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認識癲癇遠離疾病偏見

俗稱羊癲瘋的「癲癇(Epilepsy)」是一種神經疾病,根據遺傳病學的統計,平均約100人裡面就有一人會罹患癲癇,比一般人的印象來的更普遍。

發作時病患可能會 ...SkiptomaincontentConditions&TreatmentsSharethispage:ServicesmenuClasses&Events華人健康促進計畫ChineseHealthInitiativeDigestiveHealthEmergencyCareHealthLibraryandResourceCenterPalliativeCareHospiceCareCancerCareHomeHealthPulmonaryHealthMen'sHealthMentalHealth&AddictionServicesAtenciónMaternoInfantilMother-BabyHealth母嬰照護NeurologicalCareOrthopedicCarePediatricHealthPharmacyServicesRehabilitationServicesRotaCareSleepHealthSouthAsianHeartCenterSpineCareSurgical&InterventionalUrologyHealthWomen'sHealthWoundCareClinicalTrialsEar,NoseandThroat(ENT)HealthEndoscopyGeneralMedicineHeart&VascularHealthImagingServicesLaboratoryLifestyleMedicinePrimaryCareRoadRunnersTransportationSeniorHealthTele-Care癌症醫療照護LocationsClasses&EventsLocations認識癲癇遠離疾病偏見醫師徐安提醒,身旁有癲癇患者發病時,千萬不要亂塞東西至病人的嘴內,以免增加吸入異物的危險。

(記者李榮/攝影)俗稱羊癲瘋的「癲癇(Epilepsy)」是一種神經疾病,根據遺傳病學的統計,平均約100人裡面就有一人會罹患癲癇,比一般人的印象來的更普遍。

發作時病患可能會失去意識,兩眼上吊眼神凝視,吐口水、手腳僵硬,隨後開始抽搐,過程通常約幾分鐘,接著恢復如常,但感到非常疲勞。

癲癇的發生,通常是腦部細胞不正常所引起,包括腦部受傷、中風、先天腦部問題、腦血管畸形、長腦瘤等;也有一部分的癲癇是由遺傳引起。

神經科醫師徐安指出,癲癇可能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發作,有些一生下來沒多久就出現癲癇症狀;以小孩子癲癇來說,很多是一歲左右,發燒時開始出現首次癲癇。

粗略估計,三位癲癇患者裡面,有一位會終身都與癲癇共存、有一位會慢慢好轉減輕症狀,另外有一位會完全痊癒。

「很多華人不懂癲癇,不知道為什麼有這種病,而且有很多誤解。

」徐安表示,不少華人看到小孩罹患癲癇後,求神問卜,或者尋求中醫、針灸、推拿治療、民間偏方,「這些絕對沒有效果。

」西醫面對癲癇病患,會先照磁振造影(MRI),看清楚腦部是否受傷。

如果是遺傳導致的癲癇,則通常MRI的結果會是正常的;若影像發現腦中有長瘤或其他不正常的組織,則要以外科手術切除。

MRI結果正常、不需手術者,西醫也有許多藥可以抑制癲癇,讓腦內的細胞不過分活躍,但藥物必須每日服用,長期持續不能停藥。

醫師與患者配合嘗試藥性,觀察哪一種藥的效果最好,副作用較能承擔。

一些藥物可能會導致反應變慢、模模糊糊,但因腦部會逐漸適應而好轉,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當然,若藥物副作用太厲害,則一定要換藥。

徐安提醒,身旁有人癲癇發作,最重要是先冷靜。

患者發病時,呼吸會突然變得大聲而急促,「好像要把舌頭吞掉」,但是旁人塞其他異物去擋住舌頭,反而增加危險,所以不要亂塞東西。

另外,儘量不要用力去制止抽搐,若有口水或者血液流出,就將病患的頭轉向旁邊,讓口水順勢流出,避免嗆到而窒息,等待發作自行停止。

醫生小檔案:徐安(AndrewA.Hsu),科別:神經科,台灣出生、美國長大,西北大學(NorthwesternUniversity)大學部、醫學院。

1987年起在灣區執業。

語言:中文、英文,專家諮詢:ElCamino醫院提供。

 本文最早見於世界日報與ElCamino醫院合作的「請問醫生」專欄。

Sharethispage:2



2. 認識癲癇

前言: 癲癇是一個相當古老的疾病,在科學未發達前癲癇被認為是一種超自然、出於神旨的「神聖病 ...首頁>>神經內科>>衛教資訊認識癲癇                      馬偕醫院神經科資深主治醫師周碩彬醫師前言:癲癇是一個相當古老的疾病,在科學未發達前癲癇被認為是一種超自然、出於神旨的「神聖病」或是魔鬼附身的疾病,陸續又被稱為「集會病」或「吐痰病」。

