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蹊部毛囊炎硬塊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請益鼠蹊部腫塊

前幾天月經走後鼠蹊部長了一顆像是痘痘的東西,輕輕動到就會痛,昨天擠 ... 請益鼠蹊部腫塊 ... 耳洞發炎後面有膿包. ... b10 了解b11 我現在的硬塊是無法擠的QQ 那是去婦產科拿藥吃還是這是自然現象呢>< ... 我也有看過婦科說是毛囊炎不是很大的話他們不會開刀小顆的有時候會復發保持乾淨作息不要亂就還好.註冊/登入所有看板即時熱門看板好物研究室女匿名#請益鼠蹊部腫塊女孩2018年4月25日21:06前幾天月經走後鼠蹊部長了一顆像是痘痘的東西,輕輕動到就會痛昨天擠破它,就像痘痘那種白膿只是有頗重的異味原以為就是因為月經來悶熱長痘結果今天雖然比較不痛了但是那邊有一個腫塊像是粉瘤或是被蚊子叮一包那種走路不太痛,壓才會不舒服有女孩有經驗嗎QQ打算過幾天不消就要去看皮膚科或婦產科(大家覺得看哪一科比較適合呢)20・回應15文章資訊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問乳頭長顆粒心情8・回應14#問痘痘擠完硬硬的心情12・回應11#問腋下有一顆硬硬的心情17・回應6耳洞發炎後面有膿包...心情9・回應9乳頭乾裂心情11・回應6私密處問題心情5・回應4共15則回應女中國文化大學B1・2018年4月25日21:070皮膚科啊女原POB2・2018年4月25日21:100b1我原也想說是皮膚科,可是又看到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什麼的QQ好像是兩科都有會長腫塊的病有人就這樣被誤診一直沒好只是沒找到有人跟我一樣又有痘痘又有腫塊的QQ女亞洲大學B3・2018年4月25日21:250感覺是粉瘤女原POB4・2018年4月25日21:261b3粉瘤是只能手術掉嗎,還是他會自己代謝QQ一開始長的就是青春痘的樣子後來腫塊才像粉瘤E精緻的豬豬女孩B5・2018年4月25日21:290我有試過耶!情況完全一樣😂後來慢慢就會自己消掉了~如果很擔心去看個醫生比較好~女原POB6・2018年4月25日21:300b5你也是先有像痘痘然後有腫塊嗎!??我觀察幾天再不消我就要去看醫生了><女明新科技大學B7・2018年4月25日22:302我上次是右邊長一大塊在裡面擠不出來東西(其實一擠就痛根本擠不下去QQ後來大概在一個禮拜內就消了到現在我也不知道那是什麼==女國立高雄餐旅大學B8・2018年4月25日23:190我也有長過2次,就把他擠掉然後過幾天就消了~女原POB9・2018年4月25日23:310b7有看到說是淋巴腫大,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可能會這樣你是會痛的嗎?我不碰也有點隱隱作痛b8請問你是像痘痘的還是腫塊的(很像蚊子叮,蠻寬的不是一顆的)?女明新科技大學B10・2018年4月25日23:400b9我除非是去擠壓才會痛,不要碰到就不痛然後是我會去婦產科女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B11・2018年4月26日01:423我也是月經後會長,婦產科說是巴氏腺囊腫,建議經期後不要穿太緊的褲子保持通風還有千萬別擠爆它!以前都聽我媽的話去擠,有一次爛了三個月變成蜂窩性組織炎,現在傷口的位子凹進去一塊很醜女原POB12・2018年4月26日07:080b10了解b11我現在的硬塊是無法擠的QQ那是去婦產科拿藥吃還是這是自然現象呢><女國立高雄餐旅大學B13・2018年4月26日09:051我是像腫塊然後上面有一點濃女東方設計大學B14・2018年4月26日09:240是粉瘤~~看醫生吧作息要正常比較快好女雪梨大學B15・2018年4月27日00:200我也有看過婦科說是毛囊炎不是很大的話他們不會開刀小顆的有時候會復發保持乾淨作息不要亂就還好服務條款常見問題品牌識別徵才商業合作



2. 皮膚冒出突起物!是毛囊炎、疥瘡、青春痘、粉瘤?醫師教你 ...

