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型糖尿病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診斷、好發族群、預防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糖尿病的一種,曾經被稱為幼年型糖尿病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ant DM,簡稱IDDM),是一種慢性疾病。

跳到內容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診斷、好發族群、預防方法醫學審稿:姜冠宇醫師|文:張雅惠更新日期:2021-02-02.閱讀時間:2分鐘馬上分享在這篇文章中: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第一型糖尿病的好發族群第一型糖尿病的診斷方法第一型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第一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是糖尿病的一種,曾經被稱為幼年型糖尿病(Juvenilediabetes)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antDM,簡稱IDDM),是一種慢性疾病。

患者的胰臟製造胰島素(Insulin)的細胞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遭到破壞,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

胰島素是一種使血液中的葡萄糖(Glucose)進入細胞產生能量所需的激素。

第一型糖尿病通常在兒童期或青春期出現,但也可能在成人階段才會發展出來。

而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人數並不多,佔總糖尿病患者人口不到5%,絕大多數還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第一型糖尿病的好發族群第一型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包含以下:有家族病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人。

基因遺傳某些基因的存在表明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地理位置緯度高的地區,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機會比低緯度地區的更高。

年齡雖然第一型糖尿病可能在任何年齡發展,但有兩個明顯的高峰,第一個高峰在四到七歲的兒童中,第二個高峰發生在10~14歲的兒童中。

(詳細了解,推薦閱讀: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第一型糖尿病的診斷方法醫師要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罹患糖尿病,只要滿足以下任何一條,就可確診為糖尿病: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簡稱FP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GlucoseToleranceTest,簡稱OGTT)隨機檢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1C)除了症狀和年齡,要判斷一個人罹患的是第一型還是第二型糖尿病,還需檢查:自體抗體(Autoantibodies)C肽(C-Peptide)胰島素分泌酮(Ketones)含量酮是人體燃燒體內脂肪時會產生的物質。

第一型糖尿病有1/4患者在診斷前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ketoacidosis,簡稱DKA)這樣危險的狀況。

(進一步了解請閱讀:認識糖尿病症狀與治療方法)第一型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目前還沒有任何被證實可以預防第一型糖尿病的方法,但是醫界正在努力研究如何預防,以及防止剛被診斷的患者的胰臟細胞更進一步地被破壞。

患者務必定期將血糖紀錄帶回去診所或醫院,讓醫師診斷和追蹤。

保持血糖水平盡可能接近目標值,可幫助預防或延遲糖尿病相關併發症。

(推薦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更多內容請前往第一型糖尿病專區】Hello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這篇文章對您有用嗎?這文章對您的幫助有多大?我超愛這文章!它改變了我的人生。

如果您能分享更多詳細的資訊,將幫助我們提供大眾一個更好的內容網站。

請注意,若對您來說不方便,就不需要填完所有的細節。

點選下方「提交我的意見」後,可繼續瀏覽網站。

這些資訊很有用,讚!如果您能分享更多詳細的資訊,將幫助我們提供大眾一個更好的內容網站。

請注意,若對您來說不方便,就不需要填完所有的細節。

點選下方「提交我的意見」後,可繼續瀏覽網站。

嗯...我想發問。

我們目前沒有個人的健康諮詢服務。

如果您此刻有緊急的醫療狀況,請馬上撥打119求助,或立即前往離您最近的醫療院所急診室。

提交我的意見。

我們怎樣可以更進步?這篇文章有誤或不正確的資訊。

請告訴我們錯誤之處請注意,若對您來說不方便,就不需要填完所有的細節。

點選下方「提交我的意見」後,可繼續瀏覽網站。

這篇文章提供的資訊不足。

請告訴我們遺漏之處。

請注意,若對您來說不方便,就不需要填完所有的細節。

點選下方「提交我的意見」後,可繼續瀏覽網站。

嗯...我想發問。

我們目前沒有個人的健康諮詢服務。

如果您此刻有緊急的醫療狀況,請馬上撥打119求助,或立



2.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旧称青少年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其中一种类型,患者的身體不能 ... 在孩子生命的第一年每天給予2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能使1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但因果關係較为模糊。