在中國的「皇帝素問」中也有記載「癲狂」,「癲狂」即今日我們所稱的「癲癇」。

癲癇在民間常被俗稱為「羊角風,羊顛風」,在台灣則常被稱為「豬母癲」或「羊暈」。

癲癇的盛行率約佔總人口的0.3~1%左右,在台灣約有20萬人罹患癲癇,全世界約有5仟萬人罹患癲癇。

癲癇是次於腦中風最常遇見的神經退化疾病。

癲癇的發生是不分古今中外、貧富貴賤、男女老少。

在西方及東方歷史記載中有許多名人都罹患過癲癇,例如洪秀全、凱撒大帝、拿破崙、梵谷...。

1.癲癇的定義:不同原因的腦部疾病或病變,造成腦細胞不正常的陣發性、過度性及無秩序性放電而導致臨床上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及腦波上陣發性變化。

臨床上出現的症狀稱為"發作"(seizure),多次發作稱為"癲癇"(epilepsy)。

2.癲癇發作的原因:可能是遺傳性、症狀性或不明原因性。

簡單地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原因。

先天性原因:先天性或遺傳性腦代謝異常或發育異常。

後天性原因:(1)構造性病變:出生前後腦細胞缺氧、腦部外傷、腫瘤、血管異常、中風、出血、感染或退化疾病(2)代謝性病變:如血糖太低太高、腎功能異常、電解質不平衡、藥物或酒精。

3.癲癇的診斷及檢查:癲癇是臨床上的診斷,醫師大多未目擊實際發生情況。

所以診斷往往來自於對發作病史的詢問。

病史可以來自病人本身及目擊者的敘述。

病史需詢問意識喪失前有否特殊的感覺或前兆(aura),前兆是發作的一部份,可以幫助癲癇的診斷及放電病灶的定位。

病人意識喪失後病人自己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目擊者的觀察及陳述非常重要,如果目擊者有觀察到病人有臉色發紺、眼睛上吊、全身抽搐、牙關緊閉,癲癇的診斷大多可以確定。

如果無目擊者,意識喪失後發現有合併大小便失禁、身體受傷(跌倒頭部及肢體挫傷、骨折)、舌頭咬傷及記憶空白或失憶症(amnesia),常常暗示腦部有不正常漏電或放電造成意識喪失及癲癇發作。

臨床上的症狀加上腦電圖出現癲癇樣波即可診斷為癲癇。

實驗室的檢查及影像檢查(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檢查)可幫助找出癲癇發作原因,但約有50%癲癇病人找不到發作原因。

病人病史及臨床症狀實驗室的檢查(血液)腦電圖(腦波)影像檢查(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檢查) 4.常見癲癇症狀:強直陣攣發作(大發作):突然倒地(有時大叫一聲),意識喪失、眼睛上吊、牙關緊閉、口吐白沫、四肢僵硬及抽筋、常伴有大小便失禁及舌頭咬傷。

發作完後病人呈現嗜睡、意識混淆及失憶現象。

失神發作(小發作):短暫性失神狀態,病人表情呆滯、眼睛直視前方或反覆眨眼,發作時動作或講話暫時停止,發作症狀通常持續幾秒到30秒,發作結束後病人無意識混淆現象可繼續原來動作或工作。

顳葉發作(複雜部份發作):典型發作有前兆、意識障礙及合併自動症(喃喃自語、手亂抓東西、反覆解扣動作、嘴巴發怪聲、到處亂走、跑步、騎車),發作完後有頭痛、失憶、嗜睡及全身無力現象。

有時顳葉發作可演變成繼發性全面大發作。

肌陣攣發作:頭部、軀幹、或肢體肌肉呈現短暫、不規律性且似觸電般抽動,此不規則躍動常發生在晚上剛入睡時或早上剛清醒時且可能表現在局部或兩側身體。

5.癲癇的分類:癲癇是來自腦部異常放電。

依傳統癲癇分類,如果腦電圖的放電(例如癲癇樣波)及臨床表現來自局部大腦稱為部份發作、來自兩側大腦稱為全面發作。

臨床分類如下:部份發作(Partialseizure) A.單純部份發作(simplepartialseizure)  1.運動徵候(motorsymptom)  2.感覺徵候(somatosensorysymptom)  3.特殊感覺徵候(specialsensorysymptom)  4.自律神經徵候(autonomicsymptom)  5.精神徵候(psychicsymptom) B.複雜部份發作(complexpartialseizure) C.部份發作繼發全面發作(partia