好發部位:頭皮、頸部、前胸、後背、肩膀、手臂、大腿內側、鼠蹊部、臀部。

好發族群:熬夜、喜愛運動、皮脂腺分泌過多、高熱量飲食習慣。

治療:. 細菌性毛囊 ...GO!BEAUTY美麗保養皮膚冒出突起物!是毛囊炎、疥瘡、青春痘、粉瘤?醫師教你正確預防夏日皮膚問題夏天一到,天氣悶熱、潮濕,各種細菌、黴菌容易滋生,許多皮膚疾病油然而生!但皮膚上的病灶通常大同小異,尤其是毛囊炎、疥瘡、青春痘及粉瘤,看起來都像一顆顆紅疹,嚴重的話還會伴隨著膿皰、疼痛感。

當皮膚上突然冒出突起物,到底如何分辨呢?by謝小米採訪撰文/郭享勳TEXT/RicePhoto/pixabay.com、unsplash.com諮詢專家/新光醫院醫學美容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台北秀傳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捷靚皮膚專科診所院長徐常捷毛囊炎毛囊炎是指皮膚毛囊發炎,主因就是天氣悶熱容易流汗,或是經常穿著不通風的衣褲,如緊身衣、牛仔褲,導致細菌或黴菌容易滋生,常見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痤瘡桿菌、皮屑芽孢菌及毛囊蟎蟲,容易造成毛孔、毛囊感染發炎。

如果反覆發作形成慢性毛囊炎,嚴重會導致毛囊的死亡,出現脫髮、禿頭等問題。

症狀:輕微的毛囊炎,皮膚表面會泛紅、腫脹、發癢,出現一顆顆的紅色丘疹,具有疼痛感,有如青春痘;黴菌引起的毛囊炎,有如濕疹。

嚴重急性發炎感染,會產生黃白色膿皰、結節囊腫,若是多個毛囊同時發炎、反覆感染,會形成「疔瘡」,有如粉瘤,自行處理容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留下疤痕、黑色素沉澱、蟹足腫等後遺症。

好發季節:夏季。

好發部位:頭皮、頸部、前胸、後背、肩膀、手臂、大腿內側、鼠蹊部、臀部。

好發族群:熬夜、喜愛運動、皮脂腺分泌過多、高熱量飲食習慣。

治療:細菌性毛囊炎:使用局部抗生素藥膏塗抹患處,約1星期可治癒。

黴菌性毛囊炎:使用局部抗黴菌藥膏塗抹患處,以及使用抗菌成份藥用洗劑清潔患部,合併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大約1~2個月以上。

疔瘡:局部切開引流膿皰清創,或是局部注射消炎針,合併口服抗生素藥物,需要治療1星期以上。

預防:1.做好個人衛生習慣,流汗後立即擦乾、更衣或洗澡。

2.早睡早起,不熬夜。

3.避免油炸、含糖等高熱量飲食。

4.穿著寬鬆通風的材質,例如:絲、棉、麻,避免牛仔、尼龍、人造纖維等布料。

 疥瘡疥瘡是由疥蟎感染引起的皮膚傳染病,人眼無法看見疥蟎,牠會侵入皮膚角質層,並寄生在人體皮膚表面。

醫師可根據臨床詢問病患的生活接觸史,並透過刮取患處皮屑檢查,立即診斷是否為疥瘡。

症狀:疥瘡的病灶變化多端,可以是全身或局部性的紅斑、丘疹、水皰、膿泡,容易與毛囊炎、濕疹產生混淆,會伴隨強烈的搔癢感,尤其夜間比白天更加嚴重,容易造成病患皮膚破裂,以及半夜癢醒、失眠。

