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膠質細胞瘤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惡性腦瘤

近來由於平均壽命的延長與醫藥保健的進步,由腦部以外的癌轉移來的瘤,也明顯增加。

很不幸的,腦瘤中占有一半以上的神經膠質細胞瘤,卻幾乎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汐止國泰新竹國泰內湖國泰診所霖園集團網站導覽LanguageEnglish日本語简体中文搜尋按鈕搜尋:::首頁 Menu ▾惡性腦瘤上一頁首頁民眾服務癌症防治癌症簡介惡性腦瘤返回癌症防治返回癌症簡介惡性腦瘤神經外科謝政達醫師/張志儒醫師 前言腦瘤應該稱為顱內腫瘤,泛指長在顱骨腔內的瘤。

腦瘤有的是由腦組織發生的,也有是由腦膜或其他顱內組織發生的,當然也包括從腦以外的如乳癌、肺癌、腎癌、胃腸癌等轉移來的惡性癌。

發生腦瘤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到目前為止,尚未明瞭,雖然有許多因素可能與腦瘤有關如遺傳、外傷、免疫性、環境因素或某些物理或化學因素,甚至病毒感染等等,但都無法確定,所以長了腦瘤的人,也無法追究其原因。

最常見的原發性腦瘤,有從腦細胞發生的神經膠質細胞瘤,占所有腦瘤的一半以上,其次為腦膜長出的腦膜瘤,由腦下腺發生的腦下腺瘤、由神經膜長出的神經鞘瘤等等。

近來由於平均壽命的延長與醫藥保健的進步,由腦部以外的癌轉移來的瘤,也明顯增加。

很不幸的,腦瘤中占有一半以上的神經膠質細胞瘤,卻幾乎都是惡性的,尤其像成人好長的神經膠母細胞瘤以及小孩的髓芽細胞瘤,其惡性程度特別高。

 症狀當有下列的症狀時,必需懷疑腦瘤的可能:視力逐漸模糊,視野逐漸狹窄:這是因為腦瘤造成腦壓增高,壓迫視神經,引致視力模糊,看東西迷濛而不真實。

至於視野的缺損,則多在兩側,好像有布簾遮住般。

少數視力差的老年病患,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並未獲得改善,也是因為長腦瘤之故。

眼睛外觀變形:包括眼皮下垂、眼球外突、眼睛無法往外看等,這是因為負責眼球運動的腦神經受損,問題在腦部而不在眼睛。

單側聽力變差:先是平衡及聽神經(第八腦神經)受壓,有陣發性的耳鳴、聽力逐漸變差、有可能伴隨著同側臉麻,接著腦幹處負責顏面感覺的三叉神經(第五腦神經)以及負責吞嚥的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腦幹受壓迫,造成吞嚥困難、步態不穩、甚至視力模糊,這是典型聽神經瘤引起的症狀。

吞嚥困難以及步態不穩:吞嚥食物(尤其是流質)時常會嗆到,聲音沙啞,無法大聲,下肢緊繃,無法大步邁開,容易摔倒。

這些是後顱窩腫瘤壓迫舌咽神經、迷走神經以及腦幹所引起的症狀。

單側肢體麻木或者無力:類似中風的症狀,但不及中風來得急遽,而是漸進性的。

這是因腦中負責運動功能的錐體束系統,受到壓迫所造成。

人格的改變:大腦的額葉或者顳葉受到侵犯時,會有記憶明顯變差、情緒失控、行為舉止錯亂、答非所問等異常的症狀。

荷爾蒙的異常:年輕婦女無故停經及乳汁過度分泌;手腳、鼻子、下巴慢慢變大,鞋子逐漸穿不下;月亮臉、水牛肩、身軀肥大、四肢瘦小,這些都有可能是腦下垂體腺瘤不正常的分泌荷爾蒙所致。

癲癇的發作:也有部分腦瘤是以癲癇形態表現:嘴角抽搐、手腳痙攣、然後全身性發作。

以上是腦瘤可能產生的特殊症狀,至於一般常見的頭痛、頭昏、失眠、記憶衰退等,為功能性障礙,不代表有腦瘤的存在。

 診斷要診斷是否長腦瘤,就首先要詳細查詢病人的病歷、病情是否愈來愈明顯或愈嚴重,或有那些新的症狀或缺損出現,然後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尤其是神經學檢查,病人的腦神經功能有否減退或麻痺;四肢的運動感覺功能有否障礙;性格、記憶力、判斷以及語言有否變化等等。

醫師根據以上的病症、病情經過以及神經學檢查,得到一個概念,以為決定做進一步儀器檢查的參考。

一般最普通的為先做頭部X光的檢查,看顱骨有否變化有否缺損或增厚或變形,有否異常鈣化點或正常鈣化點的偏位,有否腦壓增高的現象,有否局部血管溝的增加等等。

另一方面,腦電波檢查如有異常腦波的出現,也有助於腦瘤的診斷。

如有懷疑,最後必須施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一般簡稱CT掃描或核磁共振攝影(M.R.I.),可更明顯顯出腦瘤的位置大小形狀,有時可推斷其種類或性質。

有時為了更進一步瞭解腦瘤的血管的分佈情形,尚須進一步作腦血管照相檢查。

這種檢查比較費時,且稍有痛苦及少許危險性。

 治療腦瘤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必要時以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加強或輔助之。

手術治療:良性腫瘤應該儘量取盡,惡性腫瘤在不傷害正常功能範圍儘量將腫瘤全切除。

放射線治療:(1)三度空間順形治療(Thre



2. 醫病夢靨!​​​​​​​惡性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到底是什麼?

