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中性球 | 顆粒球正常值
當血液中皮質激素濃度增高時,嗜酸性球數減少;而當皮質激素濃度降低時,細胞數增加。
嗜酸性球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
這類白血球也具有吞噬功能。
新生兒 ...嗜中性球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嗜中性球嗜中性球的電腦模型經吉姆薩染液染色的血液樣本,圖中四個具多核的大型細胞即為嗜中性球。
樣本中亦可見零星的血小板與為數眾多的紅血球細節系統免疫系統功能Granulocyte識別標示MeSHD009504THH2.00.04.1.02012FMAFMA:62860Anatomicaltermsofmicroanatomy(英語:Anatomicaltermsofmicroanatomy)[編輯於Wikidata]嗜中性球(Neutrophil或Neutrocyte)亦稱嗜中性白血球或嗜中性多核球(NeutrophilicGranulocyte),是血液白血球的一種,也是哺乳動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種白血球。
嗜中性球在非特異性免疫系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蘇木精-伊紅染色時,嗜中性球的染色顆粒為粉紅中性。
目錄1釋義2含量3形態4產生速率及存活期5功能5.1化學趨向性6疾病7嗜中性球增高的原因8嗜中性球增高的鑑別診斷9參考資料10參見釋義[編輯]血液含有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等血球。
白血球為無色有核細胞,按白血球形態可分為顆粒球、淋巴球及單核球三類。
顆粒球因細胞質中所含顆粒性質不同,又分為嗜中性、嗜酸性及嗜鹼性球。
含量[編輯]嗜中性球佔白血球的60~70%,是外周血循環和免疫系統中含量最豐富的白血球。
各類白血球百分比為:嗜中性球60~70%,嗜酸性球0.5~5%,嗜鹼性球0~1%,淋巴球20~40%,單核球3~8%。
健康成人白血球總數為4000~10,000/立方毫米。
外周血塗片檢查中,嗜中性球平均量為330飛升,直徑為12-15微米(µm)。
與嗜酸性球和嗜鹼性球一起,合稱顆粒球。
正常嗜中性球的範圍各實驗室有別,但嗜中性球計數在2.5-7.5×109/升的屬正常範圍。
非活化的嗜中性球在外周血中的平均半衰期約為4-10小時。
嗜中性球從血管遷移至細胞基質.形態[編輯]形態不規則,外周常有突起。
胞核幼稚型的呈杆狀或馬蹄形,成熟的呈分葉狀,三葉的較多見。
產生速率及存活期[編輯]嗜中性球來源於骨髓,產生速率高,每分鐘約為1×107個,但存活期短,約為2~3天。
在骨髓、血液和結締組織的分布數量比是28:1:25。
功能[編輯]白血球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二道防線,具有變形與吞噬能力,在抵抗疾病、保護機體方面非常重要。
嗜中性球胞質中含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
可分為兩類顆粒:較大的初級顆粒,即溶體顆粒,內含髓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等;較小的次級顆粒,內含鹼性磷酸酶、溶菌酶、防禦素、殺菌滲透增強蛋白等。
髓過氧化物酶是嗜中性球所特有,即使在有強吞噬作用的巨噬細胞中也極少或完全沒有這種酶。
在細胞化學上,一般將這種髓過氧化物酶作為嗜中性球的標誌。
嗜中性球具有很強趨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趨化作用,就是細胞向著某一化學物質刺激的方向移動。
對嗜中性球起趨化作用的物質,稱為嗜中性球趨化因子。
嗜中性球膜上有趨化因子受體,受體與趨化因子結合,活化胞膜上的鈣泵,細胞向前方伸出片足,嗜中性球的片足與產生趨化因子的異物接觸後,接觸處周圍的胞質形成隆起即偽足,接觸部位的細胞膜下凹,將異物包圍,形成含有異物的吞噬體或吞噬泡。
病原體在局部引發感染時,他們可迅速穿越血管內皮細胞進入感染部位,對入侵的病原體發揮吞噬殺傷和清除作用。
嗜中性球表面表現IgGFc受體和補體C3b受體,也可通過調理作用促進和增強嗜中性球的吞噬,殺菌作用。
[1]被吞噬的異物裹有抗體和補體時,與嗜中性球膜上的相應受體結合,而加強了細胞對它的吞噬作用,稱為調理作用。
隨著吞噬作用的開始,導致細胞膜紊亂而引起呼吸爆發,細胞耗氧量增加,產生大量的過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細胞毒性效應分子,對病菌具有殺傷活性。