好發季節: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

好發部位:比較不會感染臉部,常見於人體皺摺處及柔軟的部位,例如:手指縫、腳趾縫、頸部、腋下、肚臍、鼠蹊部、臀部縫、陰部、乳房下緣。

好發族群:衛生習慣不佳、免疫力低下、臥病在床者,以及學校、軍營、監獄、安養院等生活聚集的場所。

治療:使用滅疥外用藥膏,可以直接殺死疥蟲,必須修剪指甲,並徹底塗抹全身,建議頸部以下至腳趾縫,一個療程為2星期。

感染者的貼身內衣褲、枕頭套、床單、棉被等,應使用60度以上的熱水燙過並高溫烘乾。

另外,由於疥瘡傳染性極高,通常初次感染後約要1個月才會發病,所有同住的接觸者,無論有無出現症狀,應一同接受治療。

預防:1.注重個人衛生清潔習慣。

2.避免出入群聚密閉的場所。

 青春痘青春痘主要是痤瘡棒狀桿菌過度增生所致,醫學上稱為「痤瘡」。

當皮脂腺分泌旺盛、角質代謝不正常,產生粉刺造成毛孔阻塞,引起毛囊慢性發炎反應,形成痘痘,容易與毛囊炎、粉瘤及疔瘡混淆。

一般來說,青春痘大小為0.5公分,最大不會超過2公分以上。

症狀:毛囊發炎造成皮膚泛紅、紅腫、粉刺、丘疹、膿皰,可能伴隨疼痛感,容易造成暫時性的色素沉澱,自行處理不當可能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甚至嚴重發炎反應可能侵犯真皮層,產生結節型及囊腫型痤瘡,容易留下痘疤、疤痕。

好發季節:夏季。

好發部位:臉部尤其是T字部、兩頰,以及頸部、前胸、上臂及上背部。

好發族群:油性膚質、喜好油炸飲食,以及青春期、生理期、更年期族群。



3. 常見鼠蹊皮膚病—Part II @ 跟著皮皮愛漂亮:: 痞客邦::

... 其他常見的鼠蹊部皮膚病狀,讓你不再為尷尬部位的皮膚問題所苦惱。

... 細菌感染:通常以毛囊炎、疔瘡作表現,起初只有局部紅、腫、熱、 ...跟著皮皮愛漂亮跳到主文皮膚科醫師鍾佩宜的日常保養知識分享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Jun07Thu201811:24常見鼠蹊皮膚病—PartII 繼上週介紹完『胯下癢』的六大原因後,接下來這週皮皮醫師要為大家介紹其他常見的鼠蹊部皮膚病狀,讓你不再為尷尬部位的皮膚問題所苦惱。

  一、膿包:皮膚上的膿包大多起因於感染,可能是細菌、病毒、或黴菌感染,確定診斷得靠微生物培養或血清抗體測定;不過典型病灶可用肉眼診斷即可。

 1.細菌感染:通常以毛囊炎、疔瘡作表現,起初只有局部紅、腫、熱、痛,後來慢慢形成白色膿頭,發炎嚴重時可以擠出膿血。

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保持患部透氣涼爽、症狀嚴重時可以冰敷緩解。

 2.病毒感染:較常見為皰疹感染,特徵是局部出現成群水泡、膿包,可能合併刺癢、疼痛,通常一週可癒合,但免疫力差時容易反覆發作。

 3.黴菌感染:常見為皮癬菌感染,病灶呈現環形紅疹邊緣凸起合併小膿包、中央平坦較不紅。

 4.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皮膚反覆慢性發炎的疾病,可能合併細菌感染,因此抗生素治療可改善症狀,但由於病因未明,很難完全根治。

治療包括:口服A酸、免疫抑制藥物、消炎藥、生物製劑。

建議保持局部通風涼爽、減少摩擦、壓迫、戒菸、減重。

  二、無症狀肉瘤:較常見原因包括息肉、病毒疣、傳染性軟疣。

息肉,或稱藍山肉,較常發生在脖子、腋下,外觀為肉色凸起,表面光滑,可用雷射、電燒、手術移除。

病毒疣表面粗糙、有顆粒狀凸起、中間有黑點,具傳染性,建議儘早治療避免傳播蔓延。

傳染性軟疣也是病毒感染的一種,表面光滑似水珠,有些丘疹伴隨中央凹陷、可擠出白色物質,藉由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染,但與性病無關。

