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離 轉化症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看不見的「秘密」

... 上解離性障礙/轉化症(Dissociative Disorder/Conversion Disorder)。

... 此症狀無法以已知之身體疾患來解釋,以排除器質性病因及誤診的可能。

心藏筆露︰看不見的「秘密」17歲的小燕兩年前開始不時在街上暈倒及抽搐,更突然雙目失明,經過多次入院及詳細檢查,內科、眼科、甚至腦科醫生也找不出病因,估計她的情況可能受心理影響,繼而轉介她到精神科。

我第一次見到小燕時,儘管她說完全看不到東西,但檢查發現她的眼睛對光和動作有正常反應。

我想在生理上來說,她應該是看到我,但究竟為甚麼她說看不到呢?當下並沒有質疑她。

過了數星期,小燕終於告訴我她的「秘密」。

她在內地出生,父母在她年幼時已分開。

媽媽希望小燕日後可以來港生活,所以在小燕約12歲時,嫁給一個香港人。

當小燕和媽媽還在內地時,繼父已經常到內地探望。

起初小燕也樂見有個疼愛她的繼父,但後來當媽媽外出工作時,繼父主動為她身體按摩,但同時也要求小燕幫他按摩,最後更侵犯了小燕。

過了一段時間,事情終於被媽媽撞破。

媽媽非常內疚,帶著小燕來港生活,再也沒有跟繼父來往。

小燕不太適應香港生活,中三後輟學,也找不到工作,生活主要靠媽媽打臨時工維持。

有一天,媽媽發現一封由財務公司寄給小燕的信,原來小燕借了數萬元。

媽媽責罵她的同時亦追問她借錢原因,但她老是支吾以對。

不久,小燕身體開始出現問題,多次在街上暈倒及抽搐,幾個月後更間歇性雙目失明。

起初失明維持數分鐘,後來失明時間逐漸加長。

直到幾個月前,她完全看不到東西。

就小燕的情況,排除一些生理因素及造假懷疑後,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患上解離性障礙/轉化症(DissociativeDisorder/ConversionDisorder)。

患者因要面對一些自己不能應付的壓力,出現與運動或感覺功能有關的假性神經學症狀,例如麻痹、肢體癱瘓、痙攣、失聲、失明、失聰、失憶等。

醫生診斷時須作詳細醫學檢查,並確認病人在潛意識下出現這些症狀,而此症狀無法以已知之身體疾患來解釋,以排除器質性病因及誤診的可能。

要治療小燕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生理情況,我為她安排了心理治療,又嘗試讓她在社交和環境方面作出改變。

對某些患者來說,藥物治療也可以幫助他們減輕一些精神病徵,例如焦慮、憂鬱或失眠等,逐漸改善其生理上的問題。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楊禹行醫生(轉載自蘋果日報|心藏筆露|2018-06-19)



2. 及解離症(dissociative disorder) 的治療與社會介入

轉化症與解離症是指人們經歷異常的神經症狀(與神經和神經系統有關) 或意識或身份發生變化的情形。

神經系統疾病或其他醫療狀況無法解釋這些臨床癥兆;通常存在心理(影響 ...Jumptonavigation語言:繁體中文EnglishEspañolفارسیFrançais日本語한국어BahasaMalaysiaРусский简体中文更多語言顯示較少語言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資源轉化症(conversiondisorder)及解離症(dissociativedisorder)的治療與社會介入本篇回顧的目標是要更好地理解什麼是有效且有用的轉化症與解離症的介入(治療)。

我們著眼的介入措施是非醫療的。

相反,他們所關注的是治療或社會介入。

背景轉化症與解離症是指人們經歷異常的神經症狀(與神經和神經系統有關)或意識或身份發生變化的情形。

神經系統疾病或其他醫療狀況無法解釋這些臨床癥兆;通常存在心理(影響或起源於心智的)壓力或創傷。

這些症狀是真實的,並能給經歷這些症狀的人帶來痛苦或困擾而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功能。

本篇回顧旨在幫助這些病人,以及與這些疾病交手的臨床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及醫療照護服務機構。

