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 歷史 議題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探索24-5】肺結核-白色瘟疫與人類社會的共舞
肺結核是歷史相當悠久的疾病,世界著名古文明所留下的文物上,就曾多次出現結核病相關的痕跡或記載,舉例而言,埃及木乃伊上曾發現疑似因 ...第24期:改變歷史的瘟疫 2021年01月22日2021年05月21日CASEPRESS講者|張淑卿教授彙整撰文|黃瑋絜在台灣,幾乎每個人手臂上都留有注射卡介苗時留下的疤痕,這不僅僅代表疾病防治的重要性,更是人類社會幾千年來與結核病抗爭的痕跡。
肺結核是歷史相當悠久的疾病,世界著名古文明所留下的文物上,就曾多次出現結核病相關的痕跡或記載,舉例而言,埃及木乃伊上曾發現疑似因肺結核而留下的肺部疤痕,中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也記載著結核病常見的病徵。
而結核病開始流行,則與都市化與工業化有關。
16世紀,歐洲工業迅速發展,幾個大都市因此人口密集、居住環境擁擠,結核病也從此時開始快速傳播。
到了18世紀則進入史上最嚴重的結核病大流行,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等最都市化與工業化的城市中,醫生及衛生官員最常通報的疾病就是「癆」。
在細菌學興起之前,西方普遍認為結核病是因為貧窮、營養不良、遺傳等因素所引起,中醫則認為身心過勞、因外力所導致的內傷或是生活習慣及條件不好皆是肺結核的病因。
直至1882年,RobertKoch成功分離出人類結核桿菌,這才明確地定義出結核病是因為結核桿菌所造成的疾病。
●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結核病的診斷方式可說是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逐步前行:1819年,法國雷涅克醫師發明了聽診器,讓醫師可以聽病人的呼吸聲;1895年倫琴發現X光後,醫師可以更精準地找到肺部的病灶處;而科霍提出的結核菌素測驗則可利用皮下注射,得知病患是否曾暴露在結核桿菌中。
在抗生素治療興起之前,結核病大多採消極性治療。
部分病患會被送到「結核療養所」,在那裡接受五花八門的治療方法,例如讓瘦弱的結核病患多吃高蛋白食物的「飲食療法」,或是將病患安置在走廊曬太陽的「日光療法」等。
1944年,SalmanA.Waksman發現第一個有效的抗結核藥物──鏈黴素,它雖然有許多副作用,但也帶動後續抗結核藥物的開發。
此後,為增加藥物療效,醫生大多會將多種藥物合併使用。
不過,由於結核病的治療期長達半年至兩年,很多病患會中斷服藥,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短期直接觀察治療法(DOTS)因此興起。
而台灣每一位新生兒都須施打的卡介苗則在1921年問世,對預防結核桿菌造成的結核病重症(如結核性腦膜炎)相當有效。
●民國時期的肺結核防治民國時期,中國防癆協會估計全中國人口中約有8%是開放性肺結核患者,並斷言中國的結核病死亡率至少比當時的英國高出四倍以上。
對此,許多公衛專家認為,不論從疾病成因、病患人口分布或社會形象等角度來考量,中國的結核病都不同於西方,而有其獨具的「中國特色」。
雷祥麟老師在《衛生、身體史、與身分認同:以民國時期的肺結核與衛生餐檯為例》研究中指出,所謂的「中國特色」即「不衛生的習慣」,例如隨地吐痰、狹近親密的進食方式等。
因此,為了解決結核病的問題,當時極力推行「個人衛生杯」,讓「自己用自己的杯子」這件事成為日常生活習慣,創造與他人保持身體距離的新「個人」概念。
另外,為改善民國時期不衛生的惡習之首──共食制,伍連德創造出「衛生餐檯」,類似現今中式餐廳裡常見的圓餐桌,將當時人們的飲食方式逐漸改為分食、公筷母匙制,可以說是現代衛生概念與傳統社會生活之間相互妥協的產物。
●日治時期的肺結核防治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結核防治方針除了強調療養與症狀治療外,亦透過政策與法令,規範結核病患的行為,且強調健康的生活方式。
當時的規範包含在公共場合設立痰盂、被確診為結核病者不可以從事高度與人接觸的職業等。
當時,台灣總督府也與民間力量合作,設立許多療養院及防治機構。
1915年,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建立了結核病房,1939年後,各州也依據法規陸續建立療養所。
此外,當時的台北州設有結核相談所,進行巡迴訪視或訪談;1941年成立的台北保健館預防衛生部更是以調查結核病患、施行學校健康檢查為主要工作。