3. 正確認識癲癇

癲癇? 癲癇發作是起因於腦細胞不正常放電所引起的一種臨床表徵;病人可能呈現昏迷狀態,並有全身抽搐之大 ...正確認識癲癇急診科主任 林靖國主治醫師(小港院區)(92年2月)(一)何謂癲癇發作?癲癇?癲癇發作是起因於腦細胞不正常放電所引起的一種臨床表徵;病人可能呈現昏迷狀態,並有全身抽搐之大發作,可能只有一邊手、腳之局部抽搐或感覺異樣,也可能呈現重覆同一動作之自動症等局部發作。

對於重覆再發生的癲癇發作,在臨床上稱之為『癲癇』,屬慢性、再發性,須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如果有特殊或特定因素(如發燒、感染發炎、喝酒、代謝異常、服用某些藥物等)才引起癲癇發作,對這些病人,只要減少或去除這些特定因素後,病人可能不會再發作了。

(二)癲癇發作的預防與身體保健癲癇發作的主要預防工作是減少腦部的任何傷害,因此若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症、痛風症等需要即早治療,而生活習慣與嗜好也要注意,飲食要均衡、不可酗酒、須戒菸,並且多運動。

一旦已有癲癇,則須注意個人之誘發因素,並儘量去避免,每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誘發因素,常見之誘發因素有:發燒、熬夜、酗酒、情緒不安、過度饑餓、瞬間喝下大量的水、月經期間、合併服用其它藥物(如治流鼻水的藥、重鎮靜劑、部份抗生素、有些胃藥、有些抗癌藥等)、飲食不均衡等。

(三)癲癇發作的影響與急救處理癲癇發作的影響,對一般人而言,以發作所帶來的意外傷害為主,這些包括:跌傷、摔傷、撞傷、燙傷、溺水、咬傷、窒息、吸入性肺炎等。

至於發作本身也可能造成氧氣不足、內分泌變化、酸鹼度失衡、及代謝異常等,這些現象在銀髮族更容易發生,往往造成一些不可逆性的器官傷害,尤其是在癲癇重積狀態(短時間內重覆發作)時,影響更嚴重,必須緊急送醫處理。

在急救方面,最重要的是維持呼吸道的通暢,趕快挖出口中的食物、假牙等,同時並將病人翻轉成側躺的姿勢,以便於唾液流出,如病人衣著是高領或緊身的(包括領帶),則需儘快解開或脫掉,其次應將周遭尖銳的物件挪開,至於放壓舌板並不是絕對需要,如要放,則要小心放好在臼齒間,不可滑到中間而將門牙推斷。

通常一次發作不超過三至五分鐘,如發作超過十分鐘、短時間內頻繁發作(三十分鐘內發作三次以上)、或持續意識不清,就需要送醫急救。

(四)結語社會上對癲癇的誤解常造成一些問題的發生,其實癲癇病患可以跟一般人一樣求學、工作,因為規律的服藥,使癲癇不再發作,也就不會影響學業或工作。

另外,癲癇被誤以為是一種傳染病、不名譽的病或是有暴力行為,這是不正確的。

再者,依據統計每一百位癲癇病患中與遺傳有關的僅五至九位。

所以,癲癇病人在交友結婚時,對於是否會遺傳並不需太過的憂慮。

【回本期目錄】



4. 癲癇

癲癇症的定義是,患者在無誘發原因下持續重複地癲癇發作;因中毒等特定原因引發的單次性癲癇發作(英語:Isolated seizures)就不算是癲癇症 。

癲癇症的治療 ...癲癇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建議將癲癇發作併入此條目或章節。

(討論)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關於與「癲癇」名稱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癲癇發作」。

  關於與「癲癇」名稱相近或相同的條目,請見「抽搐(消歧義)」。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顫抖、痙攣、驚厥、昏厥、昏迷、頭暈、眩暈、頭痛或口吃。

癲癇Epilepsy同義詞腦癇、羊癇、羊癲瘋、羊角風、豬腳瘋、發羊吊、腦癇症兒童失神性癲癇(英語:childhoodabsenceepilepsy)患者的腦電波釋放出的3赫茲棘徐波(英語:Spike-and-wave)讀音ㄉ一ㄢㄒㄧㄢˊ症狀顯著地晃動(Periodsofvigorousshaking)、其他人幾乎難以辨識其發音內容(nearlyundetectablespells)[1]病程長期[1]類型腦病變[*]肇因腦部受傷(英語:braininjury)、中風、腦腫瘤、腦部受到感染、先天性障礙[1][2][3]診斷方法腦電圖、排除其他可能原因[4]相似疾病或共病昏厥、酒精戒斷症候群、電解質不平衡[4]治療藥物、外科學、神經元刺激(英語:neurostimulation)、飲食調整[5][6]預後70%可以控制[7]盛行率3900萬/0.5%(2015)[8]死亡數125,000(2015)[9]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神經內科ICD-9-CM345.9、345.91、345、345.90、345.8、345.80DiseasesDB4366MedlinePlus000694eMedicine1184846Orphanet101998[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癲癇類型腦病變[*]肇因周產期窒息[*]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神經學、癲癇學ICD-10G40-G41ICD-9-CM345DiseasesDB4366MedlinePlus000694eMedicineneuro/415MeSHD004827Orphanet101998[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癲癇症(英語:Epilepsy),是一種神經性疾患(英語:Neurologicaldisorders),特徵為反覆地癲癇發作[10][11],即為重複發作或長或短的嚴重抽搐症狀[1],可能會造成物理性傷害,甚至骨折[1]。

