有少數血癌、黑色素細胞瘤、腦癌等癌症患者,在5年的觀察期中未復發、病理檢體也檢查不到癌細胞,稱為「完全緩解」。

對於某些病人,和痊癒的意思相近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醫療癌症治癌趨勢徹底消滅癌細胞!3大治癌新療法收藏圖片來源/康健雜誌瀏覽數200,8402018/04/30·作者/陳俊辰·出處/康健雜誌第234期放大字體癌症治療日新月異,掌握最新腫瘤基因檢測、免疫療法、質子治療,好好和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治癌永遠有希望。

癌症有5大治療方式: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

如果拉長時間縱深,120年前的病人已在進出開刀房;百年前開始有放療;70多年前出現化療;21年前標靶藥問世;5年前有了第一小瓶免疫新藥,明星科技崛起的間隔愈來愈短,癌友的路愈走愈寬。

2016年,48歲的許先生腰痛在台中看骨科,卻檢查出小細胞肺癌晚期合併骨轉移,「痛到走路都很費力,」他苦笑。

根據統計,能活過2年的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不到一成,他轉到台北就醫時,醫師熱療、放射線治療、化療、免疫療法多管齊下,一一收拾各處腫瘤,現在每2週回醫院用靜脈滴注打一次免疫治療藥物,控制良好。

許先生手腳靈活、聲音輕快地說:「現在我幾乎跟正常人一樣。

」癌症是人生的轉折點,一旦無常臨頭,病友才驚覺對安度它的方法懂得實在太少。

幸好,醫學武器愈來愈多、多管齊下,是現在治療癌症的寫照。

新科技更能一擊命中癌症要害目前最夯的3大治癌明星,首先是醫院和數十家生技公司推出上百種「基因檢測」套餐,準確檢驗出哪個基因出問題,一顆藥精準擊中癌細胞死穴;第二是免疫療法,透過活化免疫系統殲滅癌細胞,有機會治好部分癌症;第三是老牌療法放射線治療也推出新一代質子治療,利用質子射線取代一般放療的高能量光子,不誤傷正常組織、降低副作用。

這些科技已走進病房,是癌友眼前就可以用得到的利器。

廣告不過,好幾位治癌經驗豐富的權威醫師不約而同表示,回顧癌症治療歷史就會知道,每種療法剛推出時總會被追捧成完美解方,因此不要過度迷信。

另外,伴隨高科技而來的高價格,也需要患者和醫師多加思量。

1.一本基因檢測報告,看穿癌症弱點許多癌友被問過要不要做「基因檢測」,看到宣稱能「掌握治療先機」、「精準找到能消滅腫瘤的藥」,不由得燃起希望。

對於一部分癌友,這樣的理想已成真。

「1997年第一個標靶藥問世,能有效殺死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癌細胞,檢驗基因開始變得很重要,」台北榮民總醫院病理檢驗部部主任、前台灣病理學會理事長周德盈點破關鍵。

「傳統病理切片診斷癌症,醫師會遇上的狀況是,顯微鏡下兩個病人的癌細胞形態相似,例如都是肺腺癌,可是同一顆藥就是一人有效、一人沒效。

有了基因分析,就會發現原來兩人的癌細胞有不同突變,所以對藥的反應大不同。

」現在會細分出帶EGFR、帶ALK、帶ROS1突變等不同的肺腺癌,各有對應的藥物,直搗腫瘤要害。

也由於一種標靶藥不包治所有病人,過去醫師必須先試試一種藥有沒有效,不行再換另一種,治療黃金時間流失,也造成副作用和病患的不安。

現在一攤開一份完整全面的檢測報告,該優先用哪種藥,清楚分明。

癌友的復發夢魘有解廣告癌友和醫師最害怕的是腫瘤在縮小後又復發,面臨癌細胞捲土重來,基因檢測也能幫忙再次找出最有效的藥。

「現在許多癌症都有guideline(治療準則),告訴醫師可以怎麼治,例如先動手術或放化療,接著第一線先用大型臨床試驗證實有效的某個標靶藥;出現抗藥性,再換第二、第三線……,」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明晃說。

「基因檢測的價值主要在標準治療步驟碰壁或用罄時,提示你用某個藥成功機會大。

」趨吉、避凶,周德盈比喻治癌過程像「在漆黑的森林裡找路」,分析基因則「像是立好路標,每走一段,就知道該轉哪條岔路,而且能猜估成功機率有多少。

」小心,基因檢測品質參差不齊在早期,檢驗是跟著病情轉折點走,一次測一個基因;近年因為技術進步,市面出現不少「多突變位點檢測」套餐,多個突變位置一把抓,周德盈指出。

但他也透露,現在並不是每家檢測機構都能做到「量身訂做,精準到



2. 沒有醫不好的癌!名醫蔡松彥從罹癌院長變抗癌專家

疑似癌症復發後,主流醫學的這條路碰到障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讓蔡松彥另闢蹊徑,投入自然醫學的療法。

「感謝上天,沒有讓我一次痊癒,也感謝很多貴人 ...幸福熟齡/健康學/癌症/沒有醫不好的癌!名醫蔡松彥從罹癌院長變抗癌專家、自創抗癌餐盤:4種改變就能克服沒有醫不好的癌!名醫蔡松彥從罹癌院長變抗癌專家、自創抗癌餐盤:4種改變就能克服撰文|林惠君日期|2019年11月08日分類|癌症圖檔來源|蔡世豪AAA本身是醫院院長也是肺癌患者的蔡松彥,最初從正規療法做起,發現成效不彰,所幸把自己當白老鼠,花費近千萬投入自然醫學療法,加上自創抗癌餐盤,如今已從罹癌院長變身成抗癌院長!來到彰化基督教醫院辦公室,迎面而來的是精神颯爽、頂著烏黑頭髮的蔡松彥醫師。