針對擁有β細胞蛋白質抗體但沒有患上 ...1型糖尿病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1型糖尿病同義詞T1D、青少年糖尿病[1]、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2]國際糖尿病聯合會(IDF)制定的糖尿病的標誌[3]症狀多尿、時常口渴、易餓、體重減輕[4]併發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癒合不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2][4][5]肇因患者的身體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4]風險因子家族病患史、患有乳糜瀉[5][6]診斷方法測定血糖以及糖化血紅素[5][7]預防目前尚無有效預防措施[4]治療胰島素療法、飲食管理、運動[1][2]盛行率約佔所有糖尿病病例的7.5%[8]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內分泌科OMIM222100、222100DiseasesDB3649MedlinePlus000305eMedicine117739Orphanet243377、181371[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1型糖尿病(舊稱青少年糖尿病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糖尿病其中一種類型,患者的身體不能產生足夠的胰島素[4],導致血糖水平過高[1],典型症狀包括:多尿、口渴、易餓以及體重下降[9];其他症狀包括視力模糊、疲憊、癒合不良[2]。

典型症狀的發展期一般較短[1]。

1型糖尿病目前成因不明[4],不過可能是遺傳和環境因子的共同作用所致[1]。

風險因子包括家族病患史[5]。

根本機制是負責產生胰島素的胰臟β細胞遭自體免疫反應(英語:Autoimmunity)破壞[2]。

糖尿病可通過測試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來診斷[5][7]。

1型糖尿病跟2型糖尿病可以由自身抗體檢測區分[5]。

尚未有辦法防止1型糖尿病發生[4]。

施打胰島素是維持患者性命所必需的[1]。

胰島素療法通常是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施行,但也可以透過一個胰島素泵輸送胰島素給身體[10]。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和運動是病情管理的重要部分[2]。

未經妥善控制的糖尿病可引起多種併發症[4],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滲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英語:Hyperosmolarhyperglycemicstate)[5];長期併發症包括心臟病、中風、腎衰竭、糖尿病足潰瘍(英語:Diabeticfootulcer)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4]。

此外,併發症可由施打過多胰島素所導致的低血糖引起[5]。

1型糖尿病佔所有糖尿病病例的5%-10%[11][12]。

全球的1型糖尿病患總人數不明[5];但據估計,每年大約有8萬名兒童患上1型糖尿病[5]。

美國國內受影響的人數估計在100萬至300萬之間[5][13]。

新發病例的情況因國家和地區而異:最低年發病率的國家為日本和中國,每10萬人中有1名新病例;最高年發病率為芬蘭,每10萬人中有57名新病例[14]。

美國和其他北歐國家每年每10萬人中有介乎8-17名之間的新病例[14]。

它一般於兒童和青壯年開始發病[1]。

目錄1症狀2病因2.1遺傳因子2.2環境因子2.2.1化學品及藥物3病理機制4診斷4.1自身抗體5預防5.1免疫抑制藥物5.2飲食6治療和管理6.1生活方式6.2胰島素6.3胰臟移植6.4胰島細胞移植7併發症7.1尿路感染7.2性功能障礙7.2.1男性7.2.2女性8流行病學9歷史10社會與文化11研究11.1幹細胞11.2病毒11.3疫苗11.4飲食12參見13引用14外部連結症狀[編輯]糖尿病常見症狀一覽囊下白內障是1型糖尿病患者當中較為罕見的症狀[15]典型的1型糖尿病發病症狀包括俗稱「三多一少」的症狀: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減少(消瘦);以及口乾、乏力[9]。

許多1型糖尿病患者在出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時被確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症狀包括皮膚乾燥(英語:Xeroderma)、呼吸深快、嗜睡、腹痛、嘔吐[16]。

1型糖尿病患者中約有12%患上抑鬱症。

[17]此外約有6%的1型糖尿病患者同時患有乳糜瀉,但絕大多數沒有消化上的症狀[6][18],或只是錯誤地把症狀歸因於糖尿病的控制不佳、糖尿



3. 第一型糖尿病跟遺傳的關係,T1病友生活錦囊

第一型糖尿病英文是type 1 diabetes,簡稱T1,是糖尿病的一種類型。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5%左右,在台灣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 ...Skiptocontent三高疾病/代謝性疾病/疾病知識第一型糖尿病跟遺傳的關係,T1病友生活錦囊由iHealth·2019-01-06由於發病族群主要為幼兒與青少年(平均發病年齡為7.3歲),不少人會直覺認為那應該是遺傳所引起的。

遺傳雖然被認為是危險因子之一,但是根據統計媽媽和小孩都有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是2-3%,而小孩和爸爸都有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是5-6%,相較於第二型糖尿病的遺傳機率從40%(父母有一方有第二型糖尿病)到70%(父母雙方都有第二型糖尿病)可以說小很多。