癲癇症的定義是,患者在無誘發原因下持續重複地癲癇發作[10];因中毒等特定原因引發的單次性癲癇發作(英語:Isolatedseizures)就不算是癲癇症[12]。

癲癇症的治療方式在各地各有不同,患者常因其病況而遭到各種程度的汙名化[1]。

大多數癲癇個案的肇因尚未釐清[1],在少數個案中,有些係肇因於腦損傷、中風、腦腫瘤、腦部感染、或先天性障礙,經致癲癇作用(英語:Epileptogenesis)而致病[1][2][3];而一小部分的癲癇個案與已知的基因突變直接相關[13][14]。

癲癇發作是大腦皮質中過度且異常的神經元活動所產生的結果[12]。

癲癇的診斷必須先排除其他可能造成類似症狀的情況,例如昏厥;已及判斷是否有其他造成發作的原因,例如酒精戒斷症候群或電解質方面的問題。

這部分可以藉助神經成像和血液檢查[13]。

異常的腦電圖檢查結果可以佐證癲癇的診斷,但正常的腦電圖檢查結果則無法排除癲癇的可能性[13]。

由其他原因造成的癲癇症可能是可以預防的[1]。

70%的發作可藉由藥物控制[7],平價的抗發作藥物也通常不難取得[1]。

而無法以藥物控制的發作則可以考慮外科學,神經刺激(英語:Neurostimulation),或飲食調整[5][6][已過時]。

並不是所有的癲癇症都會持續終生,許多人的狀況可以改善到不再需要治療的程度[1]。

截至2015年 (2015-Missingrequiredparameter1=month!)[update],有3900萬人罹患癲癇[8],將近80%是在發展中國家[1]。

2015年全世界有12萬5千人因為癲癇而死亡,較1990年的11萬2千人要多一些[9][15]。

癲癇在年長者身上較容易出現[16][17]。

在已開發國家,新增的個案最常出現在嬰兒及年長者[18



5. 神經部

另有一型全身性發作,叫做「癲癇性失神(absence seizure或petit mal)」它發作時,一忽兒就過去了,往往不被別人發覺。

患者視線凝滯向前方,就像 正在做著白日夢 ...跳到主要內容



6. 癲癇有8種誘發原因,發作時你可以做與不能做的事!

癲癇是腦部異常放電的現象,是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病,然而社會上卻對它有所誤解,快來了解關於疾病的症狀、日常注意事項與治療方法!Skiptocontent疾病知識/腦神經癲癇有8種誘發原因,發作時你可以做與不能做的事!由iHealth·2017-09-06癲癇是什麼?癲癇是種先天或後天原因導致的腦部慢性疾病,致病機制為突發性的腦部細胞過度放電,當這種狀況發生時,患者會有短暫性的發作現象,且狀況會不定時地發生。

好發族群在台灣,每1000人中約有五到十個人是癲癇患者,各個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癲癇,又以15歲以下之兒童與65歲以上的長輩較容易發病。

兒童的癲癇可能與生產過程或先天性畸形有關,甚至是不明原因所導致,而長輩則可能因腦部疾病(如腫瘤、中風)造成癲癇。

癲癇的8種誘發因素未按指示服藥癲癇需要透過長期服藥以控制病情,若是擅自減藥停藥,可能提高發作頻率或延長發病時間,且症狀也可能更為嚴重。

此外,服用過量藥物也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睡眠不足由於睡眠與腦部的放電活動有關,如果有睡眠障礙或是長期熬夜工作者,就可能干擾腦部正常放電,進而誘發癲癇。

壓力壓力會影響荷爾蒙正常分泌,若這些荷爾蒙與腦部神經系統有關,就可能導致腦部的不正常放電現象。

此外,壓力可能會帶來焦慮、憂鬱、沮喪、憤怒等情緒,並刺激腦內的相關區域(例如顳葉),提升癲癇發作機率。

長期處於負面狀態的人也可能有睡不好的問題,而睡眠障礙亦是誘發癲癇的原因之一。

閃爍的光源電視、電影、電玩等往往為了娛樂效果,會在內容中設計複雜的聲光效果,然而,頻繁閃爍的光線可能會影響腦部的正常放電機制。

這種由光線導致的癲癇稱作「光敏性癲癇(photosensitiveepilepsy)」。

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案例名為「3D龍事件」,1997年12月16日傍晚,數百名日本兒童在觀賞動畫《神奇寶貝(現譯為精靈寶可夢)》的戰鬥片段後,陸續出現癲癇症狀而緊急送醫。