  三、無症狀腫塊:皮下腫塊肉眼不易察覺、可藉由觸診摸到,質地、大小、形狀可幫助診斷。

可能原因有:疝氣、脂肪瘤、表皮囊腫、淋巴組織、淋巴癌...等。

其中惡性淋巴癌通常質地偏硬、直徑超過兩公分。

可藉由超音波、病理化驗做診斷。

 胯下的皮膚問題原因有很多,成藥中常常含有類固醇,塗在傳染性的病灶上可能導致症狀加重,保險起見最好找專業的皮膚科醫師評估後再用藥。

  圖為毛囊炎:起初局部紅、腫、熱、痛,後來形成白色膿頭。

Source:Skindiseasesofthevulva:Infectiousdiseases.JObstetGynaecol.2017Oct;37(7):840-848.   圖為皰疹:局部成群水泡、膿包,可能合併刺癢感。

Source:Genitalherpes.UgeskrLaeger.2018May14;180(20).  圖為化膿性汗腺炎:反覆局部膿腫,底下可能相通形成竇道或瘢痕。

Source:Hidradenitissuppurativa.JEurAcadDermatolVenereol.2009Sep;23(9):985-98.  圖為息肉:肉色凸起、表面光滑。

  圖為病毒疣:表面粗糙、中間有黑點。

  圖為傳染性軟疣:表面光滑似水珠,有些丘疹伴隨中央凹陷、可擠出白色物質。

Source:Skindiseasesofthevulva:Infectiousdiseases.JObstetGynaecol.2017Oct;37(7):840-848.  文章標籤鼠蹊腫塊毛囊炎黴菌皰疹化膿性汗腺炎皮膚專科皮皮醫生皮膚科醫生Dr.PP皮膚專科醫生全站熱搜創作者介紹皮膚專科鍾佩宜跟著皮皮愛漂亮皮膚專科鍾佩宜發表在痞客邦留言(0)人氣()E-mail轉寄全站分類:醫療保健個人分類:皮膚專科此分類上一篇:常見鼠蹊皮膚病—胯下癢此分類下一篇:腿上小紅點—色素性紫斑症上一篇:常見鼠蹊皮膚病—胯下癢下一篇:腿上小紅點—色素性紫斑症▲top留言列表發表留言熱門文章文章分類醫學美容(8)生活雜記(1)關於皮皮醫生(3)斑點、色素問題(2)疤痕、蟹足腫(2)頭皮問題(3)媽媽寶寶皮膚病(13)臉紅(6)青春痘(9)皮膚專科(14)基本皮膚保健知識(9)未分類文章(1)最新文章最新留言文章搜尋誰來我家參觀人氣本日人氣:累積人氣:站方公告[公告]2021年度農曆春節期間服務公告[公告]新版部落格預設樣式上線[公告]痞客邦APP全新服務上



4. 痛到像「長釘子」!粉瘤、疔瘡千萬別自己亂擠

如果單一個毛囊受到感染,我們叫它毛囊炎(Folliculitis);如果是好幾 ... 治療發炎的粉瘤,或是正在感染的疔瘡,通常以口服抗生素、消炎藥、 ...首頁 / 美容美容痛到像「長釘子」!粉瘤、疔瘡千萬別自己亂擠皮膚反覆發炎是警訊圖/ShutterstockCasanayafana 閱讀,對身體好! 2019-10-21分享傳送A+皮膚科門診,如果看到患者面帶愁容,走路姿勢有點奇怪,或是請患者坐下時猶豫再三、坐姿有點歪歪扭扭的,通常就是在大腿內側、屁股附近,突然長一顆壓了會痛的東西,因為很痛,會讓人覺得芒刺在背,因而改變姿勢;有時候,老一輩的患者會直接用閩南語跟醫師說:「我長釘子了!」這當然不是真的身上長了釘子,而是這種痛感,就像根釘子釘在皮膚上一樣難受,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乎兩種病因:粉瘤或是疔瘡。

這兩種疾病,急性期治療方式大同小異,然而病程卻大相逕庭,一起來看看有什麼不同吧!(提醒:以下有患部黑白照片)粉瘤是良性囊腫易復發粉瘤的正式名稱是表皮囊腫,英文名字叫Epidermalcyst,名字中有個「瘤」字,就表示他是屬於增生性的疾病,大多數增生性的疾病,要根治都需要手術切除。

