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itis中文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IBD patients適合吃的飲食

... 造成組織因為發炎反應遭受破壞的相關疾病之統稱,主要包括有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與潰瘍性結直腸炎(ulcerative colitis/proctitis)兩大類。

關於學會學會簡介組織章程學會組織名單最新消息專科醫師推薦名單最新消息學會公告衛教資料學術活動行事曆國內學術活動國外學術活動會員專區入會申請會員資料修改會員會費查詢會議資料與Newsletter小腸鏡登錄平台相關網站最新消息所有訊息專科醫師推薦名單最新消息學會公告衛教資料2018/04/10衛教資料IBDpatients適合吃的飲食  發炎性腸道症(Inflammatoryboweldisease)的飲食方式 一、問:甚麼是發炎性腸道症?答:發炎性腸道症是慢性腸胃道黏膜因為免疫失調,造成組織因為發炎反應遭受破壞的相關疾病之統稱,主要包括有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與潰瘍性結直腸炎(ulcerativecolitis/proctitis)兩大類。

 二、問:飲食習慣是否會造成發炎性腸道症?答:發炎性腸道症主要是基因異常,以及腸道黏膜組織與特殊抗原(通常是飲食內含物以及腸道菌叢與其代謝物質)接觸後,誘發免疫失調慢性發炎反應有關,目前的醫學證據,並無顯示發炎性腸道症的發生與飲食有直接關聯,但是卻發現西方化的飲食習慣(低纖維高脂肪及高糖)以及加工過(乳化劑及防腐劑)的食品,可能改變腸道菌叢分佈,間接誘發腸道黏膜發炎反應;除此之外,可能有相關的環境外在因素還包括抽菸(尤其克隆氏症)、腸道感染(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等)、藥物(四環黴素抗生素、荷爾蒙藥物、異維A酸等)、及較短日光接觸(所以高緯度如北美與北歐國家發生率較高)有關;正常體質者,接觸上述因子可能短期發炎,然而,發炎性腸道症患者會進展到慢性發炎,造成腸道黏膜慢性破壞、潰瘍、穿孔及狹窄等併發症。

 三、問:發炎性腸道症是否可以藉由飲食改變而治癒疾病或是改善症狀?答:無法治癒疾病但是可以改善症狀。

目前並無證據顯示飲食改變可以讓腸道發炎反應停止,然而,發炎性腸道患者營養狀況在腸道功能修復過程扮演重要的角色;飲食內容的改變雖無法改變發炎反應,但是對於臨床症狀的緩解維持(maintenance)是有幫助的,在某些患者訪問的研究中發現,米食或是優格製品或是香蕉,在某些患者可以改善臨床腹瀉症狀,而紅肉、炸辣食物、酒精或氣泡飲品及堅果或是粗纖維蔬果可能加重臨床症狀。

1)元素飲食(elementaldiet)元素飲食是醫學研究證實,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最有輔助角色的幫助,然而,臨床困難普及化的問題,通常是在於患者對於口味不佳的元素飲食接受程度較差。

研究顯示,針對克隆氏症患者,全日所需卡洛里若是50%由元素飲食提供,另外50%一般正常飲食者,其兩年臨床復發率比完全一般正常飲食者低(34.6%比64%,p值0.05);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半夜持續鼻胃管給予元素飲食滴注,而日間給予低脂肪飲食者,其一年臨床復發率比一般飲食者低(25%比65%,p值0.03)。

元素飲食是包含所需養分(胺基酸、脂肪、醣類、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液態食物。

2)魚油(fishoil)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也被證實可能對於發炎性腸道患者的緩解維持有幫助,研究顯示,與安慰劑比較,使用魚油(每天1.8~3.3公克EPA與0.8~1.8公克DHA)的克隆氏症患者,一年臨床緩解率較佳(相對危險性relativerisk=0.77較低,p值0.03)。

3)薑黃素(curcumin)咖哩、薑、芥末等都是含有薑黃素的食物,薑黃素在動物實驗顯示有抗氧化及抗發炎的作用,可將過多造成發炎反應的自由基移除,研究發現,潰瘍性大腸炎患者每天口服6公克的薑黃素6個月以上,其臨床復發率較低(4%比18%,p值0.06)。

4)維生素D流行病學統計發現,血液中維生素D的含量較高者,其克隆氏症(風險比hazardratio=0.54)與潰瘍性大腸炎(風險比=0.65)的發病風險較低;也有雙盲隨機分派研究給予每天12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結果顯示其臨床復發率比投予安慰劑者較低(13%比29%,p值0.06)。

通常建議可以每日攝取800~12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有助於食物中鈣質的吸收利用,也可以避免發炎性腸道症患者骨質疏鬆發生的機率。

而刻意鈣質的補充並不建議,因為研究顯示過多的鈣質攝取,反而增加血管鈣化、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風險;不過,若是骨頭密度掃描顯示已經有骨質疏鬆問題患者,建議配合維生素D每日攝取1500毫克的鈣質。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