由於該片段充斥頻繁閃光,特效過強的特定集數因而被禁播。

藥物濫用某些娛樂性藥物,例如古柯鹼(cocaine)、安非他命(amphetamines)、搖頭丸(MDMA)、海洛因(heroin)等,它們可能導致腦部異常放電,或造成短暫失憶使癲癇患者忘記服藥,進而引發癲癇症狀,甚至可能與抗癲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

飲酒事實上,真正會誘發癲癇的不是飲酒本身,而是「酒精戒斷症候群(alcoholwithdrawalsyndrome)」,意指停止飲酒後所產生的症狀,通常會使患者出現強直-陣孿發作,如果喜愛大量飲酒(暴飲),或是未依指示戒酒,可要當心了。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如果一次喝下超過60公克的純酒精,就稱為「暴飲」,相當於喝下六瓶以上的350cc罐裝啤酒、1.5瓶保力達或紅酒、125cc的高梁、175cc的威士忌或白蘭地。

通常癲癇患者在暴飲後6至72小時內可能會出現癲癇症狀。

如果是需要戒酒的患者,在戒酒過程中瞬間停止飲酒,或減量飲酒,可能也會誘發癲癇,因此,最好在醫護人員的指示下進行戒酒。

月經約有三分之一的女性癲癇患者在月經期間會出現癲癇症狀,原因是大腦在月經期間可能受雌激素(estrogen)與黃體素(progesterone)影響,出現異常放電現象。

營養失調如果體內鈉、鈣、鎂等元素的含量過低,就可能影響腦部的放電活動,進而誘發癲癇。

此外,若新生兒缺乏維他命B6,也可能會出現癲癇症狀。

有人癲癇發作時該怎麼辦如果身旁有人癲癇發作時,你也許會想塞條毛巾在他口中,以免他咬到舌頭,然而,真的該這樣做嗎?回答這個問題以前,讓我們先看看癲癇發作時可能造成的意外事故。

癲癇發作造成的意外由於患者在發作時無法控制肢體動作,甚至會喪失意識,因此,癲癇發作時可能造成以下意外:割傷、擦傷或燙傷頭部撞擊骨折因異物梗塞而窒息溺水如果患者發作後感到身體疼痛、呼吸困難、胸痛,或是頭部撞擊硬物,甚至有燙傷情事,應立即將患者送院治療。

那麼,癲癇患者發作時,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降低以上意外的發生率呢?你可以這麼做確保患者安全發作初期,應協助患者平躺,並將口中的食物、假牙取出,解開患者衣領,脫去項鍊、領帶等可能阻礙呼吸的物體。

為了避免患者於癲癇期間發生額外傷害,須移除患者的眼鏡及周遭之硬物、尖銳物,並將柔軟物體置於患者頭部底下。

若有移動患者的必要,應以推動代替拉扯手臂,以免患者受傷。

協助患者呼吸發作後



7. 癲癇發作:症狀、原因、診斷、治療

有時在癲癇發作前會出現下列症狀:. 突然感到恐懼或焦慮; 感到反胃; 頭暈、頭痛; 視覺改變; 四肢抽搐導致物品從手中掉落; 失去知覺.跳到內容大腦與神經»癲癇癲癇發作:症狀、原因、診斷、治療醫學審稿:賴建翰醫師|文:W.R.Su更新日期:2021-01-22.閱讀時間:4分鐘馬上分享在這篇文章中:癲癇發作的定義癲癇發作的原因癲癇發作的風險因素癲癇發作什麼時候該看醫師?癲癇發作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癲癇發作的定義癲癇發作(Seizures)是由腦部突發、不自主地異常放電所致,會導致行為、動作、感官或認知上的改變。

依腦部異常放電的原因及部位而不同,癲癇發作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差異,但大部分都會持續30秒~2分鐘,若超過五分鐘則需要緊急醫療處置。

對於重覆再發生的癲癇發作,在臨床上稱之為『癲癇』,屬慢性、再發性,須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若接連兩次以上發作,或有反覆發作的傾向,則可能代表罹患「癲癇(Epilepsy)」了。

大部分癲癇發作都可用藥物控制,雖然治療通常會對日常生活帶來影響,但還是有辦法在控制病情與藥物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

癲癇發作有多常見?癲癇發作比一般人預期的還常發生,並特別好發於小孩和老人身上。

癲癇發作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及性別的人身上,請與醫師討論如何減少誘發的風險。

