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鉤蟲 | 鉤蟲狗

20mm。

口緣齒3對。

2.巴西鉤蟲(Ancylostoma braziliense) 寄生 ...        犬鉤蟲摘要犬鉤蟲通常透過吞入或穿過皮膚,吞入後約兩星期後成熟,而皮膚穿入約一個月後成熟。

感染後引起之症狀差異極大,依感染之蟲數、宿主之年齡及營養情形、曾否發生過有抵抗性之感染等之不同,由無症狀到致死者均有。

一般而言,幼犬發生時較為嚴重,呈現卡他性下痢或血痢,嚴重貧血等症狀。

前言本蟲為圓蟲目(Strongylorida),鉤蟲科(Ancylostomatidae),口(stoma)為此目分類的特徵。

蟲體前端向背面彎曲,所有的鉤蟲有一近球形之大口腔(buccalcavity).口緣有1對切板(切器),含1-3對切齒,口緣之背面具很深之背痕,即為食道開口,口腔底亦有1對齒。

雄蟲有十分發達的交接囊(copulatorybursa)。

交尾剌等長。

雌蟲子宮(uterus)呈雙角(horns),陰門(vulva)大部份開口於體後l/3部位。

常見之種類如下:1.犬鉤蟲(Ancylostomacaninum)寄生犬、貓、狐等之空腸,會吸取大量宿主的血液。

蟲體長雄8-12mm,雌15-20mm。

口緣齒3對。

2.巴西鉤蟲(Ancylostomabraziliense)寄生於犬、貓、狐及人之小腸。

蟲體長雄4.7-8.5mm,雌6.5-10.5mm。

口緣腹側有1對齒。

雄蟲之交尾囊小。

3.狹頭鉤蟲(Urcinariastenocephala)寄生於犬、貓、狐之小腸,但不會吸取大量宿主的血液。

雄蟲5-8.5mm,雌蟲7-12mm。

口腔底沒有齒,於口緣腹側有一對月形切板(roundedplates)。

無背丘。

交尾刺細長0.6-0.8mm。

病因(生活史)蟲卵隨糞便排出後,住適當溫濕下,經約1週即孵化,再經2次脫皮而發育成具感染性有鞘之第3期幼蟲。

感染性幼蟲經皮膚或口而侵入宿主。

由皮膚感染者,先脫鞘再隨血液或淋巴液循環到肺,經肺泡,氣管,支氣管,食道而入小腸,形成成蟲(約1個月),此稱氣管移行。

經口感染者,在腸中脫鞘後,即侵入粘膜中,經數日後再回小腸腔中,經2次脫皮而成蟲(約兩星期),此稱粘膜移行。

此外犬鉤蟲可在母犬體組織移行,經胎盤或母乳感染幼犬。

有些鉤蟲可能會誤入骨骼肌細胞或腸壁中而進入休眠狀態。

症狀與致害犬鉤蟲引起之症狀差異極大,依感染之蟲數、宿主之年齡及營養情形、曾否發生過有抵抗性之感染等之不同,由無症狀到致死者均有。

一般而言,幼犬發生時較為嚴重,呈現卡他性下痢或血痢,嚴重貧血等症狀。

Geoge(1974)依症狀把鉤蟲症分為4型:1.甚急性鉤蟲症:主要發生於經胎盤或初乳而感染之仔犬,於產後第2週開始出現症狀,先是皮毛粗剛,哺乳減少,按著急速惡化,嚴重貧血而致虛脫死亡。

2.急性鈞蟲症:主要見於幼犬,食慾不振,體重減少,粘液血便,粘膜蒼白,因腹痛而背呈彎曲,嚴重貧血及脫水等。

糞便中有大量蟲卵,但若感染之蟲數太多,有時症狀出現時糞便中尚不見蟲卵。

3.慢性鉤蟲症(代償型):大部無臨床症狀,但糞便檢查卻可見鉤蟲卵。

Whitlock提議把此型之病名定為Ancylostomiasis,其他三型稱Ancy1ostomosis,而區分。

4.二次性鉤蟲症(非代償型):感染後主要之症狀為一般之營養不良及貧血,故不易得正確之診斷,若拖延至生理之代償能力消失,會引起重大障礙性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診斷鉤蟲症之診斷以糞便中檢出蟲卵為主,蟲卵多時可用糞便直接塗抹鏡檢法,但為提高檢出率,應作多片檢查。

蟲卵不多時,必需作浮游法檢查,以飽和食鹽水或其他比重較高之液體,可浮出比重較輕之本蟲卵(比重1.06)。

鉤蟲卵短橢圓形,卵殼薄而無色,56-65×37-43μ。

由蟲卵無法作鉤蟲種別之鑑定,必需培養蟲卵以鑑別幼蟲,有些甚至需待成蟲才能鑑別出。

幼犬甚急性及急性鉤蟲症,常無法在糞便中檢出蟲卵,此在診斷上必需留意,幼犬若粘血便及貧血,便應懷疑是否為鉤蟲病。

治療重症之甚急性及急性鈞蟲症往往治療無效。

較輕者可用如下之藥:1.Dis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