文獻回顧問題轉化症與解離症的心理社會(與社會因素及個人思考與行為相關)介入的證據是什麼?搜尋日期我們在2019年7月16日至8月16日期間搜尋了醫學資料庫。

搜尋结果我們閱讀了3048篇文章摘要,其中有17個研究符合我們的標準:境況、族群、介入措施及研究類型,這些是本篇回顧的焦點。

這17個研究共有894名參與者,每個研究都相對地小。

更多的研究還在進行中,我們未來將把它們納入在本回顧的更新中。

硏究特點這些研究在全球9個不同國家進行,研究對象為18至80歲成人,他們在任何時間內被診斷為轉化症或解離症。

一些研究是在精神或神經科學環境中進行的。

有些研究是納入已經住院的人,有些研究則是納入到門診就診的人。

這些介入措施都是心理社會方面的,意指它們聚焦於心理或社會介入,如:治療、催眠或僅是教導人們瞭解自己的疾病。

介入場次的數量不一。

所有被納入的研究均比較了介入組與控制組,以便了解介入措施是否造成差異。

控制組則是接受了不同的心理社會介入、藥物或人們一般會接受的常規照護(如果他們擁有相同症狀但不是研究調查的部分)。

我們尋找的主要結果是生理症狀的減少。

主要结果我們調查了不同類型的心理社會介入的效果,範圍從催眠到行為療法。

這些研究都沒有達到足夠的標準,無法對結果的證據做出任何結論性的陳述。

有3種介入在治療結束時生理症狀有所減少。

相較於等待治療的人,催眠降低了損傷的嚴重程度;相較於僅接受常規照護的人,在住院病人進行常規照護上給予行為治療減少了每週癲癇發作的次數及症狀嚴重程度;相較於單獨的心理治療,在接受心理治療之前先接受動機式晤談(一種試圖將一個人從猶豫不決或不確定狀態轉換到積極狀態的談話治療)降低了癲癇發作的頻率。

證據品質大多數納入的研究均存在方法學缺陷,以及用於評估不同治療效果的證據品質被判定為低或非常低。

由於這種低品質的證據,我們無法說這些結果有多可靠。

結論這些統合分析的結果與單一研究的報告表明,缺乏關於任何心理社會介入對成人轉換症和解離症的影響的證據。

因此,無法從納入的研究中得出任何關於潛在益處或危害的結論。

然而,本篇回顧表明在這領域的研究是可行的。

翻譯紀錄: 翻譯者:莊雅琴(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心理師)【本翻譯計畫由臺北醫學大學考科藍臺灣研究中心(CochraneTaiwan)及東亞考科藍聯盟(EACA)統籌執行。

聯絡E-mail:[email protected]】ToolsInformation分享facebooktwitterwhatsappemail發表日期: 17七月2020作者: GanslevCA,StorebøOJ,CallesenHE,RuddyR,SøgaardU主要研究群組: CommonMentalDisordersGroup查閱完整的評論Cochrane圖書館► 列印 引用文獻GanslevCA,StorebøOJ,CallesenHE,RuddyR,SøgaardU.Psychosocialinterventionsforconversionand



3. 關於那一家人的解離症狀! @ 不是新鮮事

譬如說:患者莫名其妙失去一段記憶,經過檢查,完全找不到病因,仔細探究後,卻發現生病本身對案主有某種好處(譬如可以保外就醫等)。

和解離症類似的,是轉化症( ...不是新鮮事~只是忘記了!在心底的深處。



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你不知道的。



你所想忘記的事情。

總會重複出現在你眼前。



如果你以發現它一再重覆再發生。





那你的人生已經在改變~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0810111034關於那一家人的解離症狀!?心理困擾與精神疾病          臨床上在診斷解離症,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小心翼翼排除其他疾病,真的找不到,才可以考慮解離症。

診斷後,若有新發現、新證據,必須立刻重新考慮診斷的正確性。

解離症在一般人口裡,盛行率約3/1000到6/1000,若一等親內有相同疾病,則盛行率增加為2/100到6/100。

大多數解離症發作雖然突然,恢復也是很快。

很少患者會持續過一年,然而,據統計,一旦發病過一年,有半數患者的症狀會持續超過十年。

即使醫師小心診斷,免得誤人誤己。

一項調查仍舊發現:解離症患者在長達7~11年的觀察中,有1/3發展出真正的器質性疾病,另外1/3發展出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

 問題一:只見過個案兩次可以診斷是解離失神症嗎?  答案:太快了!    解離症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解離症狀」,所謂解離症狀指的是患者出現精神上的問題,卻找不到相對應的生理病因,相反的,往往可以用心理因素來解釋。

譬如說:患者莫名其妙失去一段記憶,經過檢查,完全找不到病因,仔細探究後,卻發現生病本身對案主有某種好處(譬如可以保外就醫等)。

和解離症類似的,是轉化症(Conversion),兩者的差異是在前者以精神症狀為主,如失憶、恍惚、木僵等等,後者以生理現象為主,如痲痹、失明等。

在DSMIV,轉化症歸類在身體型疾患(somatoformdisorder)裡。

  一般認為,解離症是案主基於某些理由(Eg:忘掉痛苦經驗、逃避責任等等),才表現出症狀,有「故意」的味道在內。

但因為心理整合能力出問題,所以各種心理功能產生解離現象,案主無法覺知到自己正在「裝病」,或是因為解離而遺失掉某段記憶、性格等,因而產生這種奇特的現象。

  解離症狀跟轉化症狀不一定單獨出現,他可以是其他疾病的症狀之一,譬如焦慮症、憂鬱症、甚至是器質性精神病等。

(Eg:憂鬱症患者出現沒有理由的雙腿痲痹現象)若症狀是原發的,沒有其他方面的問題,則單獨診斷為解離症(dissociativedisorder)或轉化症(conversiondisorder)。