不過,即便官方與民間預防協會致力建設,日治時期療養所及結核病房提供的服務量仍遠不及病患數量。
●台灣戰後的結核病防治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對於結核病的防治呈現更明顯的國家介入。
結核病被納入國家管理之中,即政府利用防癆機關的組織、運作模式,來進行結核病的管控。
1966年,台
肺結核是歷史相當悠久的疾病,世界著名古文明所留下的文物上,就曾多次出現結核病相關的痕跡或記載,舉例而言,埃及木乃伊上曾發現疑似因肺結核而留下的肺部疤痕,中國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也記載著結核病常見的病徵。
而結核病開始流行,則與都市化與工業化有關。
16世紀,歐洲工業迅速發展,幾個大都市因此人口密集、居住環境擁擠,結核病也從此時開始快速傳播。
到了18世紀則進入史上最嚴重的結核病大流行,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等最都市化與工業化的城市中,醫生及衛生官員最常通報的疾病就是「癆」。
在細菌學興起之前,西方普遍認為結核病是因為貧窮、營養不良、遺傳等因素所引起,中醫則認為身心過勞、因外力所導致的內傷或是生活習慣及條件不好皆是肺結核的病因。
直至1882年,RobertKoch成功分離出人類結核桿菌,這才明確地定義出結核病是因為結核桿菌所造成的疾病。
●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結核病的診斷方式可說是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逐步前行:1819年,法國雷涅克醫師發明了聽診器,讓醫師可以聽病人的呼吸聲;1895年倫琴發現X光後,醫師可以更精準地找到肺部的病灶處;而科霍提出的結核菌素測驗則可利用皮下注射,得知病患是否曾暴露在結核桿菌中。
在抗生素治療興起之前,結核病大多採消極性治療。
部分病患會被送到「結核療養所」,在那裡接受五花八門的治療方法,例如讓瘦弱的結核病患多吃高蛋白食物的「飲食療法」,或是將病患安置在走廊曬太陽的「日光療法」等。
1944年,SalmanA.Waksman發現第一個有效的抗結核藥物──鏈黴素,它雖然有許多副作用,但也帶動後續抗結核藥物的開發。
此後,為增加藥物療效,醫生大多會將多種藥物合併使用。
不過,由於結核病的治療期長達半年至兩年,很多病患會中斷服藥,導致細菌產生抗藥性,短期直接觀察治療法(DOTS)因此興起。
而台灣每一位新生兒都須施打的卡介苗則在1921年問世,對預防結核桿菌造成的結核病重症(如結核性腦膜炎)相當有效。
●民國時期的肺結核防治民國時期,中國防癆協會估計全中國人口中約有8%是開放性肺結核患者,並斷言中國的結核病死亡率至少比當時的英國高出四倍以上。
對此,許多公衛專家認為,不論從疾病成因、病患人口分布或社會形象等角度來考量,中國的結核病都不同於西方,而有其獨具的「中國特色」。
雷祥麟老師在《衛生、身體史、與身分認同:以民國時期的肺結核與衛生餐檯為例》研究中指出,所謂的「中國特色」即「不衛生的習慣」,例如隨地吐痰、狹近親密的進食方式等。
因此,為了解決結核病的問題,當時極力推行「個人衛生杯」,讓「自己用自己的杯子」這件事成為日常生活習慣,創造與他人保持身體距離的新「個人」概念。
另外,為改善民國時期不衛生的惡習之首──共食制,伍連德創造出「衛生餐檯」,類似現今中式餐廳裡常見的圓餐桌,將當時人們的飲食方式逐漸改為分食、公筷母匙制,可以說是現代衛生概念與傳統社會生活之間相互妥協的產物。
●日治時期的肺結核防治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結核防治方針除了強調療養與症狀治療外,亦透過政策與法令,規範結核病患的行為,且強調健康的生活方式。
當時的規範包含在公共場合設立痰盂、被確診為結核病者不可以從事高度與人接觸的職業等。
當時,台灣總督府也與民間力量合作,設立許多療養院及防治機構。
1915年,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建立了結核病房,1939年後,各州也依據法規陸續建立療養所。
此外,當時的台北州設有結核相談所,進行巡迴訪視或訪談;1941年成立的台北保健館預防衛生部更是以調查結核病患、施行學校健康檢查為主要工作。
不過,即便官方與民間預防協會致力建設,日治時期療養所及結核病房提供的服務量仍遠不及病患數量。
●台灣戰後的結核病防治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對於結核病的防治呈現更明顯的國家介入。
結核病被納入國家管理之中,即政府利用防癆機關的組織、運作模式,來進行結核病的管控。
1966年,台
2. 《君王、疫疾、世界史》:肺結核在維多利亞時代被視為一種帶 ...
