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蟲種類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鉤蟲

線形動物門. 綱. 尾感器綱. 目. 圓線蟲目. 中文名稱. 鉤蟲. 外文名稱. hookworm. 種類介紹. 寄生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duodenale ...鉤蟲鉤蟲,是鉤口科線蟲的統稱,發達的口囊是其形態學的特征。

是寄生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十二指腸鉤口線蟲,簡稱十二指腸鉤蟲;美洲板口線蟲,簡稱美洲鉤蟲。

另外,偶爾可寄生人體的錫蘭鉤口線蟲,其危害性與前兩種鉤蟲相似。

犬鉤口線蟲和巴西鉤口線蟲的感染期蚴,雖也可侵入人體,引起皮膚幼蟲移行症。

因幼蟲移行蜿蜒彎曲,引起皮疹呈匐行線狀,故稱匐形疹(creepingeruption)。

但幼蟲不能發育為成蟲。

界動物界門線形動物門綱尾感器綱目圓線蟲目中文名稱鉤蟲外文名稱hookworm種類介紹寄生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duodenaleDubini,1843),簡稱十二指腸鉤蟲;美洲板口線蟲(NecatoramericanusStiles,1902),簡稱美洲鉤蟲。

另外,偶爾可寄生人體的錫蘭鉤口線蟲(AncylostomaceylanicumLoose,1911),其危害性與前兩種鉤蟲相似。

犬鉤口線蟲(AncylostomacaninumErcolani,1859)和巴西鉤口線蟲(AncylostomabrazilienseGomezdeFaria,1910)的感染期蚴,雖也可侵入人體,引起皮膚幼蟲移行症(cutaneouslarvamigrans,CLM)。

因幼蟲移行蜿蜒彎曲,引起皮疹呈匐行線狀,故稱匐形疹(creepingeruption)。

但幼蟲不能發育為成蟲。

形態特征成蟲體長約1釐米左右,半透明,肉紅色,死後呈灰白色。

蟲體前端較細,頂端有一發達的口囊,由堅韌的角質構成。

因蟲體前端向背面仰曲,口囊的上緣為腹面、下緣為背面。

十二指腸鉤蟲的口囊呈扁卵圓形,其腹側緣有鉤齒2對,外齒一般較內齒略大,背側中央有一半圓形深凹,兩側微呈突起。

美洲鉤蟲口囊呈橢圓形。

其腹側緣有板齒1對,背側緣則有1個呈圓錐狀的尖齒。

鉤蟲的咽管長度約為體長的1/6,其後端略膨大,咽管壁肌肉發達。

腸管壁薄,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內壁有微細絨毛,利于氧及營養物質的吸收和擴散。

感染鉤蟲的狗腸鉤蟲體內有三種單細胞腺體:①頭腺1對,位于蟲體兩側,前端與頭感器相連,開口于口囊兩側的頭感器孔,後端可達蟲體中橫線前後。

頭腺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膽鹼酯酶,抗凝素是一種耐熱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腸壁傷口的血液凝固,有利于鉤蟲的吸血,頭腺的分泌活動受神經控製;②咽腺3個,位于咽管壁內,其主要分泌物為乙酰膽鹼酯酶、蛋白酶及膠原酶。

乙酰膽鹼酯酶可破壞乙酰膽鹼,而影響神經介質的傳遞作用,降低宿主腸壁的蠕動,有利于蟲體的附著。

經細胞酶化學定量分析,美洲鉤蟲乙酰膽鹼酯酶含量比十二指腸鉤蟲高;③排泄腺1對,呈囊狀,遊離于原體腔的亞腹側,長可達蟲體後1/3處,腺體與排泄橫管相連,分泌物主要為蛋白酶。

美洲鉤蟲口囊鉤蟲雄性生殖系統為單管型,雄蟲末端膨大,即為角皮延伸形成的膜質交合傘。

交合傘由2個側葉和1個背葉組成,其內有肌性指狀輻肋,依其部位分別稱為背輻肋、側輻肋和腹輻肋。

背輻肋的分支特點是鑒定蟲種的重要依據之一。

雄蟲有一對交合刺。

雌蟲末端呈圓錐型,有的蟲種具有尾刺,生殖系統為雙管型,陰門位于蟲體腹面中部或其前、後。

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的交合傘與交合刺根據蟲體外形、口囊特點,雄蟲交合傘外形及其背輻肋分支、交合刺形狀,雌蟲尾刺的有無及陰門的位置等,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的形態鑒別要點見下表。