我常常這樣跟患者解釋什麼是粉瘤,我們把粉瘤想像成一顆水球,但是水球裡面裝的不是水,是白色的角質,這些角質,是水球的壁分泌出來的,角質分泌越來越多,水球就越來越脹大,所以原先在皮膚下面小小米粒大的東西,經年累月之後,就慢慢長大,長成一顆花生米大,甚至變成一顆乒乓球大小。

這顆水球埋在皮膚裡面,大多數的情況下,可以相安無事,然而一旦水球大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因為受到擠壓而破裂,水球破裂之後,裡面的內容物如果外漏,就會引發發炎反應,反應在臨床症狀,外觀上看起來變的紅紅的、摸起來熱熱的,同時壓了會痛,或是不壓也會隱隱作痛。

由於粉瘤是增生性的疾病,如果沒有移除它,它就一直都在,只要它還存在一天,就有發炎的可能,因此粉瘤發炎常常會在同一個部位反覆發生。

圖/粉瘤。

疔瘡是可以痊癒的毛囊感染如果單一個毛囊受到感染,我們叫它毛囊炎(Folliculitis);如果是好幾個相鄰的毛囊都一起被感染,我們叫它疔瘡(Furuncle);如果這好幾個毛囊的感染已經擴及到鄰近的皮下組織,我們叫它癤或是癰(Carbuncle);如果感染深到皮下脂肪、大到一定的範圍,我們叫它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

疔瘡的感染來源,最常源自於細菌,尤其以正常皮膚就會有的細菌,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大宗,因此只要把細菌殺死了,疔瘡就可以痊癒,不會反覆發生。

圖/疔瘡。

粉瘤、疔瘡千萬不可自己擠治療發炎的粉瘤,或是正在感染的疔瘡,通常以口服抗生素、消炎藥、外用抗生素為主,同時做好傷口照護,不論是粉瘤或是疔瘡,都可以在一週內得到大幅度的緩解。

然而,我常常遇到患者,在疾病初期一直想要把粉瘤或疔瘡的內容物擠出來,不管是用手指掐、還是特意去買偏方來「吊出」內容物,這其實都會讓發炎惡化,請千萬不要這樣做!粉瘤會發炎是因為水球壁破掉而讓內容物外漏,引起發炎反應,用力去擠,只會讓內容物更往皮膚深層擴散,讓發炎反應更深、更廣、更惡化。

疔瘡初期不一定會有膿產生,硬要擠,可能會把原本已經被白血球包圍好的細菌往外推,引發鄰近部位感染,也有可能因為擠壓的過程製造了新的傷口,讓皮膚門戶大開,細菌長驅直入。

圖/由左至右為完整粉瘤、發炎粉瘤、疔瘡。

切開排膿須由專業醫師執行針對發炎厲害、內容物已經液化呈膿的粉瘤或疔瘡,直接切開病灶、排出這些膿液,確實是最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切開排膿的重點,在於「切開」、妥善消毒之後,在粉瘤或疔瘡上面切開一個乾淨的切口,切口的深度要夠,才能讓底下的膿液順利排出人體,不會擴散到旁邊,這才是有效的治療。

因此切開排膿,請找皮膚科醫師或外科醫師,使用無菌器械、妥善消毒過後執行,合格的醫師使用的刀片或針頭,是一次性使用過後就丟棄,並不會重複使用,所以請不要以為在家裡,用火烤一下縫衣針、或是美工刀,就可以有一樣的結果,消毒不當,往往會讓感染變得更複雜、更難治療。

根治的方法剛剛提到,粉瘤是增生性的囊腫,如果包住粉瘤的水球壁不清除,粉瘤就一直都在。

通常一顆體積不大、完整包覆的粉瘤,不用積極處理,可以學著跟它和平相處;然而如果粉瘤的體積越來越大,或者長在容易摩擦、受壓迫的部位,像是大腿內側、腋下、背部、屁股這些地方,往往粉瘤就會反覆發炎,而影響到日常生活。

