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 傳染期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登革熱專區

而病人發病前一日至發病後五日的這段期間,稱為可傳染期,若此時再被其他斑蚊叮咬,則此斑紋將感染登革病毒,當病毒在斑紋體內經過8-12天的增殖後,將終生 ...Skiptocontent登革熱是什麼登革熱(denguefever)又稱天狗熱、斷骨熱,是一種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

登革病毒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每一型都可能感染人類,若患者感染過其中一型,就會對該型病毒終生免疫,對於其他型則有短暫的免疫力,但未來仍可能再感染其他型病毒。

特別注意,已感染過登革熱的人須特別當心,可怕的是,若不幸二次感染登革熱,引發重症的機率相當高。

登革病毒分為Ⅰ、Ⅱ、Ⅲ、Ⅳ四種型別,感染過其中一型,就會對該型終身免疫。

登革熱的感染途徑登革熱的病毒傳播是以蚊子為媒介,並非以直接人傳人的方式。

台灣傳播登革熱的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Aedesaegypti)和白線斑蚊(Aedesalbopictus),埃及斑蚊分布於台灣北緯23度(大約是嘉義)以南地區、澎湖列島,而白線斑蚊則遍佈全島。

埃及斑蚊喜歡棲息於室內的積水容器,白線斑蚊則較喜歡棲息於室外積水區域。

你知道斑紋最愛於何時咬人嗎?日出後1-2小時、日落前2-3小時是斑蚊叮咬人的高峰期,此時若有戶外活動應做好防蚊措施。

大人與孩童的常見症狀因個人體質不同,感染時的症狀也可能不一樣。

以成人來說,常見症狀如突發性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骨頭痛、不明紅疹或出血,或出現噁心、嘔吐等等,學齡兒童與青少年情況則與成人相似。

學齡前兒童較常見咳嗽、肚痛、嘔吐、皮疹等症狀。

警示症狀若發病後3-5天出現以下警示症狀,就必須懷疑有發展為重症的可能,須盡快就醫並接受嚴密監控。

腹部疼痛或擠壓疼痛持續性嘔吐呼吸困難(胸肋膜積水)黏膜出血,流鼻血或牙齦出血嗜睡或躁動不安肝臟腫大,超出肋骨下緣兩公分血液檢查:血比容(紅血球在血液中所佔之比率)增加、血小板下降登革熱病程病程時長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8天,也就是病毒入侵人體後,約3-8天才會發病。

有些人可能不會出現症狀、或只出現輕微症狀,只有極少數人會引發嚴重症狀。

當患者出現明顯症狀後,即進入急性期,時長約3-6天,之後會開始出現紅疹。

退燒後,症狀開始減輕,即進入恢復期,整個病程大約兩個星期。

可傳染期而病人發病前一日至發病後五日的這段期間,稱為可傳染期,若此時再被其他斑蚊叮咬,則此斑紋將感染登革病毒,當病毒在斑紋體內經過8-12天的增殖後,將終生具有傳染力。

當病人處於可傳染期,應掛上蚊帳避免再被其他蚊子叮咬,除了避免其他蚊子具有傳染力,也可避免患者再感染其他型的登革熱而加重病情。

診斷條件出現疑似登革熱症狀時,會先評估病人是否曾居住在登革熱流行區或前往旅遊,以及是否突發高燒且伴隨以下症狀任兩項以上。

出疹疼痛白血球低下噁心/嘔吐血壓帶試驗陽性任一種警示症狀若有疑似登革熱情況,還需藉由實驗室診斷加以確診,若有任一警示症狀,馬上就醫。

登革熱重症診斷診斷條件包括:嚴重血漿滲漏導致休克、嚴重血漿滲漏導致體液蓄積或呼吸窘迫、嚴重出血(由醫師評估)、嚴重器官損傷。

嚴重器官損傷如肝臟GOT、GPT≧1000IU/L、中樞神經受損、心臟衰竭等。

居家照護注意事項補充水分高燒、厭食、嘔吐等症狀可能引發口渴或脫水,所以必須適時補充水分。

電解質飲料、椰子汁、果汁、清湯會比純開水來的合適,也應避免飲用深咖啡色飲料(如可樂),以避免消化道出血時混淆觀察結果。

排尿情況須注意排尿情況,至少每六個小時排尿一次。

藥物注意事項患者有高燒、不舒服、或曾有熱痙攣的情況,可以給予普拿疼,各年齡層的服用藥量須遵從藥師指示,不可自行服用,且每次間隔至少4-6小時以上。

患病期間不可給予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消炎劑(NSAIDs)、ibuprofen,因此類藥物可能引起胃炎或胃出血,或引起雷氏症候群(腦部與肝臟等器官病變)。