標籤: 君王、疫疾、世界史, 看疾病與大規模傳染病如何扭轉歷史,改變人類命運的方向, 羅納・D・葛斯特, 西蒙內塔, 愛倫.坡, 結核病, 肺結核.2021/03/16,健康PhotoCredit:維基百科精選書摘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羅納・D・葛斯特與梅毒、瘟疫還有特別是霍亂的恐怖症狀相比,肺結核在維多利亞時代被視為一種帶些美感的疾病,且這想法不僅僅存在於英國。
許多罹患肺結核病者都十分年輕,他們的臉色會隨著病情加劇益顯蒼白(正好符合當時對美的理想定義),同時又隨著生命尾聲的到來,展現高度創造力。
對英國人而言,有一個偉大的作家家族即是如此。
帕特里克.勃朗特(PatrickBrontë)是一位鄉下的牧師,他所有孩子,包含女兒安妮(著有《荒野莊園的房客》、《阿格尼斯.格雷》)、艾蜜麗(著有《咆哮山莊》)和夏綠蒂(著有《簡.愛》)都被確認罹患結核病。
她們本身不是因結核病過世,就是傳染給下一個人,就像傳給她們的弟弟布蘭威爾(外加酗酒和吸食鴉片)一樣,這些才華橫溢的姐弟們都未能活過40歲。
浪漫主義作家約翰.濟慈(JohnKeats)則過逝得更早,以25歲英年就因結核病入土下葬。
次年,他兒時的朋友作家雪萊(PercyShelley)也去世了,享年29歲,儘管死因非結核病。
他是在一次出海航行時失足淹死的,一種使人聯想到自殺的意外。
無人能比西蒙內塔(SimonettaVespucci)更能體現那種年輕結核病人的理想美,一種極富爭議的美。
她的名字可能不是廣為人知,然而她的臉蛋卻是家喻戶曉。
這位年輕女子生於1453年的一個貴族家庭,被當時的人認為是佛羅倫斯的「美女」,她曾多次擔任畫家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模特兒,其中最有名的即是關於維納斯的畫作。
她留著紅金色的秀髮,皮膚白皙,雙頰紅潤。
直到1476年4月23歲香消玉殞的她,都還一直保持著美麗的容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畫中維納斯的原型據信即為西蒙內塔400多年後有另一位藝術家也將一位結核病患者的脆弱之美化為永恆。
她也很漂亮,不過還是個孩子,就如畫作的標題《病童》(DetSykeBarn)一樣。
愛德華.孟克畫中描繪他15歲的妹妹約翰娜.索菲(JohanneSophie)臨終前的剎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病童》(DetSykeBarn)人們可以看見女孩的痛苦:她直坐在床上,努力將空氣吸入已被結節挖空並充滿液體的肺裡。
一位可能是他們母親的年長女人,垂頭喪氣地坐在一旁,滿是悲傷。
就孟克的表達方式來說,因結核病而死對於患者以及親屬而言,既沒有「靈氣」,也毫無「美感」可言。
同時,在病患變得消瘦和成「癆」之前的早期階段即確診是結核病,在當時對醫生來說還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康拉德.威廉.倫琴(ConradWilhelmRöntgen)直到1895年才發現X光。
人們不斷完善X光線以及現代的成像過程,使得20世紀時除了採用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以外,還有了獲得可靠診斷結果的可能,並且隨著有效藥物的出現,得以儘早下藥治療。
由於人們努力想聽出(因為看不到)肺部是否有病變,所以聽診器在200多年前問世,並成為醫學的象徵。
那是一位名叫雷奈克(René-Théophile-HyacintheLaennec)的年輕醫生,早在求學時代就已看到診斷結核病的重要性。
當時他在巴黎師從畢夏特(XavierBichat),為公認的組織學(Histologie)創始人。
雷奈克就讀第二年時,他也因肺結核去世,得年30歲。
另外一位重視診斷的醫生是科維薩特(Jean-NicolasCorvisart),他不僅提倡聽心臟(將耳朵直接放在病人的胸廓心臟部位),而且還倡導由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JohannLeopoldAuenbrugger)首先提出的敲擊肺部方法。
有經驗的醫生可以藉共振回應,判斷肺部是否充滿液體以及在哪個部位(肺葉)。
但是雷奈克找出一個更好的方法,不過也許只是一個傳說。
他曾在羅浮宮附近看見幾個男孩在玩樹枝,其中一個男孩把樹枝放在耳朵上,另一個男孩用指甲劃了另一端,而雷奈克從孩子的反應發現,通過木柴傳遞比站在男孩旁,更能聽見刮擦聲,顯然木材比空氣更能傳導聲音。
看更多此作者文章...訂閱作者收藏本文文:羅納・D・葛斯特與梅毒、瘟疫還有特別是霍亂的恐怖症狀相比,肺結核在維多利亞時代被視為一種帶些美感的疾病,且這想法不僅僅存在於英國。
許多罹患肺結核病者都十分年輕,他們的臉色會隨著病情加劇益顯蒼白(正好符合當時對美的理想定義),同時又隨著生命尾聲的到來,展現高度創造力。
