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 | 蛀牙英文

齲 ( qǔ ) 齒(英語: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 cavities, caries,其中caries起源於拉丁文的「腐爛」),俗稱蛀牙,指牙齒因細菌活動而造成分解的現象。

齲齒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齲齒一顆因齲齒而受損的牙齒,圖中的情形稱為牙根腐爛。

類型teethhardtissuedisease[*]肇因食糖,乳桿菌屬,轉糖鏈球菌[*]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牙科ICD-10K02ICD-9-CM521.0DiseasesDB29357MedlinePlus001055[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齲(ㄑㄩˇ)齒(英語:dentalcaries,toothdecay,cavities,caries,其中caries起源於拉丁文的「腐爛[1]」),俗稱蛀牙,指牙齒因細菌活動而造成分解的現象[2]。

常見的齲齒菌種是乳酸鏈球菌(lactococcusgarvieae)與轉糖鏈球菌(streptococcusmutans)等革蘭氏陽性好氧菌[3],它們代謝醣類後會產生能腐蝕牙齒的酸性物質。

齲齒時會呈現黃色到黑色之間的不同顏色[4],其症狀包含疼痛與進食困難[5][4],併發症包含牙齒周圍組織發炎(英語:Periodontalpathology)、牙齒喪失(英語:Toothloss)與形成牙齒膿腫[1][4]。

人類學的許多證據顯示原始人很少齲齒,但在一萬年前農業革命之後多數人類逐漸以富含澱粉(屬多醣)的穀物為主食,齲齒好發率遽增[6]。

由於人類的牙釉質無法再生、牙本質再生緩慢,清潔不佳的牙齒容易讓牙菌持續蠶食,最終侵犯到牙髓。

牙髓腔幾近封閉空間,一旦被牙菌感染,發炎跟組織浮腫會阻塞僅0.1公釐寬的根尖根管,切斷來自根尖外微血管的養分或藥物;因此若牙髓發炎,既難以用手術疏通細微的根尖根管,又無法讓抗生素的藥力傳遞到牙髓,通常就只剩去除整個牙髓組織一途(根管治療)。

目錄1概況2蛀牙的延伸效應3防止蛀牙的基本原則4治療5參考文獻概況[編輯]齲齒造成齲齒的細菌會經由分解牙齒表面的食物殘渣,使牙齒的硬組織(牙釉質、牙本質與牙骨質(英語:Cementum))分解[7]。

食物中的單醣是這些細菌的主要能量來源,因此單醣量含量高的飲食習慣,是齲齒發生的風險因子[7]。

如果牙齒礦物質解離速率高過經唾液等來源所引發的牙齒再礦化(英語:Remineralisationofteeth)速率,齲齒就會發生[7]。

其他的風險因子包含由糖尿病、乾燥綜合症與特定藥物(抗組織胺藥與抗憂鬱藥物等)引發的唾液分泌量下降[7]。

齲齒也與貧窮、疏於清潔口腔(英語:Oralhygiene)與牙周病導致的牙根暴露有關[8][2]。

齲齒的預防措施包含定期清潔牙齒、低糖飲食與使用些許氟化物[7][5],許多牙醫也建議每天刷牙兩次,以及每天使用牙線清潔牙縫一次[2][9]。

氟化物可從水、鹽或牙膏等來源獲得[5]。

用聚維酮碘漱口能有效減少引發蛀牙的鏈球菌[10]。

養成定期給牙醫檢查的習慣(通常每年兩次)可提早發現齲齒與治療[2]。

治療齲齒取決於牙齒被破壞的程度,可能會採取牙體復形(補牙)以回復正常功能,或是採取拔牙術以移除嚴重的齲齒[2];目前尚無方法讓大量牙齒再生[11]。

對乙醯氨基酚或布洛芬可以制止齲齒造成的疼痛[2]。

在開發中國家,治療齲齒的預後往往較差[5]。

全球大約24.3億人(全球人口的36%)的永久齒出現了齲齒[12]。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幾乎所有成人在人生中某個時段曾得過齲齒[5]。

約6.2億人或全球人口的9%曾在乳齒得過齲齒[12]。

近年來,齲齒逐漸成為兒童與成人最常見的疾病[13],常發生在已開發國家與少數單醣消耗量大的開發中國家[2]。

蛀牙的延伸效應[編輯]讓人驚訝的是蛀牙與其他口腔疾病有微妙的關聯效應,在近年醫學中得到重視,臨床文獻調查卻發現一傾向,罹患較嚴重牙周病的人齲齒的機率的確是比較低。

[14]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部主治醫師賴智信表示,從臨床經驗上的確有這樣的趨勢,容易蛀牙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牙周病。

因為造成蛀牙與牙周病的細菌種類不同,喜歡的生長環境也不同,較難以共存在同一個口腔中。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