如果有特殊或特定因素(如發燒、感染發炎、喝酒、代謝異常、服用某些藥物等)才引起癲癇發作,對這些病人,只要減少或去除這些特定因素後,病人可能不會再發作了。

癲癇發作前的症狀有時在癲癇發作前會出現下列症狀:突然感到恐懼或焦慮感到反胃頭暈、頭痛視覺改變四肢抽搐導致物品從手中掉落失去知覺癲癇發作時的症狀:意識不清、意識喪失無法控制的肌肉抽搐口吐白沫跌倒口中嘗到異味牙關緊閉咬到自已的舌頭突發的眼球快速轉動發出怪聲失禁突然情緒大變癲癇發作的原因腦部的神經細胞會發送、傳輸及接收腦細胞之間用來相互溝通的電流,這些電流傳輸一旦發生任何干擾或阻礙,就會導致癲癇發作。

導致癲癇發作最常見的原因是癲癇,但大多數的癲癇發作原因不明。

以下狀況都有可能導致癲癇發作:中風(Stroke)睡眠不足腦部腫瘤、腦部血管異常、腦出血、頭部創傷。

有家族遺傳癲癇戒酒期間酗酒,或酒精中毒。

長時間發燒有可能引起熱痙攣使用利尿劑時引發低血鈉症(Hyponatremia)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末期出生體重低,或出生後第1個月內即有病史。

腦部感染,包括膿瘍(Abscess)、腦膜炎(Meningitis)、腦炎(Encephalitis)。

藥物影響或濫用,某些止痛藥、抗憂鬱藥物、戒菸藥物、非法或娛樂性藥物,都會使癲癇發作的風險提高。

先天腦部缺陷、智力障礙或發展遲緩、自閉症類群障礙(Autismspectrumdisorder)、腦性麻痺(Cerebralpalsy)。

嚴重腦部損傷、缺氧。

輕微腦部外傷,例如腦震盪加上短暫喪失意識,並不會引發癲癇發作,但目前尚無研究證實重複的輕度腦部外傷,與癲癇發作甚至癲癇之間的關聯。

癲癇重積狀態(Statusepilepticus),即持續長時間的癲癇發作或反覆連續發作,且在兩次發作間,病患沒有恢復發作前的意識。

以上僅例舉癲癇發作的常見原因,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癲癇發作的風險因素若有上述情形,表示發生癲癇發作的機率較大,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癲癇發作什麼時候該看醫師?初次癲癇發作後就該就醫,而除了留意前述可能導致癲癇發作的症狀,以下情形發生時,請立即尋求緊急醫療協助:癲癇發作持續超過五分鐘。

癲癇發作一次後隨即發作第兩次。

癲癇發作伴隨高燒或熱衰竭。

懷孕中癲癇發作。

糖尿病(Diabetes)患者癲癇發作。

癲癇發作導致其他外傷。

癲癇發作停止後,呼吸及意識未恢復。

每個人的身體反應不同,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永遠是最佳途徑。

癲癇發作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以下生活習慣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預防和應付癲癇發作:正確服藥,勿擅自調整劑量。

若覺得需要換藥,請與醫師討論。

保持充足睡眠,確保每天都有足夠的休息,因為睡眠不足可引發癲癇發作。

養成運動習慣並保持正面樂觀的情緒,可促進身心健康。

運動疲勞時,請確保攝取充足的水分和休息。

養成健康



8. 男星因癲癇猝逝老人小孩最好發、醫師點出8大前兆

傳統認為癲癇發作時要在患者嘴內塞東西、避免抽搐時不慎咬到舌頭 ...20歲迪士尼男星因癲癇猝逝老人小孩最好發、醫師點出8大前兆首頁 健康新知 20歲迪士尼男星因癲癇猝逝老人小孩最好發、醫師點出8大前兆2019-07-090COMMENTS20歲迪士尼男星因癲癇猝逝老人小孩最好發、醫師點出8大前兆曾演出迪士尼影集《小潔的保姆日記》《星光繼承者》的美國男星卡麥隆波伊斯(CameronBoyce),驚傳因癲癇發作在睡夢中去世,得年20歲。

神經內科醫師表示,睡夢中癲癇發作容易導致窒息,尤其在白天過度疲勞之下,夜間特別容易誘發癲癇病。

在台灣,每1000人約有5-10名癲癇患者,各年齡層皆有,但以15歲以下與65歲以上較容易發病。

兒童癲癇可能與生產過程或先天性畸形有關,只有少部分是遺傳而來;而較晚年齡才開始的癲癇,通常是嚴重的腦部疾病所引起的,例如頭部外傷、腦膜炎、腦部腫瘤或腦中風等等。

抽搐超過5分鐘原因不單純 快送醫!西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賴思佳說明,癲癇發作是大腦過度放電造成,一開始患者會出現眼睛上吊、嘴巴咬緊的情形,接著雙手同步抽搐、雙腳僵直;由於大腦有一套保護機制,當癲癇發作時,會自動阻斷腦部放電的路徑,就像電腦「重新開機」一般,因此患者經過大約1分鐘的抽搐後,就會失去意識呈現昏死狀態,大約半小時內會恢復清醒。