對英國人而言,有一個偉大的作家家族即是如此。
帕特里克.勃朗特(PatrickBrontë)是一位鄉下的牧師,他所有孩子,包含女兒安妮(著有《荒野莊園的房客》、《阿格尼斯.格雷》)、艾蜜麗(著有《咆哮山莊》)和夏綠蒂(著有《簡.愛》)都被確認罹患結核病。
她們本身不是因結核病過世,就是傳染給下一個人,就像傳給她們的弟弟布蘭威爾(外加酗酒和吸食鴉片)一樣,這些才華橫溢的姐弟們都未能活過40歲。
浪漫主義作家約翰.濟慈(JohnKeats)則過逝得更早,以25歲英年就因結核病入土下葬。
次年,他兒時的朋友作家雪萊(PercyShelley)也去世了,享年29歲,儘管死因非結核病。
他是在一次出海航行時失足淹死的,一種使人聯想到自殺的意外。
無人能比西蒙內塔(SimonettaVespucci)更能體現那種年輕結核病人的理想美,一種極富爭議的美。
她的名字可能不是廣為人知,然而她的臉蛋卻是家喻戶曉。
這位年輕女子生於1453年的一個貴族家庭,被當時的人認為是佛羅倫斯的「美女」,她曾多次擔任畫家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模特兒,其中最有名的即是關於維納斯的畫作。
她留著紅金色的秀髮,皮膚白皙,雙頰紅潤。
直到1476年4月23歲香消玉殞的她,都還一直保持著美麗的容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畫中維納斯的原型據信即為西蒙內塔400多年後有另一位藝術家也將一位結核病患者的脆弱之美化為永恆。
她也很漂亮,不過還是個孩子,就如畫作的標題《病童》(DetSykeBarn)一樣。
愛德華.孟克畫中描繪他15歲的妹妹約翰娜.索菲(JohanneSophie)臨終前的剎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病童》(DetSykeBarn)人們可以看見女孩的痛苦:她直坐在床上,努力將空氣吸入已被結節挖空並充滿液體的肺裡。
一位可能是他們母親的年長女人,垂頭喪氣地坐在一旁,滿是悲傷。
就孟克的表達方式來說,因結核病而死對於患者以及親屬而言,既沒有「靈氣」,也毫無「美感」可言。
同時,在病患變得消瘦和成「癆」之前的早期階段即確診是結核病,在當時對醫生來說還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康拉德.威廉.倫琴(ConradWilhelmRöntgen)直到1895年才發現X光。
人們不斷完善X光線以及現代的成像過程,使得20世紀時除了採用結核菌素皮膚試驗以外,還有了獲得可靠診斷結果的可能,並且隨著有效藥物的出現,得以儘早下藥治療。
由於人們努力想聽出(因為看不到)肺部是否有病變,所以聽診器在200多年前問世,並成為醫學的象徵。
那是一位名叫雷奈克(René-Théophile-HyacintheLaennec)的年輕醫生,早在求學時代就已看到診斷結核病的重要性。
當時他在巴黎師從畢夏特(XavierBichat),為公認的組織學(Histologie)創始人。
雷奈克就讀第二年時,他也因肺結核去世,得年30歲。
另外一位重視診斷的醫生是科維薩特(Jean-NicolasCorvisart),他不僅提倡聽心臟(將耳朵直接放在病人的胸廓心臟部位),而且還倡導由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JohannLeopoldAuenbrugger)首先提出的敲擊肺部方法。
有經驗的醫生可以藉共振回應,判斷肺部是否充滿液體以及在哪個部位(肺葉)。
但是雷奈克找出一個更好的方法,不過也許只是一個傳說。
他曾在羅浮宮附近看見幾個男孩在玩樹枝,其中一個男孩把樹枝放在耳朵上,另一個男孩用指甲劃了另一端,而雷奈克從孩子的反應發現,通過木柴傳遞比站在男孩旁,更能聽見刮擦聲,顯然木材比空氣更能傳導聲音。
3. 曾經人人聞之色變的肺結核,竟是19世紀歐洲貴族「最時髦」
如同我們在第4章中提到的,肺結核桿菌可能在十四世紀後的歐洲族群中,因為取代麻風桿菌而受到 ...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天下文化《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VVIP會員會員專區支持我們新聞新聞總覽VIP專文政治國際軍事國內中港澳重磅專訪專題歷史調查風數據運動風民調地方新聞風影音公民運動立院直播評論評論總覽風評專欄投書風書房文化財經重磅財經下班經濟學名人真心話科技冷戰1%Style房地產生活風生活職場旅遊美食健康品味生活科技娛樂居家汽車華爾街日報華爾街日報選文風編輯導讀支持我們零碳總動員秋禮嚴選Search»房貸房地產國民黨年輕人理財風評周玉蔻買房NCC股票立即登入帳號維護會員資料會籍管理序號兌換咖啡贊助贊助紀錄作者專區支持我們登出會員中心會籍管理序號兌換咖啡贊助贊助紀錄WSJ訂閱支持我們現正熱映中熱門文章更多文章熱門分享即使在醫療遠較發達的現代,結核病也是人類十分難纏的對手。