反覆發炎的粉瘤,我就會建議患者做手術切除,然而手術的時機很重要,正在發炎的粉瘤,不建議



5. 鼠蹊部長出的腫塊是有什麼病變嗎

鼠蹊部突然長出的腫塊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感染引起的,可能是局部的毛囊炎、下肢的蜂窩性組織炎引起的淋巴腫、Foumier gangrene,再者疝氣、 ...台灣癌症防治網  關於我們簡介捐助章程董事及監察人名單工作成績感謝與願景聯絡徵信錄篩檢場次贊助捐款勸募公告財務查核報告醫療顧問出版刊物訂購刊物服務項目癌症新探衛教手冊歡迎投稿轉載申請其他繪畫藝廊攝影藝廊活動剪影資源分享相關連結搜尋健康新聞內容分類文獻導讀疑問醫答護理專欄衛教專欄醫療文獻癌症新知醫病討論臨床試驗癌症分類胃癌乳癌肺癌淋巴瘤子宮頸癌腎臟癌白血病肝癌口腔癌卵巢癌大腸癌食道癌攝護腺癌幹細胞移植膀胱癌胰臟癌甲狀腺癌頭頸癌骨髓瘤皮膚癌肉瘤鼻咽癌生殖細胞癌喉癌鼠蹊部長出的腫塊是有什麼病變嗎問:醫生您好。

想問一下最近我的鼠蹊部較靠腹部的地方,最近腫起了一塊感覺裡面像是有東西,也有類似發膿的白白小頭,但腫起來的部分沿著鼠蹊部約有4~5公分長,一開始會很痛紅腫,擦了一、二天的面速力達姆就有比較消退也不會痛的情形,那是什麼樣的原因是褲子摩擦的關係還是有什麼病變,再麻煩醫生給我個回答。

台北榮總腫瘤科施盈逸醫師2005五月20答:您好。

鼠蹊部突然長出的腫塊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感染引起的,可能是局部的毛囊炎、下肢的蜂窩性組織炎引起的淋巴腫、Foumiergangrene,再者疝氣、淋巴瘤等也需注意及進一步處理,建議您就診檢查以確定原因來治療。

文章分類衛教專欄[642]其他[748]抗癌新知[1721]肝癌[160]食道癌[38]胃癌[89]攝護腺癌[88]乳癌[603]肺癌[259]白血病[96]大腸癌[285]健康新知[85]口腔癌[35]頭頸癌[59]子宮頸癌[54]腎臟癌[49]認識癌症[11]症狀[14]新藥專欄[96]卵巢癌[41]胰臟癌[53]淋巴瘤[125]醫療文獻[141]黑色素瘤[1]甲狀腺癌[1]膀胱癌[24]衛教手冊[14]免疫治療[3]病友園地[89]甲狀腺癌[12]骨髓瘤[17]鼻咽癌[14]皮膚癌[19]書摘專欄[51]人物介紹[32]乳癌治療[1]成因[35]名家專欄[18]幹細胞移植[41]即時新聞[4]腦瘤[8]疑問醫答[732]肺癌新聞[0]醫師手札[1]其他[7]喉癌[4]slide[10]放射治療[11]化學治療[39]標靶治療[30]預防[14]其他治療[18]預後[13]專題報導[276]診斷[14]支持與緩和醫療[9]病理[6]護理專欄[88]營養圈[5]外科手術[11]分期[3]荷爾蒙治療[9]預後[0]病理[2]肉瘤[23]護士札記[9]臨床試驗[6]醫學逸趣[3]生殖細胞癌[5]膀胱癌[17]新聞交換RSS0.90RSS1.0RSS2.0財團法人台灣癌症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地址:臺北市石牌路二段95號2樓之3|Mail:[email protected]|TEL:02-2827-1203|FAX:02-2827-1206關於本站著作權聲明隱私權聲明相關服務電話諮詢來信諮詢電子報訂閱RSS關於我們簡介捐助章程董事及監察人名單工作成績感謝與願景聯絡徵信錄篩檢場次贊助捐款贊助捐款勸募公告勸募公告財務報表財務查核報告醫療相關醫療顧問文獻導讀文章分類疑問醫答護理專欄衛教專欄醫療文獻癌症新知醫藥新聞醫病討論臨床試驗出版刊物訂購刊物服務項目癌症新探衛教手冊歡迎投稿轉載申請線上藝廊繪畫藝廊攝影藝廊其他活動剪影資源分享相關連結管理管理後台流量統計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