所以一般不會把遺傳因素列為主要的因素。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第一型糖尿病英文是type1diabetes,簡稱T1,是糖尿病的一種類型。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5%左右,在台灣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有1.5人新發病。

相較於因生活習慣不良引發的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因源自免疫系統異常,體內產生的抗體會攻擊胰臟中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時,患者的血糖濃度就會上升,引發第一型糖尿病症狀,並可能有急性、慢性併發症。

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原因?第一型糖尿病的真正致病原因仍持續研究中,目前科學家僅能推測環境因素與遺傳會誘使免疫系統產生異常。

環境因素病毒感染:如克沙奇病毒(一種腸病毒,可透過食物或飛沫傳染)、腮腺炎病毒(可導致腮腺炎,由患者飛沫或唾液傳染)、風疹病毒(德國麻疹的致病原,透過飛沫傳染)等化學物質:如pyrinuron(一種滅鼠藥成分)、streptozotocin(化療藥物)等過早接觸牛奶:嬰幼兒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若在出生未滿三個月期間接觸牛奶或奶粉,可能誘發免疫反應,因此婦女產後仍應以母乳哺育幼兒,再與醫生討論何時可接觸牛奶產品遺傳因素若患者為母親,新生兒患病機率為2-3%,若患者為父親,機率為5-6%。

除此之外,雙胞胎新生兒若其中一人有第一型糖尿病,另一人未來的患病機率達50%以上;如果是異卵雙胞胎,當一人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另一人也會有5-6%的機率出現第一型糖尿病症狀。

糖尿病類型危險因子第一型糖尿病病毒感染、化學物質、過早接觸牛奶、遺傳第二型糖尿病遺傳、不良生活型態、年紀大、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妊娠糖尿病懷孕期間荷爾蒙改變,產生胰島素阻抗其他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藥物引起等 第一型糖尿病有哪些症狀?多喝體重下降多尿疲倦患者還可能出現多吃、夜尿、腹痛、嘔吐、陰部感染、喘等其他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併發症急性併發症酮酸血症(糖尿病酮酸中毒)由於患者的胰島素分泌不足,無法將血液中的葡萄糖有效帶入細胞內,讓細胞轉化為能量。

一旦細胞吸收的葡萄糖太少,身體就會轉而分解脂肪獲取能量,分解脂肪的過程會造成酮酸在血液中堆積。

酮酸中毒會造成噁心、嘔吐、極度口渴、呼吸喘、心跳過快、呼吸中有丙酮味(腐爛水果味)、排尿量增加、腹痛、意識不清、昏迷等症狀,須立刻就醫。

有1/3到1/2的病童是在發生酮酸中毒就醫,才發現是罹患第一型糖尿病。

酮酸中毒時血糖已大於300mg/dL,通常身體已經有超過10%脫水,這對兒童來說是很危險的,需要積極治療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低血糖狀態雖然控制第一型糖尿病的方法是注射胰島素,降低血糖濃度,但要是過程中不慎降太多(如施打過量胰島素、未按時進食),就會出現低血糖併發症。

出現急性併發症時,患者會有頭痛、冒冷汗、噁心、心悸、飢餓感、抽搐、發抖等症狀,嚴重時可能意識不清,甚至危害生命危險。

慢性併發症慢性併發症較為複雜,依照種類不同可分為「大血管病變」與「小血管病變」兩種。

大血管病變中風高血壓心肌梗塞足部潰瘍,嚴重時須截肢小血管病變神經病變:手腳發麻、感覺遲鈍、手腳無力皮膚乾燥、排汗異常、尿失禁眼部發癢、視力模糊、視網膜病變,嚴重時恐失明腎衰竭尿毒症牙周病第一型糖尿病若能積極地控制血糖,可以大幅地降低併發症的發生。

根據美國與加拿大的研究,積極控制血糖和不積極控制血糖的患者相比,視網膜病變減少了76%、神經病變減少了60%。

因此積極控制血糖能有效預防糖尿病慢性併發症。

第一型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化血色素濃度大於/等於6.5%空腹(至少8小時未攝取熱量)血漿葡萄糖大於/等於126mg/dl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第二



4. 第1型糖尿病

第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的特徵為胰島β-細胞被破壞導致絕對胰島素缺乏,以前被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 ...第1型糖尿病羅福松醫師、林文星博士第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的特徵為胰島β-細胞被破壞導致絕對胰島素缺乏,以前被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IDDM),雖然在所有糖尿病人中約佔5-10%,卻是兒童及青少年所得到的主要病因,尤其是10歲以下的兒童。

