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防治建議 | 手足口病隔離

腸病毒可以經由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發病的潛伏期為3-5天(2天- 2 ... 型是最容易引起重症或死亡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大多是手足口病,侵犯腦幹時 ... 考量病毒於呼吸道存在時間與潛伏期,建議病患由症狀開始日隔離至少7 ...活動信息首頁    >    臨床醫療建議與指引    >    腸病毒防治建議腸病毒防治建議2018-10-08腸病毒防治建議RecommendationsforthePreventionofEnterovirusInfection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Pediatric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TaiwanChildHealthResearchCenter,NationalHealthResearchInstitutes 制定:2008年8月27日第一次修訂:2018年6月30日註:本建議中所列出之條文,為台灣兒科專家委員會,根據現有的醫學證據所做出的綜合建議。

此建議應根據日後更多的醫學研究發現加以修改,且不應引用這些條文作為糾紛審議之依據。

腸病毒在生物分類上屬於Picornaviridae,屬於RNA病毒。

腸病毒是六十幾種病毒的總稱,包括A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A)、B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B)、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伊科(echo)病毒與最後發現的第68到71型腸病毒。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CommitteeonTaxonomyofViruses)在2000年依據病毒學基因序列分析結果,依據病毒學基因序列分析結果,重新將腸病毒歸纇於人類腸病毒(humanenterovirus)A、B、C、D等4種之一。

腸病毒可以經由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發病的潛伏期為3-5天(2天-2週),盛行於夏天,而且大多侵犯十五歲以下的小孩。

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其中百分之五十至八十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

它們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無菌性腦膜炎(asepticmeningitis)、病毒性腦炎(viralencephalitis)、肢體麻痺症候群(或稱為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hemorrhagicconjunctivitis)、心肌炎(myocarditis)、新生兒敗血症等。

除了三種小兒麻痺病毒之外,腸病毒71型是最容易引起重症或死亡的腸病毒,引起的疾病大多是手足口病,侵犯腦幹時可能引起急性休克與死亡。

1998年開始在台灣出現腸病毒71型的流行,台灣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疫苗與抗病毒藥物。

三個月以下的新生兒與嬰兒感染到某些腸病毒的時候,可能併發新生兒腸病毒敗血症,尤其肝炎與心肌炎,有很高的死亡率。

2014年開始在美國與日本發現會引起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cuteflaccidparalysis)的腸病毒D68型感染,台灣於2016年至2017年總共通報10例腸病毒D68型感染合併神經學重症病例。

與其他腸病毒型別不同的是,腸病毒D68型較類似呼吸道病毒,以發燒、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為主要表現。

病毒幾乎都由呼吸道檢體檢出,少數病例在數天至約一週後發生不對稱的肢體無力,可能合併呼吸衰竭或顱神經異常徵候。

病灶主要發生在脊髓灰質區域,常合併無菌性腦膜炎,但腦脊髓液大多無法檢出出病毒。

患者預後不佳,常留下肢體無力之長期後遺症。

本建議召集兒童感染症專家,對於一些腸病毒防治的議題做出建議:腸病毒感染病童的隔離時間:一般腸病毒在呼吸道可能存在1週左右,在糞便中則可排泄長達1-2個月。

但多數腸病毒的傳染均發生於發病7天內的急性期,所以多年來台灣衛生單位將病童隔離或停課1週的規定,似乎能夠有效地阻止幼稚園或托兒所的流行,也間接證實長達1-2個月糞口傳染的危險性極低且可以被忽略。

考量病毒於呼吸道存在時間與潛伏期,建議病患由症狀開始日隔離至少7天並且已經退燒24小時以上,有必要時停課也以7天為原則。

感染腸病毒D68型者,確診後隔離7天。

有些衛生單位規定隔離7-10天並不適當,這種模糊的規定會造成執行實務上的困擾。

疑似腸病毒感染尚未確診時的隔離:腸病毒感染之初,口腔潰瘍與身上疹子可能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