鑒別要點十二指腸鉤蟲美洲鉤蟲大小(毫米)♀:10~13×0.6♂:8~11×0.4~0.59~11×0.47~9×0.3體形前端與後端均向背面彎曲,體呈"C"形前端向背面仰曲,後端向腹面彎曲,體呈"∫"形口囊腹側前緣有兩對鉤齒腹側前緣有一對板齒交合傘撐開時略呈圓形撐開時略呈扁圓形背輻肋遠端分兩支,每支兩分三小支基部先分兩支,每支遠端再分兩小支交合刺兩刺呈長鬃狀,末端分開一刺末端呈鉤狀,常包套于另一刺的凹槽內陰門位于體中部略後位于體中部略前尾刺有無幼蟲通稱鉤蚴,分為桿狀蚴和絲狀蚴兩個階段。

桿狀蚴體壁透明,前端鈍圓,



2. 犬鉤蟲(Hookworm,Ancylostoma caninum) @ 剝落?

各種鉤蟲的口器圖: 由左到右- 犬鉤蟲,巴西鉤蟲,管形鉤蟲,狹頭鉤蟲; 鉤蟲種類頗多,能感染貓,狗的鉤蟲主要有四種,其中有兩種也會在人體身上發現; 牠們除了依地理位置, ...剝落?是的,剝~落!這是我的胡言亂語,不要太認真;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201209142342犬鉤蟲(Hookworm,Ancylostomacaninum)?動物健康前言:-  每寫完一個題目在送出前,多少都會有點感想,前言因此就註定成常態;這次寫的,主要是文內摘要,算是導讀,因為下文看來有點亂;各種鉤蟲的口器圖:由左到右-犬鉤蟲,巴西鉤蟲,管形鉤蟲,狹頭鉤蟲;  鉤蟲種類頗多,能感染貓,狗的鉤蟲主要有四種,其中有兩種也會在人體身上發現;牠們除了依地理位置,大小作分別外,主要是從口器來鑑別,感染方式是大同小異;在眾多鉤蟲中,為害最大的就是犬鉤蟲(Ancylostomacaninum),所以內文也以牠為主;                                     犬鉤蟲(Hookworm,Ancylostomacaninum)  犬鉤蟲病是由圓蟲目(Strongylorida),鉤蟲科(Ancylostomatidae),鉤口屬,雌雄異體的線蟲寄生於犬引起;牠亦可感染狐狸和貓,吸附在牠們的小腸和十二指腸的微血管床,導致宿主貧血,胃腸功能障礙及營養不良;犬的鉤蟲病主要發生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常見的寄生鉤蟲是犬鉤蟲(Ancylostomacaninum)和狹頭鉤蟲(Uncinariastenocephala),偶見的是巴西鉤蟲(Ancylostomabraziliense),只傳染貓的是管狀鉤蟲或叫貓鉤蟲(Ancylostomatubaeforme); 1.犬鉤蟲(Ancylostomacaninum):-   淡黃白色小線蟲,頭端稍向背側彎曲,口囊發達,前喙腹面兩側各有三個呈鉤齒狀大牙,向內彎曲;雄蟲長10~12毫米,雌蟲長14~16毫米;在宿主體內感染後十五到廿天會排出蟲卵,卵淺褐色橢圓形,薄殼,大小約65微米,早分裂期的卵含2~8個細胞;在溫濕的泥土經一到三日孵化;在環境中,動物經由吞食幼蟲或經皮膚穿入感染,另還可以由已被感染的母犬經胎盤,哺乳傳給下一代;2.狹頭鉤蟲(Uncinariastenocephala):-   分佈於寒冷的地區,例如加拿大和美國北部;兩端稍細,較犬鉤蟲瘦小,口囊前緣腹面兩側各有一片半月狀切板;雄蟲長5~8毫米,雌蟲長7~12毫米;蟲卵大小為70×45微米;3.巴西鉤蟲(Ancylostomabraziliense):-   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例如美國佛羅里達州和北卡羅萊納州,是最小的鉤蟲,雄蟲約4.7~8.5毫米,雌蟲約6.5~10.5毫米;寄生在犬,貓,狐,人的小腸;4.