(美聯社)在2021年第4個專題,我們想讓你知道:盡管有許多種病毒,能造成奇高的死亡率,但結核桿菌以十分難纏的抗藥性與症狀,成為數千年來人類最大敵人。
結核病是另一種異常難纏的傳染病。
如同我們在第4章中提到的,肺結核桿菌可能在十四世紀後的歐洲族群中,因為取代麻風桿菌而受到重視。
[啟動LINE推播]每日重大新聞通知某些專家認為,這種病在歐洲族群中的發生率,於十七世紀達到巔峰,然後在十八世紀下降;之後,到了二十世紀,又於居住及營養環境欠佳的工業城鎮居民間,再度崛起。
當然,上流社會也很容易傳染上;事實上,在十九世紀早期那幾十年,「肺癆」在藝文界裡還挺時髦的。
然而,當柯霍於1882年因宣布發現引發結核病的桿菌,而聲名大噪之際,因結核病而死亡的人數(至少在英國如此),早已從1850年左右,開始顯著下降。
幾乎又過了五十年之後,也就是1921年時,一種對結核病部分有效的疫苗終於問世了。
在那之前許久,有關這種疾病如何傳播的新知,以及有系統的把肺癆病人隔離到療養院中,加上撲殺帶有結核桿菌的乳牛,以及禁止隨地吐痰等簡單的防疫措施,全都發揮了相當大的功能,使得這種疾病的肺部傳染方式,加速撤出西方國家。
(延伸閱讀:每種病毒都和你一樣喜歡城市生活!人類生活習慣,註定讓疫情一再爆發)但在另一方面,對於許多原本與世隔絕,後來因為機械運輸不斷演進,而終於和外界接觸的原始部落,結核病始終非常危險;而且,在大洋洲、亞洲及非洲大部分地區,結核病一直都是人們體弱及死亡的一項主因。
二次大戰期間及戰後,抗生素藥物登場,它們能攻擊桿菌,卻不會對人體造成大礙,這點意味著,在能夠提供現代醫療服務的地區,結核病已經失掉原先的攻擊力道。
由於瘧疾在二次大戰後戲劇性的消退了,因此結核病整體而言,算得上是世上分布最廣、而且也最持久的人類傳染病,每年死亡人數約為三百五十萬人。
(延伸閱讀:跟動物生活,讓人類越來越多病!從天花、結核到瘧疾,這是你不知道的疾病史)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天下文化《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責任編輯/柯翎肇◎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相關報導曾經「強行侵入」落後地區掃除瘟疫,現在卻害全球錯失防疫良機...一篇文看懂WHO的前世今生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還是蝙蝠帶原?他從歷史大數據分析:人跟動物愈親近,共通傳染病愈多為何陳時中說我們沒有大意的本錢?他細數人類歷史,揭秘島國被瘟疫襲擊從來都沒好下場直到有政要死於瘟疫,世界才會真正重視?揭18世紀這兩場天花奪命事件如何喚醒英國的警覺關鍵字:肺結核瘟疫下班經濟學專題肺癆疫情再來專題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今日精選淹掉台北的「象神」、百年最強颱「賀伯」…台灣史上10大慘重颱風,你經歷過幾個?王建煊專文:你的婚姻賺到了嗎?台灣湧現離境潮!赴美赴中打疫苗人數激增自己動手洗冷氣,其實一點都不難!這樣消滅灰塵黴菌,清爽又省錢啊王偉忠專文:咖啡店裡的大裙子─青綠草地上她的腳丫美的像玉食譜》人見人愛的麻婆豆腐,做法原來超簡單!3步驟、10分鐘完工,吃了都流淚《神隱少女》的5個秘密,宮崎駿的隱喻,20年來我們都沒看懂...王建煊專文:不讀書,你就輸!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本週10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660夏珍專欄:蔡英文為高端謊言付出的代價夏珍2021-08-2706:20兜兜轉轉一個半月,終於傳來好消息,BNT疫苗可望提前於八月底九月初抵台,台北市長柯文哲感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因為堅持「...本週6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480汪志雄觀點:民進
(美聯社)在2021年第4個專題,我們想讓你知道:盡管有許多種病毒,能造成奇高的死亡率,但結核桿菌以十分難纏的抗藥性與症狀,成為數千年來人類最大敵人。
結核病是另一種異常難纏的傳染病。
如同我們在第4章中提到的,肺結核桿菌可能在十四世紀後的歐洲族群中,因為取代麻風桿菌而受到重視。
[啟動LINE推播]每日重大新聞通知某些專家認為,這種病在歐洲族群中的發生率,於十七世紀達到巔峰,然後在十八世紀下降;之後,到了二十世紀,又於居住及營養環境欠佳的工業城鎮居民間,再度崛起。
當然,上流社會也很容易傳染上;事實上,在十九世紀早期那幾十年,「肺癆」在藝文界裡還挺時髦的。
