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精神分裂症@ 《小護士養成日記》 :: 痞客邦:: | 作態行為定義

而續發性症狀則包括幻覺(聽幻覺最常見)、妄想、錯覺、回音症、違拗正、自動症、刻板動作、作態行為等。

※補充:正病徵與負病徵. 《正病徵》 ...《小護士養成日記》跳到主文每天一笑有益身體健康:D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Jul03Tue201219:43<筆記>精神分裂症第一節就上今天看的精神科,精神分裂是精神科中很常見的診斷喔,我們實習期間的八位同學照顧的個案都是精神分裂,但精神分裂只是個統稱,它還分做其他類型,下面會介紹他的病因、分類、診斷及治療喔!不過因為是課本的東西,多少有點艱深,如果有興趣可以問喔,我會的都可以回答,不會的我也會盡量找答案給你的:) <病因>精神分裂症是很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亞洲發生率約0.2~1%,好發15~45歲青年及成年早期,一級血親曾罹患此病者比一般人更容易發病。

目前來講精神分裂並沒有確定的病因,但主要與下列幾點有關:1.遺傳: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的發病與遺傳極為相關,一般人口發病率約1%,但若父母罹患此病,機率提升為6%,若為同卵雙胞胎則提升48%。

2.生化因素:學者認為精神分裂症與體內多巴胺(Dopamine)濃度過高有關,因此服用抗精神病藥阻斷末梢神經多巴胺接受器,減少體內多巴胺而達到控制正病徵(即妄想、幻覺等一般人不會有的症狀),而病人情感平淡、退縮(即負病徵,如:衛生習慣差、社交退縮等,正常人也可能有的症狀,因此較不易察覺)則與正腎上腺素減少有關。

3.壓力、藥物濫用:臨床發現,過度的壓力會導致多巴胺傳導增加,而成癮藥物則易與體內生理機制產生交互作用。

4.精神分析(即本我:享樂原則、自我:現實原則、超我:道德原則)理論學派認為精神分裂症病患急性期自我機能異常(即無現實感)使個案在現實生活表現內向、孤僻、自戀、怪異行為等。

5.家庭互動: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病患與家庭溝通模式上普遍都有問題,使個案與家庭無法建立親密關係,因此學者懷疑這是造成個案致病因之一。

學者提出以下論點:1)雙重束縛理論-強調父母給予子女矛盾、相反的訊息,而使得子女左右為難而影響判斷力。

2)高情感表露-指父母情緒過為嚴苛批評、過分干涉與擔憂(即兩極化的情緒),不僅易使子女罹患精神分裂,也容易在治療後復發。

3)偽共生-及互動僵化的家庭,家庭成員無良好的支持與溝通,易使其與外界現實環境產生互動障礙而導致精神分裂。

4)婚姻分裂、歪斜-當父母之間有所衝突,或是父母有義方過度自我中心而扁吮另一方角色功能,進而拉攏、討好異性子女,使子女對同性雙親無法完成認同發展,而影響子女無法發展健全的人格。

6.社會層面:統計發現,精神分裂定患多為低社經階層者。

<臨床症狀>可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症狀,原發性症狀簡稱4As:及思考聯想障礙(如思考中段、語無倫次、答非所問等)、情感障礙(如情感平淡、不恰當的情感、情感表露減低等)、自閉(如脫離現實,沉浸在自我的幻想世界中)、矛盾情感(同時存在兩種極端的感受或看法),加上聽幻覺(簡稱AH)即稱5As。

而續發性症狀則包括幻覺(聽幻覺最常見)、妄想、錯覺、回音症、違拗正、自動症、刻板動作、作態行為等。

※補充:正病徵與負病徵《正病徵》是指正常功能過量或扭曲,見於急性發作,發病期短預後佳,症狀包括妄想、幻覺、怪異行為、自言自語、自傷等,治療以第一代抗精神病藥(僅正病徵)如Haloperidal或第二代clozapine(正負病徵皆有效)。

《負病徵》指正常功能的減弱或喪失,急性期、殘留期都會出現,發病期長預後差,症狀如情感平淡、語言貧乏、缺乏對事物的興趣、社交退縮、個人衛生習慣不佳等,治療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藥(正負病徵皆有效)並配合復建治療。

<診斷標準及分類>精神分裂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即可成立診斷,症狀超過兩年即為慢性精神分裂,六個月到兩年為亞急性。

其診斷依DSM-Ⅳ標準如下:1.時間:症狀至少持續六個月,其中至少包含一個月的發作期(即在一個月內需有妄想、幻覺、無組織言論、錯亂僵值行為及負病徵症狀,至少兩項)也可能包括前驅期、殘餘期。

※補充:病程發展《前驅期》負病徵,先前功能明顯下降,角色功能缺失、個人衛生習慣差、平淡不適切情感、溝通障礙等症狀,親友常描述病人的人格改變或不再像同一個人,期間長短差異很大,而且難界定從何時開始。

《發病期》正病徵,精神症狀明顯,妄想、幻覺、聯想鬆弛、將值行為等症狀,其特徵一定含有正病徵,可能合併負病徵。

《殘留期》類似前驅期症狀,但在發病期後發生,包含兩項以上負病徵。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