身形瘦削,幾乎沒有一絲白髮的蔡松彥是彰化基督教醫院體系南基醫院協同院長,看不出已年近六旬,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曾罹患肺癌。

 蔡松彥臨床專長為神經醫學,後來也朝環境職業醫學、毒物學及公共衛生領域研究,更進一步赴美攻讀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

 未料,在2014年的一次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罹患肺腺癌合併鱗狀癌。

身為主流醫學體系的蔡松彥記憶猶新地說,當天是周四看報告,周五住院進一步檢查,周六就開完刀切除肺部左上葉的腫瘤。

 跟多數人一樣,切除腫瘤後,蔡松彥展開化療,但化療結束5個月後,發現同側左肺葉下方有多處散開的疑似是癌細胞,無法穿刺確認,因剛做完化療,再進行化療效果可能不佳,但經由相關檢測復發的機率甚高。

此時的蔡松彥思考,除了正統醫療外,是否還有其他方法可以徹底治癒這些頑固的癌細胞? 自己當白老鼠,繳千萬學費嘗試數十種療法 疑似癌症復發後,主流醫學的這條路碰到障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讓蔡松彥另闢蹊徑,投入自然醫學的療法。

 「感謝上天,沒有讓我一次痊癒,也感謝很多貴人協助我做其他嘗試。

或許這是上天給我人生應修的功課。

」AB型、雙子座的蔡松彥天生就喜歡嘗試改變,接受不同思維,在非主流醫學的探索道路上,有著神農嘗百草的精神,他試過中藥、保健食品,針灸、低醣生酮飲食、免疫療法、精油療法、斷食、氣功、太極拳、靜坐⋯⋯多達數十種療法。

 蔡松彥的做法也非漫無目的。

只要有時間、費用能負擔,親身實驗每一種方法,並以科學儀器檢測,記錄其對經絡及身體實質改善的影響,並將數據、反應和心得記錄下來。

只不過,費用也是相當可觀,包括購買科學儀器、參加各種養生調理課程及服用保健食品等,總共花費將近新台幣1000萬元。

 樂觀的蔡松彥說,不知道哪種方式可以救一命,乾脆把自己當成白老鼠做各種嘗試,「錢再賺就有了,但如果失去生命,錢再多也沒用。

」所幸,將近一年生活型態改變與調養後,傳來好消息,原先肺部散開的腫瘤已消失無蹤。

 自創「抗癌餐盤」,堅守5大飲食原則 不菸不酒、熱愛爬山的蔡松彥萬萬沒想到會罹癌,雖然身為醫師,看過無數重症病患,但得知罹癌的當下,內心也有些「shock」(衝擊)。

 秉持科學精神,蔡松彥分析自己「中獎」的原因,除先天體質與遺傳外,後天生活型態問題更大,例如環境汙染、食安問題、感染、營養不良、睡眠品質不佳、過度的壓力、人格特質、脊椎損傷等都可能是原因。

 從中醫角度來看,蔡松彥發現自己頸椎有關節黏連、頸椎滑脫、頸間盤軟骨脫出,合併頸椎神經根病變等問題屬於經絡不通,肺俞穴可能阻塞引起百毒病;西醫的觀點則是長期疼痛造成肺部通氣不足,肺容積下降,呼吸與循環功能不良,而讓癌細胞趁勢壯大。

 尤其,罹癌前幾年攻讀博士學位,工作學業兩頭燒,睡眠不足,還要適應時差,造成新陳代謝功能失調,排毒功能降低等不良生活型態,也提高癌細胞趁虛而入的機會。

 在抽絲剝繭找尋罹癌原因後,經過自身體驗,蔡松彥歸納出「六維一心」的整合醫學概念。

「六維」包括主流醫學治療、營養、身體活動、紓壓、排毒,及靈性提升,「一心」則是改變自己的內心。

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員來協助輔導,才不至於有不可預期的副作用。

 飲食方面,蔡松彥透過飲食經驗、醫學文獻找出對身體有利的飲食原則,提出自創的抗癌餐盤:第一、採取低醣生酮飲食,在調整的10個月中,沒吃過一粒米、一顆水果或麵條;第二、吃好的油脂;第三、多攝取菇類與藻類;第四、青菜要多量與多樣;第五、補充益生菌。

 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的支持下,抗癌成功後的蔡松彥擔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國際癌症康復e院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自然暨整合醫學e院協同院長等職務,脫離一般門診的概念,主



3. 「做越詳細的癌症檢查,越能找出疾病?」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

」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

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癌症/認識癌症「做越詳細的癌症檢查,越能找出疾病?」癌症醫師的真心話:你該知道的2種篩檢壞處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20-07-1910:20良醫健康網良醫健康網做癌症篩檢有壞處嗎?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

「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2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

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

」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

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

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

篩檢可及早發現癌症並治療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

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

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

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

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者測出一個時間。

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

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

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

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

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

」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

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2種武器。

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

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

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1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

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

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1、2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

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

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

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

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即使你每隔1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

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

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

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害處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

如同名稱上的「過度」2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

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

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

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