根據統計,GBM的發生率約每10萬人中只有2~4位,死亡率也不在10大癌症死因之內,這只是因為發生率較其它惡性腫瘤低,不過一旦發病,超過7成會在1年半內死亡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專欄醫生這樣說【李丞騏醫師】醫病夢靨!​​​​​​​惡性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到底是什麼?收藏瀏覽數107,8972018/10/19·作者/李丞騏·出處/Webonly放大字體 (更新時間:2019/12/21)資深醫藥記者、現為電視名嘴及國防醫學院講師的全嘉莉,近日於個人臉書上公布,她的先生陳萬達於本月14日,因腦癌離世,全嘉莉文中寫到,陳萬達是於去年10月確診罹患腦癌,且是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簡稱GBM),1年多來雖積極治療,但仍不敵病魔。

過去,也曾有不少名人死於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的例子,甚至有醫師表示,一旦發病,超過7成會在1年半內死亡,可以說是神經外科醫師與病人、家屬的夢魘。

(記者:吳孟瑤)圖片來源:取自全嘉莉個人臉書-----------------------------------------最近美國參議員馬侃(SenatorJohnSidney McCain,1936-2018)死於(惡性)多型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

連歷經越戰,被俘虜5年半嚴刑拷打、骨折致殘的他,都不得不屈服而下台一鞠躬,到底GBM為何會成為大家的夢靨?先講預後,即便手術+同步化療電療+標靶治療,平均只有不到1年半的時間,沒治療的話更是只有3個月,而且10幾年來沒有什麼太大進步。

主要是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已經有一定大小,再加上是腦部原發性的惡性腫瘤,所以與正常腦組織的邊界不清,手術時又為了要保全重要神經構造,不得不妥協而無法完全切除,所以極易復發,造成治療上的困難重重。

發生率、好發年齡層以及致病因根據統計,GBM的發生率約每10萬人中只有2~4位,死亡率也不在10大癌症死因之內,這只是因為發生率較其它惡性腫瘤低,不過一旦發病,超過7成會在1年半內死亡,而且治療上實在太難纏、棘手,所以如此惡名昭彰。

大多好發於45~65歲男性身上,也就是家庭主要支柱或是準備退休享清福的族群,臨床上看了很多這樣的例子,不過也有年紀輕輕就發病的案例,常令人覺得力有未逮的遺憾。

而主要發病原因目前仍不明,不過相信是與基因突變及環境有關。

症狀診斷臨床症狀從非特異性的頭痛、頭暈、記憶衰退,到特異性的語言障礙、認知缺損、感覺異常、肢體無力、癲癇發作,以及嚴重的意識昏迷都有,這也是GBM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

甚至有被當成產後憂鬱症治療的個案,後來因病情惡化至嗜睡昏迷,被送到急診才發現是GBM。

民眾若有類似情況,可至各大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門診諮詢,但由於初期症狀實在不明顯,很難在第一次看診就直接安排腦部掃瞄檢查,若還是擔心,可與醫師討論是否安排自費檢查。

影像診斷核磁共振MRI(必須加打顯影劑)是最精準的診斷工具,不論術前評估或術後追蹤,MRI都是首選。

另外,MRI某些特殊技術可以將運動神經束顯影出來,當作術中導航之用,精準定位腫瘤與運動神經束的關係,避免傷及無辜,導致術後肢體癱瘓。

治療外科手術切除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將腫瘤盡量完全切除是決定預後很重要的一環,不過如前所述,如何分清楚腫瘤與正常細胞,術中除了憑經驗之外,還可輔助導航系統與螢光藥物5-ALA,盡量將可切除的腫瘤邊界定位清楚。

但畢竟是人腦,很難像身體其它部位的腫瘤一樣,可以藉由犧牲周邊正常組織做到更完全的切除,所以就算術中認為已經全部切除,術後仍必須同時給予口服化療藥物帝盟多(Temodal)及放射治療,期望將術中無法切乾淨或肉眼看不到的癌細胞一網打盡。

另外還有一種BCNU化療藥物是做成藥片(Gliadelwafer),可貼在手術切除後的空腔,利用藥物緩釋作用來殺死殘存的腫瘤細胞,但目前尚無健保給付且藥費昂貴。

標靶藥物也已應用在GBM的治療,藉由其抑制血管新生的機轉來改善腫瘤周邊水腫,不過由於GBM的變異性實在太大,導致只有約1/3的病人對化療及標靶治療有效。

近年來興起的免疫療法與基因療法勢必是未來治療GBM的趨勢,雖然現在是屬於後線療法,也就是說,必須要先接受手術+同步化療電療的標準療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