此型病人β-細胞大部分為自體免疫破壞,可以從血液中驗出破壞胰島細胞的自體抗體如islet細胞抗體(ICA)、insulinautoantiboies(IAA)、GAD65抗體等,此型病人與HLA關聯性強;其餘病人屬於自發性(idiopathic),亦即不明原因造成永久胰島素缺乏,易造成酮酸中毒。

自體免疫第1型糖尿病的自然史假說自體免疫第1型糖尿病依其發病自然史流程被分為第1期為遺傳體質期、第2期為自體免疫觸發期(起因於環境觸發劑)、第3期為自體免疫抗體表現期、第4期為代謝缺陷期及血糖異常期、第5期為明顯的糖尿病期,請見圖1。

疾病分期的目的就是若在任何時期能把順序中斷(亦即預防進展到下一期)可能對糖尿病的預防很重要,雖然目前仍無法有效地做到。

圖1、自體免疫第1型糖尿病的自然史假說。

ICA:isletcellautoantibody胰島細胞自體抗體;IAA:insulinautoantibody胰島素自體抗體修改自ParkY,EisenbarthGS.Chapter34Thenaturehistoryofautoimmunityintype1Adiabetesmellitus.InLeRoithD,TaylorSI,OlefskyJM,eds.Diabetesmellitus-Afundamentalandclinicaltext.2nded.LippincottWilliams&Wilkins:Philadelphia.2000,pp.347-363.第1期:遺傳體質期有文獻報告顯示,絕大部分的第1型糖尿病患者無家族史。

另有一項對於同卵雙胞胎的觀察顯示,雙胞胎之一在25歲以前發病時,另一位雙胞胎發病的機會約1/2;另外其他親屬得自體免疫型第1型糖尿病的危險性請參考表1。

表1、得到自體免疫型第1型糖尿病危險性的經驗第1型糖尿病人的親屬修正因子糖尿病危險性同卵雙胞胎第1個得病若在25歲以上,危險性則<5%50%父親若是HLADR3/DR4(DQ8),危險性則約25%6%母親若是HLADR3/DR4(DQ8),危險性則約25%2%兄弟姊妹若是HLADR3/DR4(DQ8),危險性則約50%5%第一等親若是HLADR3及DR4(DQ8)20% 若是HLADR3或DR4(DQ8)5%若是HLADR2及DQB1*05025%若是HLADR2及DQB1*0602<0.2%取自EisenbarthGS.Geneticcounselingforautoimmunetype1diabetes.In:LebovitzHE,eds.Therapyfordiabetesmellitusandrelateddisorders.4thed.AmericanDiabetesAssociation.2004:8-19.這表示有遺傳體質須有環境因素的配合才會發病。

然而遺傳體質及環境因素,也正是目前醫學界長期以來最想瞭解的,陸續已有至少18個基因位置與第一型糖尿病有關,較清楚的約有三個,分別是IDDM1、IDDM2、IDDM12。

IDDM1:IDDM1基因座位於人類染色體的6p21位置上,其中含有HLA基因。

HLA基因製造出的蛋白質主要在身體內扮演辨識自我細胞和外來入侵者的角色。

當免疫細胞藉由HLA測出外來物入侵,即會啟動免疫系統攻擊外來物,以便恢復正常生理狀況。

第1型糖尿病患,經研究發現,病患常具有一些特定的HLA基因型(DR和DBalleles)。

推測這些特定的HLA,會把beta細胞當作外來物,進而啟動攻擊,終讓身體無法製造胰島素。

DQ分子由α-鏈及β-鏈組成,兩鏈都是呈現多型性;DR分子也由α-鏈及β-鏈組成,但是只有β-鏈呈現多型性;每個多型性胺基酸序列都單獨有個數碼。

因此,DR分子依據β-鏈多型性命名,如DRB1*0301;然而,DQ分子由α-鏈及β-鏈都呈現多型性,所以須依α-鏈及β-鏈



5. 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因與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多發生於孩童與青少年,而其成因,是由於β細胞功能受損,導致身體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缺乏胰島素造成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 ...智抗糖-輕鬆管理糖尿病立即免費下載開啟首頁認識糖尿病糖尿病治療糖尿病飲食糖尿病運動糖尿病藥物與胰島素糖尿病血糖監測糖尿病常見問題糖尿病日常保健糖尿病併發症人物專欄專家專欄我的控糖故事醫護專區智抗糖智抗糖官網當聽到確診為糖尿病時,是否因為想到往後的人生就要被胰島素注射、服用藥物所禁錮,而感到驚慌失措呢?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多出現在幼童或青少年時期,其中以4-7歲和10-14歲最常見,但並非只有孩童會罹病,而是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