臥床休息發燒時因新陳代謝快速及體力消耗增加,須臥床休息以提供身體良好的恢復狀態。

送醫時機若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送醫治療。

症狀未改善、退燒時症狀惡化、持續嘔吐、嚴重腹痛、四肢冰冷濕黏、嗜睡、躁動、出血(黑便或咖啡色嘔吐物)、超過4-6小時未排尿。

預防方法預防登革熱的疫苗在台灣尚未核准上市,也沒有特效藥可治療,所以最佳的預



2. 登革熱介紹

中心介紹主管介紹組織架構業務聯繫表交通資訊最新公告焦點新聞最新消息教育訓練徵才專區會議防疫資訊宣導登革熱Dengue衛教單張傳染病通報誘卵桶監測資訊茲卡病毒感染症狀資訊其他蟲媒傳染病防治密度調查報告防疫週報防疫月刊國內外登革熱資訊環保署資訊專區疾管署官網高雄市登革熱研究中心屏東縣政府衛生局WHO登革熱資訊公開資訊110本土及境外病例數資料開放平台(登革熱)中心facebook公開閱覽平台NS1佈點名單防疫損失賠償裁處法規及表單公開資料相關連結登革熱Q&A影音專區登革熱宣導短片107防治工作影片108年宣導短片表單下載EnglishWhoareweEpidemicinTainan登革熱介紹發布時間:2017/7/3下午01:32:16發布單位:登革熱防治中心一、疾病概述(Diseasedescription)登革熱(DengueFever)係由蚊子(埃及斑蚊Aedesaegypti或白線斑蚊Aedesalbopictus)傳播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臨床表現可從無症狀、輕微發燒至急性高燒伴有頭痛、後眼窩痛、肌肉和關節痛以及出疹等。

依抗原性的差異,可分成四種血清型登革病毒。

當人類感染到其中一種血清型登革病毒後,產生的抗體只對該血清型登革病毒有免疫力,如日後再感染其他血清型登革病毒,不但無免疫作用,還可能導致較嚴重的臨床症狀。

 二、致病原(Infectiousagent)由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中的登革病毒亞屬所引起,在登革病毒亞屬裡共有四種登革病毒,它們依抗原性的不同分為第一、二、三、四型。

三、流行病學(Epidemiology)(一)全球登革熱發生的地區,主要在熱帶及亞熱帶有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分布的國家,包括非洲、南美洲、中東、東南亞及西太平洋地區。

自1980年代後,登革熱似有向全球各地蔓延的趨勢,2010年首度於歐洲的法國及克羅埃西亞出現本土疫情,2013年首次於美國本土現蹤,在部分東南亞國家如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及若干中南美洲國家,已生根成為地方性傳染病。

臺灣早年曾在1915年、1931年及1942年發生過三次的全島性登革熱流行疫情,其中1942年的流行疫情約有六分之五的人口(約500萬)感染,沉寂近40年後,於1981年在屏東縣琉球鄉發生較大規模的第二型登革病毒流行,臺灣本島亦於1987年、1988年在高雄地區爆發第一型登革病毒流行。

此後一直到2013年,除2002年在高雄地區爆發登革熱大流行外,僅有少數小規模流行發生於中、北部,主要仍發生於高雄市、台南市及屏東縣。

惟近10年的登革熱病例數及流行疫情規模有擴增趨勢,2004年至2013年的10年之間,2007年、2010年、2011年及2012年的本土病例數均超過千例,2006年、2009年及2013年病例數雖未超過千例,亦達500例以上。

2014及2015年則發生歷年最嚴峻的登革熱疫情,病例數超過萬例以上,疫情分別集中於高雄市及臺南市。

在境外移入病例方面,主要來自東南亞鄰近國家,且以越南與印尼二國最多,菲律賓登革熱(DengueFever)-22016年5月修訂、泰國、馬來西亞次之。

受到東南亞國家登革熱疫情日益嚴峻之影響,我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在1999年僅有26例,15年來病例數逐年攀升,2008年已達226例,2010年高達304例,2013-2014年亦分別有264例及240例,至2015年更高達365例。

經基因親緣性分析顯示,每年本土疫情流行之病毒株多與當年東南亞國家流行之病毒株相近,如東南亞登革熱疫情日趨嚴重,登革病毒侵入臺灣的相對危險性也隨之提高,對於登革熱的本土流行帶來相當大的威脅。

(二)臺灣病例概況臺灣流行概況詳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四、傳染窩(Reservoir)一般認為人與病媒蚊間的傳播循環為唯一的傳染途徑,但在馬來西亞西部與西非,另有猴子與病媒蚊間的傳播循環,即森林傳播循環(foresttransmissioncycle)。

近年分別在千里達及緬甸的仰光發現埃及斑蚊可在自然狀況下將登革熱病毒經卵傳至下一代,只是陽性率較低(分別為1/158及5/199)。

在西非也從森林中之雄蚊分離出登革病毒,顯示登革病毒在自然界可以經卵傳遞。

但是這種垂直傳播循環在登革病毒的自然生態循環上到底占有多大份量則尚待評估。

五、傳染方式(Modeoftransmission)人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發病前1天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