然而,當柯霍於1882年因宣布發現引發結核病的桿菌,而聲名大噪之際,因結核病而死亡的人數(至少在英國如此),早已從1850年左右,開始顯著下降。
幾乎又過了五十年之後,也就是1921年時,一種對結核病部分有效的疫苗終於問世了。
在那之前許久,有關這種疾病如何傳播的新知,以及有系統的把肺癆病人隔離到療養院中,加上撲殺帶有結核桿菌的乳牛,以及禁止隨地吐痰等簡單的防疫措施,全都發揮了相當大的功能,使得這種疾病的肺部傳染方式,加速撤出西方國家。
(延伸閱讀:每種病毒都和你一樣喜歡城市生活!人類生活習慣,註定讓疫情一再爆發)但在另一方面,對於許多原本與世隔絕,後來因為機械運輸不斷演進,而終於和外界接觸的原始部落,結核病始終非常危險;而且,在大洋洲、亞洲及非洲大部分地區,結核病一直都是人們體弱及死亡的一項主因。
二次大戰期間及戰後,抗生素藥物登場,它們能攻擊桿菌,卻不會對人體造成大礙,這點意味著,在能夠提供現代醫療服務的地區,結核病已經失掉原先的攻擊力道。
由於瘧疾在二次大戰後戲劇性的消退了,因此結核病整體而言,算得上是世上分布最廣、而且也最持久的人類傳染病,每年死亡人數約為三百五十萬人。
(延伸閱讀:跟動物生活,讓人類越來越多病!從天花、結核到瘧疾,這是你不知道的疾病史)本文部分內容取材自天下文化《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責任編輯/柯翎肇◎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相關報導曾經「強行侵入」落後地區掃除瘟疫,現在卻害全球錯失防疫良機...一篇文看懂WHO的前世今生新冠病毒是人工合成還是蝙蝠帶原?他從歷史大數據分析:人跟動物愈親近,共通傳染病愈多為何陳時中說我們沒有大意的本錢?他細數人類歷史,揭秘島國被瘟疫襲擊從來都沒好下場直到有政要死於瘟疫,世界才會真正重視?揭18世紀這兩場天花奪命事件如何喚醒英國的警覺關鍵字:肺結核瘟疫下班經濟學專題肺癆疫情再來專題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今日精選淹掉台北的「象神」、百年最強颱「賀伯」…台灣史上10大慘重颱風,你經歷過幾個?王建煊專文:你的婚姻賺到了嗎?台灣湧現離境潮!赴美赴中打疫苗人數激增自己動手洗冷氣,其實一點都不難!這樣消滅灰塵黴菌,清爽又省錢啊王偉忠專文:咖啡店裡的大裙子─青綠草地上她的腳丫美的像玉食譜》人見人愛的麻婆豆腐,做法原來超簡單!3步驟、10分鐘完工,吃了都流淚《神隱少女》的5個秘密,宮崎駿的隱喻,20年來我們都沒看懂...王建煊專文:不讀書,你就輸!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本週10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660夏珍專欄:蔡英文為高端謊言付出的代價夏珍2021-08-2706:20兜兜轉轉一個半月,終於傳來好消息,BNT疫苗可望提前於八月底九月初抵台,台北市長柯文哲感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因為堅持「...本週6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480汪志雄觀點:民進
4. 【週末推薦】結核病的歷史與隱喻
防疫必備3C科技娛樂遊戲美食旅遊時尚美妝親子育兒生活休閒金融理財健康運動寰宇綜合更多加入ZiMedia字媒體探索你的興趣Facebook加入LINE加入TermsofService推薦搜尋蛋餅847網頁748衣服861晚餐900不設分類2785詹姆士美食餐車台南牛肉湯99中華392吃到飽228youtube無廣告993internetexplorer無法顯示網頁yahoo1264陰道息肉1364【週末推薦】結核病的歷史與隱喻-健康日報加入好友Zi字媒體寰宇綜合【週末推薦】結核病的歷史與隱喻-健康日報2018/03/24測試健康日報加入好友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結核病曾被稱爲白色瘟疫,在歐洲有一段時間有人以得此病爲時尚。
那麼,肺結核是怎樣一種病,竟然會催生這樣一種社會心理?在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歷史上,有哪些值得書寫的成就?作爲文學藝術作品經常呈現的主題,結核病究竟有怎樣的隱喻?慕景強老師從醫史和文學的角度進行了一番解讀。
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認識疾病、抗爭疾病的歷史。
在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歷史上,有一種病曾經是不治之症,當時被稱爲白色瘟疫,但歐洲人有一段時間卻以得此病爲時尚,甚至有些人主動去感染得病。
