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細菌感染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萬病之源原來在腸道! 疾病的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天下網路書店康健好書雜誌訂閱康健雜誌訂閱每日報首頁看文章養生保健健康新知萬病之源原來在腸道!收藏圖片來源/陳德信瀏覽數225,0822019/01/08·作者/林貞岑·出處/康健雜誌第242期放大字體在一般人的認知裡,胃到肛門之間的腸道,是人體運作的末端,尤其是大腸,像垃圾車,把人體代謝的廢棄物收走,運到垃圾場丟掉。

但如今,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向,人體可能必須倒過來看,腸道不是末端,而是人體健康的第一道長城。

城裡的百姓生靈,是不是能夠安居樂業,全靠腸道長城是不是能夠發揮功能。

長城一旦被攻破,腸道就很有可能變成許多疾病的「發射台」。

這些發現,讓腸道變成水晶球,能夠預見許多疾病是不是會發生。

七成免疫細胞在腸道 好心情也由它掌握以前科學家以為,腸子裡面的細菌,只有幾億個,種類只有幾百種。

結果現在發現,腸黏膜中,住著上千種細菌,其中七成是未知的新菌種。

而這上千種細菌,總數量多達100~200兆個,比浩瀚無垠的銀河系恆星和行星加起來還要多20倍以上。

腸道的神經系統還有1億個以上的神經細胞,透過迷走神經影響全身的器官,包括大腦在內。

這個微系統「兵力」強大,七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都聚集在腸道,它們的防禦作戰能力,決定了是不是能夠阻擋壞細胞或微生物進入體內肆虐。

另外,95%的快樂荷爾蒙血清素的「家」,也在腸道裡,左右了人們的睡眠、食慾、疼痛和喜怒哀樂。

2016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撥款約1.2億美元(約台幣36億元),發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NationalMicrobiomeInitiative,NMI),其中就包括了腸道菌叢。

(圖/shutterstock)廣告巴金森氏症、心血管疾病突破發現 美國早已啟動國家級研究儘管專精腸道菌研究、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賴信志提醒,腸道菌與疾病的關聯,還在初探階段,需要更多研究證實,但確實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以前認為病因在腦部、心血管的許多疾病,「嫌犯」犯案的「第一現場」,很有可能是在腸道。

台大醫院神經及腦血管病科主治醫師林靜嫻指出,以往認為與巴金森氏症有關的路易氏體(一種變性蛋白質凝集體),只存在大腦中,現在發現腸道裡也會產生路易氏體,而且可能在發病之前的一、二十年,就已經透過迷走神經傷害腦細胞。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動物實驗結果則顯示,腸道菌成分變化可能和巴金森氏症有關。

有七成五的患者在出現震顫、行走困難之前,均罹患腸胃道疾病,且通常是便秘,腸道菌叢多樣性偏少。

腸道與疾病的關係還不止於此。

專研腸道菌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性的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偉愷指出,科學家把造成心血管阻塞的動脈血栓塊取出來,發現血栓裡面居然有多種細菌的DNA,且次世代定序結果顯示,這些細菌可能來自於口腔或腸道。

廣告正因為很多研究指向腸道可能握有健康之鑰,2016年,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撥款約1.2億美元(約台幣36億元),發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NationalMicrobiomeInitiative,NMI),其中就包含了腸道菌叢。

在歐巴馬採取行動的前一年,美國人腸道計劃(AmericanGutProject)向美國民眾募集糞便,蒐集美國民眾腸道裡的微生物數據,台灣及許多國家也相繼跟進。

健康的人腸道像座生態花園 腸道菌叢愈多樣愈好生病的人和健康的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如果將腸道比喻成一座花園,健康的人,這座花園應該像座平衡且花草種類多、數量也多的生態花園,蜂蝶成群,繁花似錦。

