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感染防治 | 茲卡病毒法定傳染病

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 virus)所引起的急性 ... 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相關規定,茲卡病毒感染症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均須於24 ...防疫新知首頁衛教園地防疫新知茲卡病毒感染防治茲卡病毒感染防治發佈日期:108-12-01疾病概述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virusinfection)是由茲卡病毒(Zikavirus)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

目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

過去只有少數人類病例的報導,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爆發群聚疫情,才對此疾病有較多的認識。

傳染病通報時效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相關規定,茲卡病毒感染症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均須於24小時內通報。

傳染方式病媒蚊傳染:如果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經過約3至7天的潛伏期後(最長可達12天)開始發病。

性行為傳染:男性可透過性行為把病毒傳給其性伴侶,有文獻報告指出,已在人類精液中發現茲卡病毒,且已有數起茲卡病毒透過性接觸傳染的案例。

母嬰垂直傳染:部分研究發現茲卡病毒可能躲藏於胎盤及存在於羊水中,可經由母嬰垂直傳染。

輸血傳染:此外,由於約有80%的個案沒有明顯症狀,感染者在不自覺下可能經由捐血將病毒傳染他人,因此在流行地區可能會發生輸血感染。

臨床症狀典型的症狀是發燒、紅疹、關節痛(arthralgia)、關節炎(arthritis)、非化膿性或充血性結膜炎(non-purulent/hyperemicconjunctivitis)等,其他常見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厭食、腹痛及噁心等。

治療照護目前並沒有抗病毒藥物可供治療,在排除其他可能的更嚴重感染如瘧疾、登革熱或細菌感染之後,針對症狀支持性治療即可。

預防方法防蚊措施:戶外活動時建議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含DEET的防蚊液,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正確使用。

如果防曬乳液和防蚊液一起使用,則應先塗抹防曬乳液,再使用防蚊液。

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可在衣服上噴灑防蚊液,增強保護效果。

至流行地區活動時,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如果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避免被蚊子叮咬造成次波傳染。

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

建議懷孕婦女如無必要應暫緩前往流行地區,若必須前往請做好防蚊措施,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等。

具有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旅遊史之注意事項:凡自流行地區返國後,均應自主健康監測至少2週,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

安全性行為: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未來6個月有性行為時,男性和女性均應採取安全性行為,男性之性伴侶若為孕婦,則性行為時應戴保險套至性伴侶分娩。

女性自流行地區返國後,無論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建議延後至少6個月懷孕。

自流行地區返國後,應持續使用防蚊液至少3週,以避免被病媒蚊叮咬可能造成社區傳播。

懷孕婦女如有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活動史,或相關暴露史,且於暴露後2週內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暴露史,醫師將進行通報並採檢送驗,必要時會進行胎兒超音波檢查,以瞭解胎兒是否有小頭畸形或顱內鈣化;懷孕婦女若於暴露後2週內無疑似症狀,如有疑慮可請求檢驗,經醫師評估有必要時可採檢送驗。

自茲卡病毒感染症流行地區離境,應暫緩捐血28天,避免可能造成輸血感染。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局。

上一頁訊息專區最新消息公告訊息得獎訊息認識宏恩管理團隊願景使命重大事記組織架構就醫指南網路掛號掛號查詢看診進度門診時間看哪一科就醫權益與須知住院服務急診服務收費說明醫療中心醫療團隊醫事團隊特色醫療衛教園地衛教單張防疫新知為民服務就醫資料申請社會服務病友分享滿意度調查到院指南常見問題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