那麼究竟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呢?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人體的胰臟就像一座製造胰島素的工廠,胰島素則是打開細胞大門的鑰匙,能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被利用或儲存,使身體獲得能量。

當身體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時,血液中的葡萄糖便無法被利用,進而堆積形成高血糖,並導致其他併發症。

第一型糖尿病特性第一型糖尿病的特性在於-胰臟分泌胰島素的β細胞功能受損,使得身體無法自行合成足夠的胰島素,因此,需要依靠外打足夠胰島素以維持正常生理功能。

這也是為什麼第一型糖尿病舊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糖尿病引起的酮酸中毒當身體養分不足時,細胞會發出飢餓的訊號,但若此時胰島素不足,使得細胞無法正常獲得葡萄糖作為養分,身體只好分解脂肪來產生能量,然而脂肪分解產生酮體,累積至一定程度後便造成酮酸中毒。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初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至酮酸中毒就醫才發現罹病。

延伸閱讀:糖尿病也有急性併發症?認識酮酸血症  為什麼會得第一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不明,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是患者本身的遺傳基因之易致病性、環境、自體免疫系統三種因素的相互作用。

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異常,自體抗體攻擊β細胞,β細胞功能受損而導致第一型糖尿病。

免疫系統異常可能是基因與環境兩大危險因子所誘發,環境因素包括病毒傳染,例如先天性風疹症候群、克沙奇(Coxackie)B4感染、周產期因素(媽媽懷孕時是子癎前症)、過早接觸牛奶等因子,刺激免疫系統反應,進而攻擊β細胞。

第一型糖尿病的常見症狀第一型糖尿病的常見症狀包括:容易口渴,導致喝多容易飢餓,導致吃多頻尿(原本不會尿床的小孩可能開始容易尿床)不明原因地體重減輕尿中有糖疲倦視力模糊女性易有陰道或尿道感染需要小心的是,多數糖尿病患在罹病初期無明顯症狀,因此常常延誤就醫。

若不明原因而出現上述症狀一段時間,建議就醫進一步檢查。

  第一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糖尿病診斷的方式包括檢測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等。

人體空腹8小時後血糖正常值應小於100mg/dL,若空腹血糖介於100-125mg/dL之間或糖化血色素介於5.7-6.4%之間,都可能有糖尿病前期的風險,若空腹血糖超過126mg/dL或糖化血色素大於6.5%則確診為糖尿病。

確診第一型糖尿病的方式,還需檢測胰島素分泌過程中的副產物「C-Peptide」的濃度,並配合升糖素刺激試驗以及腎功能指標,來評估身體是否可分泌足量的胰島素。

檢測方法是先抽血檢驗C-Peptide濃度,接著注射1毫克升糖素,待6分鐘後再抽血檢驗C-Peptide濃度,若小於1.5ng/dL代表患者體內分泌胰島素的殘存功能不足,須接受注射胰島素之治療。

  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血糖穩定對糖尿病患來說極為重要!失控的糖尿病會對全身各種器官造成不良影響。

血液在我們體內不停循環,它流經全身大小器官,因此血液中的血糖濃度當然也就會對身體造成直接影響。

血糖巨幅波動,或是長期處在高血糖、低血糖的狀態,都可能引發糖尿病併發症。

糖尿病的併發症可大致可分為急性、慢性併發症兩大類:急性併發症酮酸中毒低血糖慢性併發症腎病變大血管併發症(如心肌梗塞、冠狀動脈阻塞、栓塞性腦中風等)眼睛病變(如白內障、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牙周病美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建議,將血糖控制在穩定且合理的範圍能延緩併發症的產生。

若確認屬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建議定期回診評估,並遵從醫師指示進行胰島素藥物治療,同時配合營養師諮詢。

▶︎延伸閱讀:糖尿病併發症確診第一型糖尿病,我能做些什麼?除了醫療團隊的協助,自己也必須付出努力,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

與醫療團隊配合、加深對自己糖尿病的認識、以及自我照護都相當重要。

自我照護包括好好了解自己的身體,做好自我血



6.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治療、生活到底差在哪?