管狀鉤蟲(Ancylostomatubaeforme):-   雄蟲長約9.5~11毫米,雌蟲長約12~15毫米,寄生於貓的小腸,只感染貓;生活史:-  成熟的雌犬鉤蟲一天可產卵一萬到三萬個,隨糞便排出,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20~30℃)經12~30小時孵化出第一期杆狀蚴(Rhabditiformlarvae,L1);第三日變成第二期杆狀蚴(Rhabditiformlarvae,L2);再經一周時間蛻化為具感染性帶鞘絲狀蚴(Filariformlarva,L3);有兩種傳染方式:-1.感染性幼蟲被犬吞食後,脫去囊鞘,鑽入犬之食道粘膜再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最後經呼吸道,喉頭,咽部,被嚥入胃中到達小腸,發育為成蟲;經五到七星期成熟,交配並產卵,成蟲平均可活六個月;另外幼蟲在懷孕的母犬內移行,過程中,可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使胎犬感染;幼蟲在移行過程中,亦可進入乳汁,當幼犬吸食乳汁時,幼犬被感染;狹頭鉤蟲的生活史和犬鉤蟲生活史大致相同,但多經口感染,經胎盤和乳汁感染的途徑少見;2.犬鉤蟲和巴西鉤蟲的感染性幼蟲可穿過宿主的皮膚,鑽入毛細血管,隨血液進入心臟,經循環系統到達肺,再穿過毛細血管和肺組織,移行到肺泡和細支氣管;經支氣管,氣管,隨咳嗽到達咽部,最後被嚥到胃中,進入小腸發育為成蟲;這方式和狹頭鉤蟲的感染方式稍有不同;症狀:-  犬鉤蟲和狹頭鉤蟲病多發生於夏季,嚴重感染時,病犬出現食慾減退,消瘦,異食,貧血,粘膜蒼白,低蛋白血症,肝及其他器官缺血,脂肪肝,帶血的腹瀉,脫水,嘔吐,被毛粗硬無光澤易脫落;典型的症狀,排出黑咖啡色或柏油狀帶血的糞便,有腐臭氣味;紅血球細胞數和血容比下降,患犬可能因極度衰竭死亡;據估計一條成蟲在廿四小時內可吸血高達0.1毫升;狹頭鉤蟲和巴西鉤蟲較少引起貧血;  由胎盤或初乳感染出生三周左右的幼犬,食量會減少或厭食,精神沉鬱,嚴重貧血,昏迷甚至死亡;如幼蟲,特別是狹頭鉤蟲的幼蟲大量經皮膚侵入時,會在趾間引起鉤蟲性皮炎,軀



3. 鉤蟲:種類介紹,形態特徵,成蟲,幼蟲,蟲卵,生活史 ...

鉤蟲種類介紹,形態特徵,成蟲,幼蟲,蟲卵,生活史,致病,幼蟲致病作用,成蟲致病作用,實驗診斷, ... 中文學名:鉤蟲; 拉丁學名:hookworm; 別稱:鉤口線蟲; 界:動物界 ...鉤蟲鉤蟲是鉤口科線蟲的統稱,發達的口囊是其形態學的特徵。

在寄生人體消化道的線蟲中,鉤蟲的危害性最嚴重,由於鉤蟲的寄生,可使人體長期慢性失血,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貧血及與貧血相關的症狀。

鉤蟲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人群感染較為普遍。

據估計,全世界鉤蟲感染人數達9億左右。

在我國,鉤蟲病仍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

基本介紹中文學名:鉤蟲拉丁學名:hookworm別稱:鉤口線蟲界:動物界門:線蟲動物門綱:尾感器綱亞綱:小桿亞綱目:圓線蟲目科:鉤口科種類介紹,形態特徵,成蟲,幼蟲,蟲卵,生活史,致病,幼蟲致病作用,成蟲致病作用,實驗診斷,傳染源,種群分布,種類介紹寄生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duodenaleDubini,1843),簡稱十二指腸鉤蟲;美洲板口線蟲(NecatoramericanusStiles,1902),簡稱美洲鉤蟲。

