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大腸直腸癌之基因檢測與治療 | fap醫學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是一種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起因於腺瘤性息肉(APC)基因中的生殖細胞突變所致。
影響個人發生大腸息肉症及各種大腸以外的表現; ... 專題討論10:大腸癌之篩檢與治療程 序 表S10-2遺傳性大腸直腸癌之基因檢測與治療J.M.Chiang1,2H.H.Chen1R.P.Tang1J.S.Chen1C.R.Changchien1P.S.Hsieh1andJ.Y.Wang1DivisionofColonandRectalSurgery1LaboratoryofHereditaryTumor,DepartmentofSurgery,ChangGungMemorialHospital,Lin-koumedicalcenter,Tao-Yuan,Taiwan2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是一種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起因於腺瘤性息肉(APC)基因中的生殖細胞突變所致。
影響個人發生大腸息肉症及各種大腸以外的表現;我們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台灣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家族其遺傳傾向和臨床特徵,以及分析基因型和表現型的相關性。
研究方法為採集遺傳性大腸直腸癌資料庫中被診斷為典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之病人,在70個無相關的家族中位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的病人,其腺瘤性息肉基因是呈現突變。
並針對陰性反應病人進行多重接依賴探針擴增(MLPA)及MYH之SSCP檢測;在79%(37/47)的家族中有28位出現腺瘤性息肉基因突變;包括19位移碼突變(frameshift)、4位無意義突變(nonsense)、3位基因缺失突變(genomicdeletion)、1位是錯義突變(missensemutation)、1位是接合位點突變(splicesite)。
本研究在32%(15/47)的家族中確認了15個新的突變。
而沒有確認腺瘤性息肉突變的病人中呈現明顯的豐富的息肉(p=0.034)及胃十二指腸息肉(p=0.027)減少的情形。
此外;異質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家族中與腺瘤性息肉(APC)的生殖細胞突變低發生率有顯著相關(p=0.002)。
本研究增加台灣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病人腺瘤性息肉(APC)生殖細胞突變的資料,顯示異質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家族可能有不同的變化,它較少引起APC基因的生殖細胞突變。
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是一種在DNA錯配修復基因之生殖細胞突變的遺傳特徵。
最近,免疫組織化學報告指出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具體指出鑑別MMR-缺乏腫瘤。
我們研究合併使用阿姆斯特丹標準Ⅱ及免疫組織化學法研究台灣HNPCC親屬的臨床表現和頻率,使用阿姆斯特丹標準Ⅱ篩選在1995和2003間,於林口長庚醫院登記的7108位原發性的大腸直腸癌病人。
從HNPCC病人取得的腫瘤標本用IHC和相關的臨床病理學進行MLH1,PMS2,MSH2及MSH6蛋白質傳遞分析並詳細記錄。
83位病人中有73位仍在研究中、10位一級血親是符合阿姆斯特丹標準Ⅱ,在臨床病理學上52%(43/83)是近端腫瘤、12%(10/83)是屬於分化不良的癌症、20%(17/83)是黏液腺癌以及61%(51/83)的病人其腫瘤分期是第一期和第二期腫瘤。
在平均追蹤7.2年期間有17位病人發現了大腸及大腸以外的第二個原發性腫瘤;在免疫組織化學上有58位病人是MMR-缺乏,包括41、15和2分別為MLH1、MSH2andPMS2基因,對MMR蛋白質缺乏和完整的病人進行觀察,發現在MMR蛋白質缺乏的病人之發病年齡是較早的(p<0.001)、較多的近端腫瘤(p=0.002)、較少的進階性腫瘤分期(p=0.008)以及較多的第二個原發性腫瘤皆具有顯著臨床差異。