糖尿病已經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研究中,也發現20歲以下的青少年、幼兒中,得到糖尿病的高峰年齡是12~15歲,除了第一型 ...Skiptocontent糖尿病已經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在台灣的健保資料庫研究中,也發現20歲以下的青少年、幼兒中,得到糖尿病的高峰年齡是12~15歲,除了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之外,其實更多的是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正在年輕化糖尿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5名,每年奪走9千多人的性命。

但很多人對於這個疾病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是「年紀比較大、累積多年之後才會產生」,其實糖尿病也逐漸有成為小孩子流行病的趨勢。

根據2019年公佈的「台灣第2型糖尿病年鑑」,20歲以下的第二型糖尿病罹病比例也大幅增加,已經從2008年的9.65%增加到13.94%,幾乎成長了快1倍。

而平均年齡已接近青春期的年紀(12~15歲),因為在青春期有生長激素,胰島素的阻抗性也會比青春期前來得增加。

而其中,大概有10%左右的人是屬於「第一型糖尿病」,另外90%是「第二型糖尿病」,雖然都是糖尿病,但是他們面臨的難題跟生活日常卻大不相同。

第一型糖尿病:負責分泌胰島素的胰島細胞,被免疫系統或其他原因破壞,導致先天性缺乏胰島素,必須透過注射胰島素來維持身體的糖分代謝,避免酮酸中毒;通常是幼兒居多,發病年齡可以從剛出生到10歲左右,但也有可能發生在成年人身上。

第二型糖尿病:最常見的糖尿病型態,台灣患者已經超過200萬人,通常是因為某些身體狀況像是肥胖,而導致「胰島素阻抗」,也就是身體有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卻無法發揮作用,導致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

2種糖尿病的重點不同因為2種糖尿病的發生原因不同,所以患者的課題也不相同。

如果要簡單總結,第一型糖尿病最需要注意的是「飲食」,第二型糖尿病則是「體重」。

第一型糖尿病是先天沒有胰島素,所以必須要靠「施打」人工胰島素來治療,但還是沒辦法像正常分泌的胰島素一樣,隨著身體的需要、血糖的高低來調配需要分泌的量,所以定時、定量的吃飯,還有計算熱量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下午想吃個小點心,可能就會因為這個是「沒有計算過的熱量」,讓血糖突然飆高;而因為忙碌錯過了吃飯時間,也可能因為沒有攝取預定的熱量,而產生嚴重的低血糖。

不管是突然的高血糖或是低血糖,這2種狀況都會傷害到心血管,造成的傷害,就像是有了一次心肌梗塞,如果常常發生,很可能哪一天就真的心肌梗塞走了。

所以一定要跟醫師討論,如果錯過吃飯時間,或是想吃零食的時候,胰島素施打時該怎麼調配。

而第二型糖尿病是有胰島素的,只是胰島素沒辦法發揮正常的功能,所以可以靠吃降血糖藥物來治療,重點是要去除所有會導致胰島素阻抗的因素,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肥胖」。

缺少肌肉、脂肪太多,都會造成嚴重的胰島素阻抗問題,所以一定要嚴格的控制體重。

當然第二型的患者,還是定時、定量吃飯會比較好,但不會像第一型這麼嚴格或危險,不過除了飲食控制之外,還要配合運動,才能更好的改善阻抗問題;否則當胰島過勞,不再分泌胰島素的時候,就會進入跟第一型患者一樣,需要打胰島素的階段了。

2種糖尿病的破壞而糖尿病雖然可以「控制」,身體還是會受到高血糖的影響,所以會有腎功能損壞、末梢神經修復不良、視網膜破壞等症狀。

所以發病時間越久,併發症的可能就越多。

比如一個10歲發病的孩子,40歲的時候已經發病30年了,但40歲才發病的人,他的罹病才剛開始。

所以越早得到糖尿病,越容易有影響,尤其是血糖控制不良,很可能在壯年時期就有腎功能衰退、失明的風險。

如果真的得到糖尿病,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因為糖尿病的危害是慢慢發作的,必須好好守護,才能讓自己的未來也能維持健康。

延伸閱讀「糖尿病前期」有4項危險指標 研究告訴你:用曬太陽方式逆轉!罹患糖尿病要小心!併發症才是要命原兇世界糖尿病日/年增2.5萬糖尿病患 台灣做得到「禁糖」嗎?文/盧映慈圖/何宜庭1分鐘看懂!新冠肺炎、流感、感冒症狀有何差異2020-03-21新冠肺炎「症狀」已經改變!但有2點跟流感最不一樣2020-03-23「心包油」讓心血管死亡率上升!心臟科名醫曝控制這項是關鍵2021-01-02《紐約時報》評台灣防疫:鎖國非長久之計,好運能維持多久?2021-01-03人體地圖人體地圖腦神經心血管骨骼、關節腸胃腎臟、泌尿系統症狀查詢常見症狀新冠症狀過敏咳嗽頭痛便祕健康百科科研新知用藥安全營養衛教中醫養生運動健身心理健康育兒親子罕見疾病醫學故事傳染



7. 小孩為什麼會得第一型糖尿病呢?

