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人格障碍 | 反社會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障礙(英語: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 是人格障碍的一種,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歸類於第二軸發育障礙/人格異常類別B, ...反社會人格障礙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無社會性或反社會行為。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8月31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症狀反社會行為,詐騙,暴力,難以控制行為和衝動類型B型人格疾患[*],人格障礙治療心理治療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精神病學、心理學ICD-10F60.2ICD-9-CM301.7DiseasesDB[1]MedlinePlus[2]PatientUK(英語:PatientUK)反社會人格障礙[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人格障礙人格障礙A型(奇特)妄想型人格違常類精神分裂型人格違常分裂性人格障礙人格障礙B型(戲劇化)反社會人格障礙邊緣性人格障礙戲劇化人格違常自戀型人格疾患人格障礙C型(焦躁)迴避性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待分類的人格障礙(英語:Personalitydisordernototherwisespecified)虐待型(英語:Sadisticpersonalitydisorder)抑鬱型(英語:Depressivepersonalitydisorder)變化無常(英語:Haltlosepersonalitydisorder)被動攻擊型(英語:Passive–aggressivepersonalitydisorder)自我挫敗心理病態閱論編反社會人格障礙(英語: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ASPD)是人格障礙的一種,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歸類於第二軸發育障礙/人格異常類別B,必須超過18歲才能夠被診斷為反社會人格[1][2]。

特徵是長期無視或侵犯他人權利,常表現為道德意識或良心低落[3]。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公認的最難治療的心理障礙之一[4][5]。

自心理醫學發現此人格障礙,近百年來便有不同醫學名詞出現,大致為:無罪感(Guiltlessness)、精神病態性人格卑劣(Psychopathicinferiority)、悖德症(英語:Moralinsanity)(Moralinsanity)、悖德痴愚(Moralimbecility)。

現代則多為用反社會人格(英語:Psychopathy#Sociopathy)(Sociopathy)等醫學名詞。

精神病態/心理變態(Psychopathy)和反社會人格障礙的概念之間已作了區分,許多研究人員認爲精神病態是一種與ASPD重疊,但有區別的疾病[6][7][8][9][10]。

演化心理學認爲,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表現出的行爲是心理機制的正常功能,有利於遠古祖先在特殊情境下採取欺騙行爲;因爲他們不理會用於維持互惠合作的社會規範,損害了其他人的繁殖利益,故被臨牀心理學家錯誤地視作一種疾病[5]。

目錄1症狀與診斷標準1.1行為障礙1.2併發症2成因2.1遺傳2.2生理學2.2.1激素和神經遞質2.2.2神經學2.3環境2.3.1家庭環境2.3.2文化影響2.4ICD-102.5精神狀態2.6其他3治療4預後5流行病學6歷史7參考文獻症狀與診斷標準[編輯]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的定義,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A.從十五歲開始,廣泛的「漠視及侵犯他人權益」的思考或行為模式,以下七項診斷準則中至少三項(或以上):不能符合社會一般規範對守法的要求,表現於一再作出侵犯法律或社會規範的違法行為。

狡詐虛偽:表現於一再說謊、使用化名、為自己的利益或娛樂而詐欺、欺騙、哄騙、愚弄他人。

做事衝動或不能事先計畫。

易怒且好攻擊:表現於一再打架或攻擊他人身體(所有一切以傷害他人為目的的行為或想法)。

行事魯莽,不在意自己及他人安危。

經久的無責任感,表現於一再無法維持經久的工作或信守財務上的義務。

缺乏悔恨,羞恥和內疚感,表現於無動於衷或合理化對他人的傷害、虐待或偷竊。

B.十八歲才能進行診斷。

C.有證據顯示個案十五歲以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