賴信志說,腸道有上皮細胞及黏液層保護,紅的、紫的,各式各樣的菌,就漂浮在黏液上,好菌、壞菌及中間菌和平相處,真的就像一座生態平衡的花園。

「促成生態健康的主要因素,是該生態中有機體的多樣性與豐富度,」美國知名腸胃科醫師艾莫隆.邁爾(EmeranMayer)在《腸道‧大腦‧腸道菌》書中也指出。

廣告腸道菌叢種類愈多樣,愈易穩定菌叢之間的生態平衡。

當菌相失衡,也就是腸道菌叢比例不均或種類太少,可能引起發炎反應,造成全身從頭到腳的問題,譬如腦部退化、過敏、代謝性、心血管疾病、腸胃道發炎及自體免疫疾病等等(見表1)。

得到這些疾病的人,腸道菌相跟一般健康人很不一樣,



2. 細菌性腸胃炎

可以引起腸胃炎的致病原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常引起細菌性腸胃炎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及 ...細菌性腸胃炎FacebookLine列印取得短網址回上一頁取得短網址×網址複製關閉複製可以引起腸胃炎的致病原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常引起細菌性腸胃炎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及霍亂弧菌等。

其它傳播力較強且症狀較嚴重,但在臺灣已較少見的桿菌性痢疾、霍亂、傷寒、副傷寒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等疾病已列為法定傳染病,於本網站中介紹。

疾病資訊疾病介紹重要指引及教材103年第1次強化食媒性疾病溯源及跨單位訊息交流研商會議紀錄腹瀉群聚事件處理作業原則更多...治療照護治療照護更多...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更多...:::網站導覽隱私權保護資訊安全著作權聲明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雙語詞彙電子報署長信箱10050臺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6號MAP電話:02-2395-9825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全年無休免付費)聽語障服務免付費傳真:0800-655955國外可撥打+886-800-001922(自國外撥打回國須自付國際電話費用)Copyright©2019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Allrightsreserved.本網站建議使用IE10以上版本瀏覽器及以1920x1080解析度,以獲得最佳瀏覽體驗。

為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提供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免費開源軟體(https://www.ndc.gov.tw/cp.aspx?n=32A75A78342B669D)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3. NDM-1腸道菌感染症

NDM-1腸道菌感染症是由NDM-1腸道菌引起的傳染病。

NDM-1並不是細菌的名稱,所謂的「NDM-1腸道菌」,是指帶有NDM-1基因的腸道菌,以肺炎克雷白氏菌及 ...NDM-1腸道菌感染症FacebookLine列印取得短網址回上一頁取得短網址×網址複製關閉複製NDM-1腸道菌感染症是由NDM-1腸道菌引起的傳染病。

NDM-1並不是細菌的名稱,所謂的「NDM-1腸道菌」,是指帶有NDM-1基因的腸道菌,以肺炎克雷白氏菌及大腸桿菌最常見,NDM-1基因可對多種常用的抗生素具有抗藥性。

NDM-1抗藥性基因最早是在2008年從1名曾在印度半島住院的印裔瑞典人身上發現。

NDM-1抗藥性基因使醫師常用的抗生素失去療效,而且NDM-1抗藥性基因會在不同種類的細菌之間轉移,造成許多細菌產生抗藥性,因此引起醫界的關切。

疾病資訊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致醫界通函國際重要疫情更多...重要指引及教材感染防治檢體採檢送驗事項病人及接觸者處理更多...治療照護治療照護(NDM-1腸道菌感染症)更多...Q&A更多...重要連結相關連結友站連結更多...宣導素材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畫疫情報導更多...:::網站導覽隱私權保護資訊安全著作權聲明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雙語詞彙電子報署長信箱10050臺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6號MAP電話:02-2395-9825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全年無休免付費)聽語障服務免付費傳真:0800-655955國外可撥打+886-800-001922(自國外撥打回國須自付國際電話費用)Copyright©2019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Allrightsreserved.本網站建議使用IE10以上版本瀏覽器及以1920x1080解析度,以獲得最佳瀏覽體驗。

為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提供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免費開源軟體(https://www.ndc.gov.tw/cp.aspx?n=32A75A78342B669D)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4. 感染性腹瀉