這是怎樣一種病?竟然會催生這樣一種社會心理?這種病就是結核。
在結核病歷史的早期,西方的一些科學家在解剖中發現這類患者的肺內有一個個堅實的團塊,摸上去好象土豆或花生這類植物的根上塊莖,就將這種病稱之爲Tuberculous,翻譯爲“結核”,即腫脹的小瘤。
令人恐懼的是,結核病菌會感染人體任何一個部分,比如導致骨結核、腎結核等。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結核病菌總是侵犯人的肺部。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提高或聽到的都是肺結核。
本文所談的主要是肺結核。
結核病早期的歷史結核病是一個很古老的疾病。
考古學家通過對古人遺骸的研究發現了結核的蹤跡,Bartheles證明,在德國的Heideberg石器時代,人的第四、第五胸椎有典型的結核性病變。
這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的古代已經有結核性疾病。
我國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女屍(2100年前埋葬的古屍)上也發現左肺上部肺門處有結核病的鈣化竈。
最早的有關結核病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古希臘醫學家希波格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
他第一次詳細記載了肺結核,且認爲結核病是傳染性疾病。
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公元前403-公元前211年)上就有類似肺結核病症狀的記載。
宋代以前,結核病的名稱有很多,諸如勞疰、蟲疰、毒疰、肺瘻疾、勞嗽、急癆等。
從宋代開始用癆瘵(癆病)作爲統稱,代替了其他名稱,從晚清至今,中醫稱肺結核爲肺癆。
西醫傳入我國後,一般稱之爲肺結核。
與結核病抗爭中的關鍵事件人類早在幾年千年就發現了結核病的存在,對結核病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入,但防和治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到了18世界中葉,情況發生了改變。
工業革命之後,伴隨着近代工業的產生和迅猛發展,城市化運動加速,各主要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以空前的規模急劇增加,但他們的生活、生存條件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
19世紀,結核病在歐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散佈到社會各個階層,貧苦人羣成爲主要入侵對象。
結核病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
據統計,從滑鐵盧戰役(181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前的近100年間,20歲~60歲的成年人中,肺結核病人的死亡率是97%。
由於結核病人的面色多是蒼白的,只是在午後才出現特有的潮紅,所以人們把結核病稱爲“白色瘟疫”。
在所有傳染病中,結核病在人類歷史中存在最長久,危害最嚴重。
在人類在與結核病鬥爭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有一些值得記載與慶賀的事件。
01結核病菌被發現1882年德國細菌學家科赫(RobertKoch,1843~1910)發明瞭一種新的染色方法——抗酸染色法,這種染色方法可使隱身的結核桿菌在顯微鏡下暴露原形。
1882年3月24日,在柏林生理學大會上科赫鄭重宣佈他找到了結核病的病原體——結核分枝桿菌。
結核病病原體的發現,被稱爲全球控制結核病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02結核病的X線檢查法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W.K.Röntgen,1845~1923)發現新的放射線,1895年12月28
結核病曾被稱爲白色瘟疫,在歐洲有一段時間有人以得此病爲時尚。
那麼,肺結核是怎樣一種病,竟然會催生這樣一種社會心理?在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歷史上,有哪些值得書寫的成就?作爲文學藝術作品經常呈現的主題,結核病究竟有怎樣的隱喻?慕景強老師從醫史和文學的角度進行了一番解讀。
