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抓病治療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貓抓病

貓抓病是由韓瑟勒巴通氏菌所引起的疾病。

主要流行季節在夏末及秋冬。

貓抓病是一種亞急性、自癒性的細菌性疾病,病徵包括倦怠、肉芽腫性淋巴腺炎及發燒。

貓抓病FacebookLine列印取得短網址回上一頁取得短網址×網址複製關閉複製貓抓病是由韓瑟勒巴通氏菌所引起的疾病。

主要流行季節在夏末及秋冬。

貓抓病是一種亞急性、自癒性的細菌性疾病,病徵包括倦怠、肉芽腫性淋巴腺炎及發燒。

患者常因先前遭受貓抓、舔或咬傷,造成紅色丘灶,約有50~90%的個案於抓傷部位出現丘疹。

貓抓病與一些造成局部性淋巴腺病變的疾病,例如:兔熱病、布魯氏病、結核病、鼠疫或巴斯德氏症在臨床上容易混淆。

疾病資訊疾病介紹最新消息及疫情訊息新聞稿國際重要疫情更多...治療照護相關法規病人及接觸者處理病人之治療照護更多...宣導素材多媒體海報單張手冊廣播其他更多...研究出版圖書歷年研究計劃疫情報導更多...:::網站導覽隱私權保護資訊安全著作權聲明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雙語詞彙電子報署長信箱10050臺北市中正區林森南路6號MAP電話:02-2395-9825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全年無休免付費)聽語障服務免付費傳真:0800-655955國外可撥打+886-800-001922(自國外撥打回國須自付國際電話費用)Copyright©2019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Allrightsreserved.本網站建議使用IE10以上版本瀏覽器及以1920x1080解析度,以獲得最佳瀏覽體驗。

為提供使用者有文書軟體選擇的權利,本網站提供ODF開放文件格式,建議您安裝免費開源軟體(https://www.ndc.gov.tw/cp.aspx?n=32A75A78342B669D)或以您慣用的軟體開啟文件。




2. 貓抓病

衛教資訊HealthEducationInformation首頁衛教資訊衛教單張貓抓病衛教資訊衛教資訊衛教單張衛教影片衛教講座貓抓病文章分享首頁分享至FaceBook分享至Line  Mini-MedicalSchool貓抓病貓抓病是一種世界性流行病,發現于1889年,貓是本病病原體惟一的自然宿主與傳染源,這種病是由於人被貓抓傷或由貓的排泄物感染所致,其特徵為局部慢性淋巴結腫大。

當人們被感染後,表現為局部淋巴結發炎、腫大、疼痛、化膿、體溫升高,四肢出現斑疹,有時甚至出現腦膜炎,3%的病人可發生嚴重的全身性疾病。

本病通常良性,多為自限性,一般2-4個月內自愈。

病因漢賽巴爾通體(Bartonellahenselae)是貓抓病的主要病原體,它是一種革蘭陰性彎曲的小桿菌,菌體細小,歸屬於立克次體的巴爾通科。

傳播方式傳染源主要為貓,尤其是幼貓和新領養的貓,其他尚有狗、猴、野兔等,尚無人傳人的報道。

帶病原體的貓並不發病。

90%以上的患者有與貓或狗的接觸史,75%的病例有被貓或狗抓、咬傷的病史。

傳播模式直接接觸病原體,50%可由各種損傷,導致感染,25%無明顯皮膚損害。

潛伏期貓抓熱潛伏期3-10天。

臨床表現該病臨床表現呈多樣化,輕症病例佔較大比例。

原發皮損:在被貓抓、咬後 3-10天,局部出現一至數個紅斑性丘疹,疼痛不顯著;少數丘疹轉為水皰或膿皰,偶可穿破形成小潰瘍,經1-3周,留下短暫色素沉著或結痂而愈。

皮損多見於手、前臂、足、小腿、顏面、眼部等處,可因症狀輕微而被忽視。

全身症狀:大多輕微,有發熱(>38.3°C)、疲乏及厭食、噁心、嘔吐、腹痛等胃腸道反應、體重減輕、頭痛、脾腫大、咽喉痛和結膜炎等,結膜炎伴耳前淋巴結腫大,係貓抓病的重要特徵之一。

治療抗生素治療的效果雖尚未證實,但近來有人用 Gentamicin 5mg/kg/d靜脈滴治療成人全身,性貓抓病獲得成功,療程5天。

其他可能使用的抗生素包括:azithromycin,Rifampin,Ciprofloxacin等。

大多數病例在隨訪中淋巴結腫可自行消退。

穿刺抽吸滲液可用以製備皮內抗原,並可改善症狀。

疾病分佈全世界均有此病。

可發生於學齡前兒童和成人,但60%以上的病例在5-21歲。

旅行者感染貓抓熱的危險旅行者感染此病的危險不大。

預防減少接觸貓,與貓、犬接觸時避免被抓或咬傷,不慎被抓、咬後立即用碘酊或muprirocin軟膏塗搽局部,並對抓傷處及附近淋巴結勤加觀察。

另外限制寵物貓接觸病原,如限制外出等也可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回上頁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