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川崎氏症~轉載文章~ @ 轉念之間:: 痞客邦:: | 川崎症長大後

然而,本症被發現僅約四十年,這些病人長大成人後,有何長期的後遺症仍有待更多的研究。

患童需注意預防接種因川崎氏症在初期時和一般的 ...轉念之間跳到主文凡事皆在~轉念之間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Aug24Mon200914:11認識川崎氏症~轉載文章~有小孩的父母們真的要很注意小孩子的健康狀況最近我們家妹妹住院了一直不斷的發高燒帶去耳鼻喉科看醫生醫生說是感染感冒病毒說過兩天就會好轉但是當天晚上妹妹就高燒到40.6度嚇得我姊馬上帶著小孩去醫院掛急診接著妹妹就住院了這幾天妹妹還是反覆的發高燒醫生也在觀察說是什麼病症引起的聽姊姊說醫生覺得有可能是川崎氏症不過一切都還在觀察中所以還沒有給肯定的答覆。

當天下班回家後馬上上網搜尋有關「川崎氏症」的資料看完資料後覺得這種病真是可怕「川崎氏症」的症狀最可怕的就是會影響到小孩子的心臟容易併發一些心臟血管併發症即使好了也要連續做3年的心臟追蹤保險也有可能不太能買因為影響到的是心臟保險公司會判定為高危險群若是真的想買保險也只能等連續3年的心臟追蹤完成後,才能再送送看是送送看ㄛ!也不肯定保險公司會不會核保若是核保還要擔心保險公司會不會要求「川崎氏症」相關併發症除外那這樣有買跟沒買一樣唉~希望妹妹不要是這可怕的川崎氏症。

下述轉貼幾篇川崎氏症的相關文章也可以藉著這幾篇文章了解川崎氏症--------------------------------------------------------------------------------------------------------------------------------------------認識川崎氏症作者: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紀鑫川崎氏症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尤其兩歲以下幼兒最多,佔全部病例一半。

由於初期時和一般感冒症狀非常相像,很難區別診斷,所以若發現小孩發燒五天以上,全身或四肢出現皮膚疹,結膜充血、發紅、草莓舌、嘴唇紅腫乾裂等,就應做進一步檢查。

好發五歲以下幼兒川崎氏症又叫做川崎病,或是「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是由日本川崎富作醫師於1961年首先報告一位特殊嬰兒的病例,患者持續高燒、眼結膜充血、嘴唇泛紅、乾裂、舌頭呈草莓狀、頸部淋巴腺腫大、手腳掌紅腫,到了1967年,共提出了50餘病例報告,此後各國學者也陸續有病例提出,遂將此病稱之為川崎氏症。

川崎氏症好發於五歲以下的幼童,其發生率每年每十萬名五歲以下的兒童人口中約有50例左右,發生季節不一定,但夏天最多,男孩發生的機會比女孩多1.5倍,兩歲以下的寶寶占全部病例的一半,所以這是嬰幼兒相當重要的一個疾病。

引起川崎氏症的真正原因目前雖尚未被證實,有人認為川崎氏症的致病源,很可能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比較傾向是由一種病毒或細菌感染具有特定體質的病童,而由超抗原所引發的免疫發炎反應。

所謂超級抗原是微生物的蛋白質或外毒素,直接作用於淋巴球或抗原呈現細胞,而引起過度激發的免疫反應。

常見的診斷依據如果病童有突發性的高燒,持續五天以上,加上下列五項中,至少其中四項符合才可診斷:1.手腳常出現紅腫的現象,仔細觀察常可以看到手腳的末稍有變紅且發脹。

2.多形性皮膚紅疹(四肢和軀幹部位會出現如:蕁麻疹、紅疹、丘疹、多形性紅斑)。

3.兩眼的結膜會充血,但是沒有分泌物。

4.嘴唇乾裂、泛紅、草莓舌;咽喉的黏膜也有泛紅現象。

5.頸部的淋巴腺腫大(約1.5公分大小)。

川崎氏症臨床上出現的先後依序為發燒、口腔黏膜變化、多形性皮膚紅疹、淋巴結病變、結膜炎及四肢變化,另外也要排除已知的類似疾病,例如猩紅熱、腺病毒感染等。

川崎氏症之所以可怕,在於它會侵犯全身的中小型血管,而引起血管炎的病變,在全身各器官組織造成明顯的臨床症狀,例如關節炎、無菌性腦膜炎、膿尿、膽囊水腫、腸道假性阻塞,BCG接種部位紅腫及肛門部位脫皮(台灣地區尤其常見)。

其中BCG接種部位的反應,在一些新生兒常規必須接種卡介苗(BCG)的國家中,川崎氏症也會有相當大的比例造成接種部位的紅腫。

易引起心臟血管併發症川崎氏症在急性期的所有臨床症狀,包括發燒、黏膜、皮膚、淋巴腺病變,都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消失,可怕的是其所引起的心臟血管併發症。

台灣自民國67年以來,目前已累計超過5,000例,死亡率約為千分之一點八。

心臟血管系統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導致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

發病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