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認識疾病、抗爭疾病的歷史。
在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歷史上,有一種病曾經是不治之症,當時被稱爲白色瘟疫,但歐洲人有一段時間卻以得此病爲時尚,甚至有些人主動去感染得病。
這是怎樣一種病?竟然會催生這樣一種社會心理?這種病就是結核。
在結核病歷史的早期,西方的一些科學家在解剖中發現這類患者的肺內有一個個堅實的團塊,摸上去好象土豆或花生這類植物的根上塊莖,就將這種病稱之爲Tuberculous,翻譯爲“結核”,即腫脹的小瘤。
令人恐懼的是,結核病菌會感染人體任何一個部分,比如導致骨結核、腎結核等。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結核病菌總是侵犯人的肺部。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提高或聽到的都是肺結核。
本文所談的主要是肺結核。
結核病早期的歷史結核病是一個很古老的疾病。
考古學家通過對古人遺骸的研究發現了結核的蹤跡,Bartheles證明,在德國的Heideberg石器時代,人的第四、第五胸椎有典型的結核性病變。
這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的古代已經有結核性疾病。
我國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的女屍(2100年前埋葬的古屍)上也發現左肺上部肺門處有結核病的鈣化竈。
最早的有關結核病的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古希臘醫學家希波格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7年)。
他第一次詳細記載了肺結核,且認爲結核病是傳染性疾病。
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公元前403-公元前211年)上就有類似肺結核病症狀的記載。
宋代以前,結核病的名稱有很多,諸如勞疰、蟲疰、毒疰、肺瘻疾、勞嗽、急癆等。
從宋代開始用癆瘵(癆病)作爲統稱,代替了其他名稱,從晚清至今,中醫稱肺結核爲肺癆。
西醫傳入我國後,一般稱之爲肺結核。
與結核病抗爭中的關鍵事件人類早在幾年千年就發現了結核病的存在,對結核病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入,但防和治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到了18世界中葉,情況發生了改變。
工業革命之後,伴隨着近代工業的產生和迅猛發展,城市化運動加速,各主要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以空前的規模急劇增加,但他們的生活、生存條件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改善。
19世紀,結核病在歐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散佈到社會各個階層,貧苦人羣成爲主要入侵對象。
結核病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
據統計,從滑鐵盧戰役(181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4年)前的近100年間,20歲~60歲的成年人中,肺結核病人的死亡率是97%。
由於結核病人的面色多是蒼白的,只是在午後才出現特有的潮紅,所以人們把結核病稱爲“白色瘟疫”。
在所有傳染病中,結核病在人類歷史中存在最長久,危害最嚴重。
在人類在與結核病鬥爭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有一些值得記載與慶賀的事件。
01結核病菌被發現1882年德國細菌學家科赫(RobertKoch,1843~1910)發明瞭一種新的染色方法——抗酸染色法,這種染色方法可使隱身的結核桿菌在顯微鏡下暴露原形。
1882年3月24日,在柏林生理學大會上科赫鄭重宣佈他找到了結核病的病原體——結核分枝桿菌。
結核病病原體的發現,被稱爲全球控制結核病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02結核病的X線檢查法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W.K.Röntgen,1845~1923)發現新的放射線,1895年12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