感染性腹瀉感染內科   林蔚如主治醫師(97年6月)台灣常年有腹瀉患者,夏季悶濕炎熱,急性腹瀉就醫患者更多,與台灣處於亞熱帶及熱帶有關。

腹瀉至每天排便多於三次,量多於200公克,可分急性和慢性。

急性腹瀉病程在2週內,包括感染性腹瀉、食物中毒、藥物及飲食不當等。

慢性腹瀉超過4週,除寄生蟲或原蟲外多為非感染性。

感染性腹瀉因食用不熟或未適當冷藏、料理之食物、蛋奶製品,或飲用不潔的水、飲料或冰點,或幼童手指不潔沾染食物而感染。

病原分為細菌、病毒及寄生蟲或原蟲。

細菌包括大腸桿菌、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弧菌、產氣單胞菌、曲狀桿菌、耶氏桿菌菌等。

大腸桿菌、志賀氏桿菌、沙門氏桿菌最常見,但疾病管制局統計,需特殊培養基之曲狀桿菌常被忽略,應和歐美同樣常見。

大腸桿菌分腸毒素型、腸侵入型、腸毒型、腸出血型、廣泛腸附著型及腸侵襲型等。

腸出血型大腸桿菌O157:H7可造成出血性腸炎,嚴重時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及栓塞性紫斑症。

志賀氏桿菌引起赤痢,傳染性高,僅數百隻菌即可引起感染。

沙門氏桿菌中傷寒及副傷寒最著名,引起嚴重腸道併發症,5%感染者變成帶原者;目前台灣無本土傷寒,但常見其他沙門氏菌感染引起腹瀉。

弧菌多存於鹹水及海鮮中,其中霍亂弧菌O1及O139引起嚴重米湯樣腹瀉,導致脫水休克。

產氣單胞菌則存於淡水,在免疫不全者造成菌血症。

曲狀桿菌存於動物腸道,在食物處理過程中污染,食入後引起感染。

病毒常見輪狀病毒、腸道腺病毒、諾瓦克病毒及冠狀病毒。

輪狀病毒及腸道腺病毒是小兒腹瀉常見原因;諾瓦克病毒於1968年引起美國俄亥俄州諾瓦克市大流行而命名,引起幼童及成人腹瀉。

除腸道腺病毒全年可見外,其他好發於秋冬季。

腸道寄生蟲感染與衛生習慣,旅遊及居住地有關,台灣常見痢疾阿米巴原蟲及梨形鞭毛蟲,傳染途徑是飲水或食物。

急性腹瀉多為自限性,但糞便帶血或黏液,或持續兩天以上,或三歲以下幼童持續一天,或六個月以下嬰兒持續八小時以上即須就醫。

腹瀉可將毒性刺激物質排除,頭幾個小時,不要用止瀉藥。

嚴重腹瀉引起脫水,電解質及酸鹼失調,必須補充。

靜脈補充快,但經口補充葡萄糖較合生理,輕度腹瀉可喝清淡熱飲或稀釋運動飲料。

禁食讓腸胃道休息,需視病人情況調整,以免過久。

喝下飲料後沒有腹瀉,就可吃溫和食物。

部分醫師用抗生素治療急性腹瀉,但抗生素對非感染性腹瀉無效,原蟲或寄生蟲則用抗蟲藥物,病毒及症狀輕微的細菌性腹瀉,只需支持性治療。

抗生素殺菌,也影響人體菌群,延長沙門氏菌自腸道排除,增加細菌抗藥性,或續發偽膜性腸炎。

磺胺藥治療腸出血型大腸桿菌O157:H7感染,可能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或栓塞性紫斑症。

約10﹪病情嚴重者需使用抗生素,應做糞便檢查及培養來調整抗生素。

腹瀉的根本預防在於個人衛生,飯前便後皆要洗手,孩童在公眾場所不要邊吃邊玩,不吃腐敗變質食物,生吃果蔬要清潔洗淨;旅遊時,食用現煮食物及煮過或處理過的水,以避免感染性腹瀉。

【回本期目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