但如果抽搐時間持續超過5分鐘,可能屬於「叢發性癲癇」,最好盡快送醫治療。

賴思佳說明,可能的原因包括電解質不平衡、血糖過高或過低、發燒導致腦部感染等,如果沒有排除根本原因,大腦的不正常放電將一直持續,時間過長恐有生命危險。

嘴巴塞物預防咬傷?是錯的!傳統認為癲癇發作時要在患者嘴內塞東西、避免抽搐時不慎咬到舌頭,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賴思佳提到,因為大腦過度放電導致肌肉緊繃,此時嘴部也會緊閉,通常不至於咬到舌頭。

當下最需要注意的其實是「環境安全」,務必避免頭部撞傷,另外也可以幫助患者側躺,以保持呼吸道暢通。

癲癇發作前 可能出現的8個前兆賴思佳提到,有部分患者在發作前會出現「前驅症狀」,像是眼睛看到閃光、頭暈、噁心、嗅覺先兆(聞到怪味)、味覺先兆(嘗到怪味),又或者是出現胸悶、恐懼、聽不清聲音等。

這些前兆通常發生在癲癇發作前短短幾秒,對患者來說可以做為提醒,預料到自己即將發作,就能趕快找個安全的地方躺下,避免發作時造成更多傷害。

若大腦不正常放電、全身抽搐的情形達2次以上,才能確診為癲癇。

賴思佳說明,一般會安排患者做血液檢查、腦部影像檢查等,找出大腦不正常放電的原因,並對症治療。

避免壓力勞累、規律服藥避免復發不過,以目前的醫學現況,仍有約6成病患是找不到原因的,為了避免突然發作,需服用抗癲癇藥物至少2年,經醫師指示才可減藥或停藥;但賴思佳坦言,其中仍有4成患者可能再次發作。

壓力或驚嚇、喝酒、月經前後、睡眠不足、過度飢餓、服用特定藥物(感冒藥、抗精神病藥物等)都可能誘發癲癇發作,建議患者觀察並記錄自身發作情況,盡量避免這些危險因子,平時也要避免太過疲憊,保持充足睡眠,避免癲癇再次發作。

◎編輯/王家瑜報導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新聞原文  Leaveareply顏瑞儀媒體報導熱門新聞【防疫公告】就醫陪探病民眾敬請配合74392020-07-01發燒、喉嚨痛不一定是感冒「單側」疼痛別大意!1524612019-12-27【防疫公告】居家檢疫、隔離者需再加「7天自主健康管理」1068812020-07-03過量維生素D和鈣恐罹癌?醫師釋疑:搞懂4原則不怕補錯444362019-04-2220歲迪士尼男星因癲癇猝逝老人小孩最好發、醫師點出8大前兆222462019-07-09大吃大喝、肥胖害到膽囊!膽結石、膽息肉如何處理?175212020-05-05骨科魏志定主任接受專訪【年代電視台聚焦2.0】172212018-01-17【公告】「振興三倍券」使用說明162572020-07-09膝蓋退化有9大部位骨科醫坦言:不一定得換人工關節133072019-10-08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武漢肺炎】防疫宣導88362020-01-09手舉不起來,小心變退化性關節炎!醫師提出3種療法50282019-12-05禮聘甲狀腺權威陳廣天醫師蒞院服務成立甲狀腺外科49592011-08-225月5日世界手部衛生日,「手」護健康一起來49192019-04-25尿液顏色無奇不有?!可能的變色原因48912019-08-06本院提供【自費流感/自費肺炎疫苗接種服務】37462020-03-01西園醫院



9. 癲癇病人衛教手冊

癲癇病人衛教手冊<前言>    <什麼是癲癇>1、解剖2、原因及發生率3、發作型態分類 4、檢查 5、診斷 6、常見癲癇發作症狀 7、發作時可能之併發症<如何治療>1.藥物治療2.飲食治療3.手術治療<護理指導>1.飲食須知2.日常生活項目3、藥物須知 4、居家照顧 甲、癲癇病人大發作時的緊急處理乙、癲癇兒童之居家照護<癲癇發作主要預防工作> <結語>      一、前言癲癇是自古以來即有的疾病,但至最近幾十年來因為醫學的進步,才確認癲癇是腦部電位活動異常變化,所導致的一種現象。