本研究合併使用阿姆斯特丹標準Ⅱ和免疫組織化學法確定在台灣人口中HNPCC發生的頻率估計約有0.7%(58/7108),這些數據將進一步顯示MMR蛋白質缺乏和完整的病人其臨床特徵是有顯著差異的。
影響個人發生大腸息肉症及各種大腸以外的表現; ... 專題討論10:大腸癌之篩檢與治療程 序 表S10-2遺傳性大腸直腸癌之基因檢測與治療J.M.Chiang1,2H.H.Chen1R.P.Tang1J.S.Chen1C.R.Changchien1P.S.Hsieh1andJ.Y.Wang1DivisionofColonandRectalSurgery1LaboratoryofHereditaryTumor,DepartmentofSurgery,ChangGungMemorialHospital,Lin-koumedicalcenter,Tao-Yuan,Taiwan2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是一種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起因於腺瘤性息肉(APC)基因中的生殖細胞突變所致。
影響個人發生大腸息肉症及各種大腸以外的表現;我們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台灣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家族其遺傳傾向和臨床特徵,以及分析基因型和表現型的相關性。
研究方法為採集遺傳性大腸直腸癌資料庫中被診斷為典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之病人,在70個無相關的家族中位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的病人,其腺瘤性息肉基因是呈現突變。
並針對陰性反應病人進行多重接依賴探針擴增(MLPA)及MYH之SSCP檢測;在79%(37/47)的家族中有28位出現腺瘤性息肉基因突變;包括19位移碼突變(frameshift)、4位無意義突變(nonsense)、3位基因缺失突變(genomicdeletion)、1位是錯義突變(missensemutation)、1位是接合位點突變(splicesite)。
本研究在32%(15/47)的家族中確認了15個新的突變。
而沒有確認腺瘤性息肉突變的病人中呈現明顯的豐富的息肉(p=0.034)及胃十二指腸息肉(p=0.027)減少的情形。
此外;異質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家族中與腺瘤性息肉(APC)的生殖細胞突變低發生率有顯著相關(p=0.002)。
本研究增加台灣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病人腺瘤性息肉(APC)生殖細胞突變的資料,顯示異質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家族可能有不同的變化,它較少引起APC基因的生殖細胞突變。
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是一種在DNA錯配修復基因之生殖細胞突變的遺傳特徵。
最近,免疫組織化學報告指出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具體指出鑑別MMR-缺乏腫瘤。
我們研究合併使用阿姆斯特丹標準Ⅱ及免疫組織化學法研究台灣HNPCC親屬的臨床表現和頻率,使用阿姆斯特丹標準Ⅱ篩選在1995和2003間,於林口長庚醫院登記的7108位原發性的大腸直腸癌病人。
從HNPCC病人取得的腫瘤標本用IHC和相關的臨床病理學進行MLH1,PMS2,MSH2及MSH6蛋白質傳遞分析並詳細記錄。
83位病人中有73位仍在研究中、10位一級血親是符合阿姆斯特丹標準Ⅱ,在臨床病理學上52%(43/83)是近端腫瘤、12%(10/83)是屬於分化不良的癌症、20%(17/83)是黏液腺癌以及61%(51/83)的病人其腫瘤分期是第一期和第二期腫瘤。
在平均追蹤7.2年期間有17位病人發現了大腸及大腸以外的第二個原發性腫瘤;在免疫組織化學上有58位病人是MMR-缺乏,包括41、15和2分別為MLH1、MSH2andPMS2基因,對MMR蛋白質缺乏和完整的病人進行觀察,發現在MMR蛋白質缺乏的病人之發病年齡是較早的(p<0.001)、較多的近端腫瘤(p=0.002)、較少的進階性腫瘤分期(p=0.008)以及較多的第二個原發性腫瘤皆具有顯著臨床差異。
本研究合併使用阿姆斯特丹標準Ⅱ和免疫組織化學法確定在台灣人口中HNPCC發生的頻率估計約有0.7%(58/7108),這些數據將進一步顯示MMR蛋白質缺乏和完整的病人其臨床特徵是有顯著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