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 病 或 真 病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新聞轉貼] 裝病或真病?解決諾貝爾級難題的台灣醫師楊智傑用 ...

[新聞轉貼] 裝病或真病?解決諾貝爾級難題的台灣醫師楊智傑用AI畫出精神病人的腦內風暴. 發布日期:2020-09-26發布單位:評鑑中心點閱次數:807.跳至主要內容區PreviousNext最新消息專區:::首頁最新消息專區[新聞轉貼]裝病或真病?解決諾貝爾級難題的台灣醫師楊智傑 用AI畫出精神病人的腦內風暴字級小中大友善列印[新聞轉貼]裝病或真病?解決諾貝爾級難題的台灣醫師楊智傑 用AI畫出精神病人的腦內風暴發布日期:2020-09-26發布單位:評鑑中心點閱次數:833108年國立陽明大學所聘任的玉山青年學者楊智傑教授有多重身份,除了醫師、教授,也是陽明大學數位醫學中心執行長,亦為知名期刊《自然》(Nature)旗下刊物《數位醫療》(DigitalMedicine)唯一來自台灣的編輯委員。

他說在診間看過各種精神疾病患者,有些人因為「看不到」疾病,毫無病識感;也有人意識到「自己似乎跟別人不太一樣」,急欲得知大腦裡究竟颳起了何種風暴。

因此,多數精神科醫師只能透過問診或觀察,如「會不會聽到有人在叫自己名字?」「會不會覺得別人都在談論你?」等,再依照美國精神醫學會發行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診斷病情。

「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大腦發生什麼事,」楊智傑教授認為,生病時間、影響程度都因人而異,醫師判斷多少帶有主觀,這也是精神病難被視為腦部變異疾病,而難洗污名的主因。

許多醫師選擇精神科與成長經驗有關,楊教授卻是在選專業時發現,一般科教科書厚厚一疊,唯獨精神科教科書很單薄。

因此楊智傑教授說「我認為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造成的,」他半開玩笑說,「有沒有可能用科學方式,讓精神科重新落回現代醫學的範疇?」為解開精神疾病的神秘面紗,他決定從數據與影像下手,開發一個能將精神病「量化」的工具。

在2012年,楊智傑透過看診尋找受試者,共蒐集上千位20歲至90歲民眾的腦部MRI(核磁共振)影像,包括已經確診的病人以及健康的人,作為比對分析資料庫。

經過多年分析與人工智慧輔助,發現過往以為「看不出來」的異常,其實真的存在。

他為此發展出一套新的方式:先將人腦區分為上千個小立方體,再標記每個立方體對應的功能,如思考、認知、情緒等,再以區域為單位,進行異常辨識。

透過MRI拍攝出的灰質(神經元)跟白質(神經纖維),AI就能把有問題的區塊呈現出來。

為了讓這套工具能在診間方便運用,楊智傑與團隊共同開發出一套能在雲端判讀MRI腦影像的AI平台,只要上傳MRI影像圖,就能標示出精神疾病在腦中作怪的區域,精準度高達9成以上。

楊教授說:「大腦的在統計上或是人口學上不太容易做到,例如美國做這個很貴,大概是5,000美金,台灣是5,000台幣。

例如,我之前在哈佛工作,一個人的研究經費就是幾千美金,還要包括車馬費、人事成本,做不到幾個人,規模太小。

所以你看美國一些精神相關的期刊報告,受試者很難超過千,百是可以。

台灣做這些比其他國家有優勢。

」因此楊智傑教授希望藉此研究讓AI診斷平台,在臨床上能發揮了三個功能:改善病人與家屬的感受、幫助醫師評估不同的狀況與追蹤治療、讓精神疾病「精確化」進而去除汙名。

 更多新聞細節: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606回上一頁回首頁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