 問題二:與轉化症的鑑別診斷有做嗎?  答案:沒有!   一般來講,解離症狀或轉化症狀會有下列幾個特點: 1.症狀無法用生理或病理解釋。

 2.症狀往往是病人所熟習的患者的解離症狀常常跟親友生過的病,或者自己以前生過的病相似。

譬如說:鄰居中風,半身不遂,患者發病時,也來個半身不遂。

 3.症狀的出現對病人有好處(Secondarygain)。

解離症狀能為案主帶來病人角色,免除案主的社會責任(Eg:免役、免照顧老人、保外就醫等)。

 4.症狀的嚴重度與案主反應脫節(bellaindifference)。

解離症患者面對自己的症狀,反應卻往往較為冷淡,他們可能宣稱自己的病有多重多重,反應卻不如一般患者強烈。

 5.症狀發生時,通常早於該症狀好發年齡。

譬如說:患者在年紀輕輕就出現類似癡呆症的症狀。

  6.發病前往往有重大刺激。

解離症患者的內心早有缺陷,面臨重大問題時,無法解決而發病。

 7.首次發病多在35歲以前,極少在40歲以後發病。

    參照DSMIV,這一家人可能符合的解離症狀分類可能是: 1.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amnesia):發作通常很突然。

患者會無法回憶先前的生活、抑或人格。

損失的主要是「過去的記憶」。

 2.解離性附身症(Dissociativetrance):患者會暫時失去對環境的覺知能力與其人格,並彷彿被另一種精神力量附身似地。

此時,患者的注意力嚴重減退,只能關注在少數事物上,



4. 常見的心理疾病

轉化症:心理上的問題轉化為生理疾病的現象. 2.慮病症:身體並無疾病但過分擔心而忽略生活中的正常活動. 3.心因性痛症:自陳身體上疼痛,但找不出身體症狀. 三、解離 ...回到首頁 心理學討論區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討論區 人生哲學討論區 生涯規劃討論區 作業表格區 相關網站心理學課程表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課程表人生哲學課程表 縱橫家的口語表達課程表生涯規劃課程表參考資料 常 見 的 心 理 疾 病                               常 見 的 心 理 疾 病                                                                                                                                                     楊淳斐 一、焦慮症:由緊張、不安、焦慮、憂慮、恐懼等感受交織成的心理狀態   1.泛慮症:任何時間和事情均引起焦慮反應   2.恐慌症:焦慮狀態突然加重,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顫抖、頭暈、噁心、盜汗   3.恐懼症:對不具傷害性的事物有不合理的恐懼反應,如社交恐懼症、懼曠症   4.強迫症:不受自主意志支配且重複出現該行為,如強迫思考、強迫行為二、體化症(身體症):由心理上的問題轉化為身體上的症狀,但在生理上又找不出病因   1.轉化症:心理上的問題轉化為生理疾病的現象   2.慮病症:身體並無疾病但過分擔心而忽略生活中的正常活動   3.心因性痛症:自陳身體上疼痛,但找不出身體症狀三、解離症:將痛苦的記憶或不為社會認可的衝動從整個精神活動中解離出去   1.心因性失憶症:一種選擇性的反常遺忘現象   2.心因性迷遊症:喪失記憶又帶迷遊的一種心理異常現象   3.多重人格:一人兼具數種性格或人格,在不同時間與場合交替出現各自獨立的人格四、性心理異常:在性行為表現上明顯異於常人   1.性別認同障礙:不認同自己生理上的性別而形成心理上嚴重的困擾   2.換性症:不願扮演與其生理有關的角色,在長期不安焦慮下尋求醫師施行變性手術   3.性變態:以不正常性行為方式獲得性滿足,如戀物症、扮異性症、暴露症、性虐待、     戀童症、窺視症五、情感症:有情感或情緒障礙的困擾,可能同時有思考、行為上的異常變化   1.憂鬱症:情緒狀態長期限於極端低落,認知、動機、生理的改變,有自殺傾向   2.躁鬱症:情緒不穩定,時而極度興奮,時而極度低落   3.躁狂症:情緒限於極端興奮六、精神分裂症:思想紊亂、知覺扭曲、幻覺與妄想、情緒錯亂、脫離現實、動作怪異   1.錯亂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思考不連貫、聯想鬆弛、不適當的情感表達亞2.僵直型精神分裂症:僵直化行為、沉默不語、蠟像式塑型型3.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誇大、忌妒、迫害妄想,焦慮、憤怒且好辯   4.未分類型精神分裂症:超過一種以上的亞型   5.殘餘型精神分裂症:曾有一段時間患精神分裂症,但目前只有較輕微的症狀 *人格障礙:人格特質顯得僵化、缺乏彈性且不適應,破壞個人生活的正常功能   1.怪異型人格障礙:妄想型人格障礙、類分裂性人格障礙、分裂病性人格障礙   2.戲劇性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做作性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 3.畏縮型人格障礙:畏避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