古代對癲癇不夠瞭解,往往與鬼神附身、靈魂出竅、著魔失神等怪異想法及荒唐現象牽扯一起。

在古代有的利用放血或頭顱打個洞放氣等奇怪的治療來處理,非但無法達到治療的目的,有時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病人除了受疾病痛苦外尚受到一般社會人士的誤解歧視與排斥,因而產生避開人群的自卑心理,影響正常的人際發展。

目前醫療教育的資料尚嫌不足仍無法改變一般人對癲癇症的誤解,因此我們期望藉由這本衛教手冊,能使社會人士、家屬及癲癇患者本身能更瞭解癲癇並給予關懷。

根據統計全台灣目前患有癲癇症病人達五萬至十五萬之多,實在是不容忽視之問題。

二、什麼是癲癇俗語叫「羊癲」、「羊癲瘋」,亦有人稱「豬母癲」。

它本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症狀」,只要大腦皮質受到傷害或功能異常,腦部的電位活動就會發生不正常,就像電線走火起火花,發生不該有的放電現象,發作通常是短暫的,自己會停止,通常不給予任何治療,病人也會自己醒過來,這就是所謂的癲癇。

1、解剖下圖為腦部之主要功能性解剖圖,任何導致腦皮質傷害的狀況都可能導致癲癇。

大腦半球各葉之主要功能額葉:   (1)對側肢體運動受(2)眼球運動(3)語言表達(4)思考、判斷、計劃顳葉:   (1)聲音知覺(2)語言理解(3)記憶功能(4)情緒變化頂葉:   (1)對側肢體感覺(2)語言功能(3)空間視覺功能枕葉:   (1)視覺感(2)視覺辨認 2、原因及發生率在一般國外的流行病學上之探討發現約有0.3~1%的人口患有癲癇,在台灣根據台中榮總遲景上對國小學齡兒童調查發現每一千人中有6、7個患有癲癇,而宜蘭蘇哲能主任的統計資料,指出40歲以上者占2.5/1000人,亦即台灣人口二千一百萬人中有五至五十萬人患有癲癇。

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數目。

導致癲癇的原因有那些?簡單說,任何導致腦皮質傷害的狀況都可以導致癲癇,另外有少部份是查不出病因的,則被歸類於體質性問題(部份病人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其他常見的病因如下:生產傷害、發炎性疾病(腦炎、腦膜炎)、頭部外傷、腦瘤、腦膿腫、腦血管疾病(腦中風、腦血管畸形)、腦部退化性疾病(例如癡呆症)、遺傳性腦部疾病、代謝障礙(如缺氧、電解質不平衡)、內分泌障礙(如低血糖)。

因此,絕大多數病人都與腦部病變有關。

另外,重金屬中毒(鉛)藥物中毒或過量(如重鎮靜劑、油溶性維他命A、D、或含抗組織的感冒藥)也會導致癲癇的發作。

3、發作型態分類(依癲癇發作的情況來分類)臨床發作型態分:局部性癲癇、泛發性癲癇及無法分類等三大類1)局部發作(發作從局部開始)A、單純性局部發作(意識沒有影響)a.有動作徵候(有局部肌肉或肢體抽搐)b.有感覺徵候(如皮膚感覺、嗅覺或視覺)c.有自律神經徵候(如血壓變化、心跳改變、雞皮疙瘩)d.有精神或情緒徵候(如失落感、空虛感、恐懼感、陌生感)    B、複合性(複雜性)局部發作(意識有影響)a.以單純性局部發作開始,繼發意識障礙(a)沒有其他徵候(b)先發生A項中之a至d之徵候(c)合併有自動症(無意識之一些活動,類似靈魂出竅或魔鬼附身等現象,包括比手劃腳、不自主走動或奔跑)b.一開始就有意識障礙(a)沒有合併其他徵候(b)有合併A項中之a至d之徵候(c)合併自動症C、局部發作後繼發全身發作 (2)全面發作(開始即為兩側對稱性 發作)A、失神發作(即小發作)B、肌抽躍性發作C、抽躍性發作D、強直性發作E、強直性抽躍性發作(即大發作)F、失張性發作(3)無法分類之發作(資料不全者)    4、檢查當發現患有癲癇或癲癇發作時,應即到神經專科門診,並接受醫師之詢問與處理。

(1)細問病史:包括家庭、家族狀況、病人本身過去健康狀況及此次生病之詳細發病情形。

(2)神經理學檢查:此項乃進一步評估神經系統功能有甚麼地方異常病變(包括思考判斷能力評估、眼底神經變化、眼睛轉動是否良好、12對顱神經是否正常、閉眼、張嘴、手臂活動能力、走路步伐是否有不穩、皮膚感覺是否有異常、是否因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