小孩為什麼會得第一型糖尿病呢? 檢驗科主任陳百薰副教授(90年5月). 高醫小兒科每年均約有新的十幾位小朋友因幼年型糖尿病合併酮酸血症住院或於門診治療。

小孩為什麼會得第一型糖尿病呢?檢驗科主任 陳百薰副教授(90年5月)高醫小兒科每年均約有新的十幾位小朋友因幼年型糖尿病合併酮酸血症住院或於門診治療。

每當我們醫師跟家屬解釋病情說:以目前醫療水準,此症患者幾乎終生均需每日以胰島素注射來防止高血糖引起的代謝異常,很多家長得知今後照顧起小孩既怕血糖高,更怕血糖過低引起抽筋甚至昏迷這條長遠的心路歷程,也不禁會問:「為什麼小孩這麼小也會得糖尿病呢?」糖尿病是幼兒及青年期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

在台灣其發生率大約是每年每十萬人口有1.5人。

小孩子得了這種病因為需終生以胰島素治療,所以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或幼年型糖尿病,一九九七年以來則改稱為第一型糖尿病。

成年人一般四十歲以後得此病者則為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又稱為第二型糖尿病或成年型糖尿病。

此第一型糖尿病主要的致病機轉可說是一種自体免疫疾病,是經由人体內淋巴細胞中之T細胞大量地破壞胰臟內之貝他細胞,導致胰島素之分泌大量減少而造成血糖增高。

第一型糖尿病致病的原因可以說是由遺傳基因之易致病性、自體免疫以及環境等三種因素之互相作用。

此病之致病性可能決定於許多種基因之互相作用,其中以白血球組織抗原(HLA)基因第二級之效果最為強烈。

白種人此種糖尿病患者中百分之九十五不是有HLA-DR3,即是有HLA-DR4,而正常人則只有百分之四十五者具有此種對偶基因。

我們曾對中國人七十六位第一型糖尿病童及一百五十四位正常者作比較,發現HLA-DR3之相對危險性(亦即患者得此糖尿病的機會較正常人得此病機會之倍數)為8.25。

而DR4及DR9之相對危險性分別為2.57及2.67。

近年的研究顯示HLA-DQ比HLA-DR對此病之致病性更具有意義。

我們的研究也曾顯示,五十四位中國人第一型糖尿病童與六十五位正常對照組比較,其HLADQA1*0301,*0302之相對危險性分別為2.0及3.5。

自體免疫 雖然第一型糖尿病之臨床發作快,但其實此病往往導因於胰臟貝他細胞之慢性自體性攻擊,而且早在發病前數年即存在。

百分之七十至八十此類病人血中可偵測出針對胰島細胞內抗原之自體免疫抗體,譬如麩胺酸脫羧



8. 第一型糖尿病:與遺傳的關係,T1病友生活錦囊

文/圖:iHealth政昇藥局】第一型糖尿病由於發病族群主要為幼兒與青少年(平均發病年齡為7.3歲),不少人會直覺認為那應該是遺傳所引起的。

照護知識庫家天使精心為您彙整生活照顧、照護相關資訊,不論您是照顧者或是照顧服務員,都能更滿足您的照顧知識全部文章照顧新知照顧部落格最新消息熱門文章標籤:看漫畫學照顧、照顧資訊、失智症、營養保健、醫藥新知照顧新知2019/04/25  第一型糖尿病:與遺傳的關係,T1病友生活錦囊糖尿病醫藥新知【文/圖:iHealth政昇藥局】第一型糖尿病由於發病族群主要為幼兒與青少年(平均發病年齡為7.3歲),不少人會直覺認為那應該是遺傳所引起的。

遺傳雖然被認為是危險因子之一,但是根據統計媽媽和小孩都有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是2-3%,而小孩和爸爸都有第一型糖尿病的機率是5-6%,相較於第二型糖尿病的遺傳機率從40%(父母有一方有第二型糖尿病)到70%(父母雙方都有第二型糖尿病)可以說小很多。