另外,偶爾可寄生人體的錫蘭鉤口線蟲(AncylostomaceylanicumLoose,1911),其危害性與前兩種鉤蟲相似。

犬鉤口線蟲(AncylostomacaninumErcolani,1859)和巴西鉤口線蟲(AncylostomabrazilienseGomezdeFaria,1910)的感染期蚴,雖也可侵入人體,引起皮膚幼蟲移行症(cutaneouslarvamigrans,CLM)。

因幼蟲移行蜿蜒彎曲,引起皮疹呈匐行線狀,故稱匐形疹(creepingeruption)。

但幼蟲不能發育為成蟲。

形態特徵鉤蟲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寄生蟲,它只有1cm左右長,似繡花針大小,寄生於人的十二指腸及小腸里。

每條鉤蟲一天就可產卵上萬個,這些鉤蟲卵隨糞便排出人體外,在適當的條件下就可孵出幼蟲。

成蟲體長約1厘米左右,半透明,肉紅色,死後呈灰白色。

蟲體前端較細,頂端有一發達的口囊,由堅韌的角質感染鉤蟲的狗腸構成。

因蟲體前端向背面仰曲,口囊的上緣為腹面、下緣為背面。

十二指腸鉤蟲的口囊呈扁卵圓形,其腹側緣有鉤齒2對,外齒一般較內齒略大,背側中央有一半圓形深凹,兩側微呈突起。

美洲鉤蟲口囊呈橢圓形。

其腹側緣有板齒1對,背側緣則有1個呈圓錐狀的尖齒。

鉤蟲的咽管長度約為體長的1/6,其後端略膨大,咽管壁肌肉發達。

腸管壁薄,由單層上皮細胞構成,內壁有微細絨毛,利於氧及營養物質的吸收和擴散。

鉤蟲體內有三種單細胞腺體:①頭腺1對,位於蟲體兩側,前端與頭感器相連,開口於口囊兩側的頭感器孔,後端可達蟲體中橫線前後。

頭腺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醯膽鹼酯酶,抗凝素是一種耐熱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腸壁傷口的血液凝固,有利於鉤蟲的吸血,頭腺的分泌活動受神經控制;②咽腺3個,位於咽管壁內,其主要分泌物為乙醯膽鹼酯酶、蛋白酶及膠原酶。

乙醯膽鹼酯酶可破壞乙醯膽鹼,而影響神經介質的傳遞作用,降低宿主腸壁的蠕動,有利於蟲體的附著。

經細胞酶化學定量分析,美洲鉤蟲乙醯膽鹼酯酶含量比十二指腸鉤蟲高;③排泄腺1對,呈囊狀,游離於原體腔的亞腹側,長可達蟲體後1/3處,腺體與排泄橫管相連,分泌物主要為蛋白酶。

美洲鉤蟲口囊鉤蟲雄性生殖系統為單管型,雄蟲末端膨大,即為角皮延伸形成的膜質交合傘。

交合傘由2個側葉和1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的交合傘與交合刺個背葉組成,其內有肌性指狀輻肋,依其部位分別稱為背輻肋、側輻肋和腹輻肋。

背輻肋的分支特點是鑑定蟲種的重要依據之一。

雄蟲有一對交合刺。

雌蟲末端呈圓錐型,有的蟲種具有尾刺,生殖系統為雙管型,陰門位於蟲體腹面中部或其前、後。

根據蟲體外形、口囊特點,雄蟲交合傘外形及其背輻肋分支、交合刺形狀,雌蟲尾刺的有無及陰門的位置等,十二指腸鉤蟲與美洲鉤蟲的形態。

幼蟲通稱鉤蚴,分為桿狀蚴和絲狀蚴兩個階段。

桿狀蚴體壁透明,前端鈍圓,後端尖細。

口腔細長,有口孔,咽管前段較粗,中段細,後段則膨大呈球狀。

桿狀蚴有兩期,第一期桿狀蚴大小約為0.23~0.4×0.017mm,第二期桿狀蚴大小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