在IFN-γ和TNF刺激下,則可產生更多的過氧代謝陰離子,殺死胞外寄生蟲。
嗜中性球在殺死吞噬的細菌等異物後,本身也死亡,死亡的嗜中性球
嗜酸性球的胞質內含有較大的、橢圓形的嗜酸性顆粒。
這類白血球也具有吞噬功能。
新生兒 ...嗜中性球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嗜中性球嗜中性球的電腦模型經吉姆薩染液染色的血液樣本,圖中四個具多核的大型細胞即為嗜中性球。
樣本中亦可見零星的血小板與為數眾多的紅血球細節系統免疫系統功能Granulocyte識別標示MeSHD009504THH2.00.04.1.02012FMAFMA:62860Anatomicaltermsofmicroanatomy(英語:Anatomicaltermsofmicroanatomy)[編輯於Wikidata]嗜中性球(Neutrophil或Neutrocyte)亦稱嗜中性白血球或嗜中性多核球(NeutrophilicGranulocyte),是血液白血球的一種,也是哺乳動物血液中最主要的一種白血球。
嗜中性球在非特異性免疫系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蘇木精-伊紅染色時,嗜中性球的染色顆粒為粉紅中性。
目錄1釋義2含量3形態4產生速率及存活期5功能5.1化學趨向性6疾病7嗜中性球增高的原因8嗜中性球增高的鑑別診斷9參考資料10參見釋義[編輯]血液含有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等血球。
白血球為無色有核細胞,按白血球形態可分為顆粒球、淋巴球及單核球三類。
顆粒球因細胞質中所含顆粒性質不同,又分為嗜中性、嗜酸性及嗜鹼性球。
含量[編輯]嗜中性球佔白血球的60~70%,是外周血循環和免疫系統中含量最豐富的白血球。
各類白血球百分比為:嗜中性球60~70%,嗜酸性球0.5~5%,嗜鹼性球0~1%,淋巴球20~40%,單核球3~8%。
健康成人白血球總數為4000~10,000/立方毫米。
外周血塗片檢查中,嗜中性球平均量為330飛升,直徑為12-15微米(µm)。
與嗜酸性球和嗜鹼性球一起,合稱顆粒球。
正常嗜中性球的範圍各實驗室有別,但嗜中性球計數在2.5-7.5×109/升的屬正常範圍。
非活化的嗜中性球在外周血中的平均半衰期約為4-10小時。
嗜中性球從血管遷移至細胞基質.形態[編輯]形態不規則,外周常有突起。
胞核幼稚型的呈杆狀或馬蹄形,成熟的呈分葉狀,三葉的較多見。
產生速率及存活期[編輯]嗜中性球來源於骨髓,產生速率高,每分鐘約為1×107個,但存活期短,約為2~3天。
在骨髓、血液和結締組織的分布數量比是28:1:25。
功能[編輯]白血球是抵抗微生物侵入的第二道防線,具有變形與吞噬能力,在抵抗疾病、保護機體方面非常重要。
嗜中性球胞質中含有許多彌散分布的細小的淺紅或淺紫色的特有顆粒。
可分為兩類顆粒:較大的初級顆粒,即溶體顆粒,內含髓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等;較小的次級顆粒,內含鹼性磷酸酶、溶菌酶、防禦素、殺菌滲透增強蛋白等。
髓過氧化物酶是嗜中性球所特有,即使在有強吞噬作用的巨噬細胞中也極少或完全沒有這種酶。
在細胞化學上,一般將這種髓過氧化物酶作為嗜中性球的標誌。
嗜中性球具有很強趨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趨化作用,就是細胞向著某一化學物質刺激的方向移動。
對嗜中性球起趨化作用的物質,稱為嗜中性球趨化因子。
嗜中性球膜上有趨化因子受體,受體與趨化因子結合,活化胞膜上的鈣泵,細胞向前方伸出片足,嗜中性球的片足與產生趨化因子的異物接觸後,接觸處周圍的胞質形成隆起即偽足,接觸部位的細胞膜下凹,將異物包圍,形成含有異物的吞噬體或吞噬泡。
病原體在局部引發感染時,他們可迅速穿越血管內皮細胞進入感染部位,對入侵的病原體發揮吞噬殺傷和清除作用。
嗜中性球表面表現IgGFc受體和補體C3b受體,也可通過調理作用促進和增強嗜中性球的吞噬,殺菌作用。
[1]被吞噬的異物裹有抗體和補體時,與嗜中性球膜上的相應受體結合,而加強了細胞對它的吞噬作用,稱為調理作用。
隨著吞噬作用的開始,導致細胞膜紊亂而引起呼吸爆發,細胞耗氧量增加,產生大量的過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細胞毒性效應分子,對病菌具有殺傷活性。
在IFN-γ和TNF刺激下,則可產生更多的過氧代謝陰離子,殺死胞外寄生蟲。
嗜中性球在殺死吞噬的細菌等異物後,本身也死亡,死亡的嗜中性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