所以一般不會把遺傳因素列為主要的因素。

一、第一型糖尿病是什麼?第一型糖尿病英文是type1diabetes,簡稱T1,是糖尿病的一種類型。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5%左右,在台灣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有1.5人新發病。

相較於因生活習慣不良引發的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因源自免疫系統異常,體內產生的抗體會攻擊胰臟中製造胰島素的「β細胞」,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時,患者的血糖濃度就會上升,引發第一型糖尿病症狀,並可能有急性、慢性併發症。

圖片來源:iHealth政昇藥局二、造成第一型糖尿病的原因?第一型糖尿病的真正致病原因仍持續研究中,目前科學家僅能推測環境因素與遺傳會誘使免疫系統產生異常。

(一)環境因素病毒感染:如克沙奇病毒(一種腸病毒,可透過食物或飛沫傳染)、腮腺炎病毒(可導致腮腺炎,由患者飛沫或唾液傳染)、風疹病毒(德國麻疹的致病原,透過飛沫傳染)等化學物質:如pyrinuron(一種滅鼠藥成分)、streptozotocin(化療藥物)等過早接觸牛奶:嬰幼兒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若在出生未滿三個月期間接觸牛奶或奶粉,可能誘發免疫反應,因此婦女產後仍應以母乳哺育幼兒,再與醫生討論何時可接觸牛奶產品(二)遺傳因素若患者為母親,新生兒患病機率為2-3%,若患者為父親,機率為5-6%。

 除此之外,雙胞胎新生兒若其中一人有第一型糖尿病,另一人未來的患病機率達50%以上;如果是異卵雙胞胎,當一人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另一人也會有5-6%的機率出現第一型糖尿病症狀。

圖片來源:iHealth政昇藥局相關文章想要預防及改善糖尿病,補充維生素D就對了!延伸閱讀糖尿病症狀與診斷第一型糖尿病:治療與日常保健 本文授權自iHealth政昇藥局,原文標題與連結:第一型糖尿病跟遺傳的關係,T1病友生活錦囊關鍵字:糖尿病醫藥新知 麥得飲食參考菜單,防失智飲食的4大好處|家天使照顧服務認識糖尿病症狀與如何診斷|家天使照顧服務 最新文章



9. 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必須終生注射胰島素,加上飲食控制來維持血糖穩定,否則可能發生低血糖昏迷、高血糖酮酸中毒等急 ...什麼是第一型糖尿病? 2019/08/13·作者/康健知識庫·出處/控糖生活學糖尿病最常見分類為第一型糖尿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病因差別很大,好發族群也不同。

常發生在兒童或青少年第一型糖尿病常在兒童與青少年時發病,大約8成是因為自體免疫系統異常,大量破壞胰島中β細胞,造成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

另外2成則屬於「原因不明的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必須終生注射胰島素,加上飲食控制來維持血糖穩定,否則可能發生低血糖昏迷、高血糖酮酸中毒等急性併發症,一不小心就危及生命,所以也有人將第一型糖尿病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發生糖尿病症狀或懷疑罹病時,必須先確診是哪一型糖尿病,因為兒童或青少年,也有可能因為肥胖、飲食或活動量少等生活型態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相反地,少數成年人也可能罹患第一型糖尿病。

治療以胰島素為主確診是第一型糖尿病之後,必須天天檢測血糖、注射胰島素,控制飲食。

家有第一型糖尿病兒童或青少年的家長,必須與醫師建立一定的信任,知道孩子如果出現緊急狀況可以向哪求援?只有互信才能在充分了解病情下,給予小糖友最適合的照護,才能幫助他們順利長大成人。

 看更多什麼是第2型糖尿病?早餐這樣吃 名嘴逆轉糖尿病前期逆轉糖尿病 5年減10%體重就有效文章關鍵字兒童兒童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胰島素自體免疫青少年看下一篇文章最應該做的自費產檢:妊娠糖尿病檢查訂閱控糖生活學電子報加入控糖生活學LINE好友查資料飲食代換計算機3步驟算出你一天所需熱量,輕鬆學會6大類均衡飲食的法則和食物代換方法。

立即計算一鍵搜尋全台優質醫院找醫院你是高危險群嗎?立即測驗控糖生活學電子報每次1分鐘,快速掌握控糖大小事。

立即訂閱控糖生活學LINE好友不錯過任何最新、最正確的控糖知識。

立即加入康健官網康健雜誌康健出版康健影音康健LINE康健FB康健知識庫大人社團樂活島Copyright©2021康健雜誌(天下生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Allrightsreserved.隱私權政策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