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症:看到這些巨大雕像的照片,我就壓抑得無法呼吸 | 巨物恐懼症

這大概類似於巨物恐懼症患者們「發作」時的感受了,只不過他們更容易被普通巨大物體觸發恐懼,症狀也要更為強烈。

由於社交媒體的和資訊的 ...GoTop恐懼症何其多,總有一款適合你。

在中文版維基百科中,一共收錄了189種恐懼症,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恐高症、社交恐懼症、幽閉恐懼症之外,還有一些聽起來就匪夷所思的恐懼症,讓你無法想象患有這些恐懼症的人究竟如何面對生活。

有睜眼恐懼症(Optophobia)的比較適合當盲人,有站立恐懼症(Stasiphobia)的比較適合坐輪椅,有自由恐懼症(Eleutherophobia)的比較適合蹲大獄,有好訊息恐懼症(Euphobia)的比較適合上選秀綜藝,有666恐懼症(Hexakosioihexekontahexaphobia)的比較適合卸載快手,有長字恐懼症(Hippopotomonstrosesquippedaliophobia)的比較適合被隱瞞病情,有漂亮女人恐懼症(venustraphobia)的比較適合當整容售前顧問……當然這些所謂的恐懼症並不都是真正被醫學承認的獨立病症,有些也沒有被大眾所接受,但有些在今天的網際網路時代卻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共鳴。

巨物恐懼症(Megalophobia)可能是在網際網路上「發病率」僅次於密集恐懼症(Trypophobia)的存在了。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所謂的巨物恐懼症,不妨看看下面這幾張圖。

這是位於緬甸的一處巨型臥佛,整體高度有30米,長度達到180米,就算藏於深山密林之中也分外顯眼。

站在遠處眺望或許衝擊力還不夠強,如果走到近處,巨大的彩繪面目就會給人一種怪異且充滿壓迫的感覺。

如果你還沒有get到這種狀態,不妨想象一下,當你外出度假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醒來,拉開酒店落地窗的簾子,突然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巨大望不見邊緣的人臉。

這大概類似於巨物恐懼症患者們「發作」時的感受了,只不過他們更容易被普通巨大物體觸發恐懼,症狀也要更為強烈。

由於社交媒體的和資訊的發達,那些少數真正患有巨物恐懼症的人群有機會在網際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經歷。

從4歲開始到13歲,每個暑假安妮·阿諾內都會和家人一起從多倫多到佛羅里達去旅行。

8歲那年,一家人開車路過一個教堂,教堂前的水池中有一座巨大的白色耶穌半身像,高約20米。

坐在車頭的父母興奮地叫坐在後排的安妮和弟弟向左看,就在目光所及的一瞬間,她感到巨大的恐懼襲來,巨大的耶穌栩栩如生感覺就要用他的大手壓垮一切。

安妮緊閉雙嘴,流下眼淚,全身僵直,心跳加速,無法呼吸。

自那以後,她便有了巨物恐懼症,甚至發展成看著網上搜到的巨大物體照片就會頭暈目眩,哪怕是大多數人完全找不到害怕之處的高山和建築。

小行星與洛杉磯模擬對比圖這種真正的巨物恐懼症要比我們所想象的更加嚴重。

據每日郵報報道,33歲的艾米·卡森因為一架飛機從辦公室窗外飛過而恐懼症發作,以至於暈厥倒地。

與安妮的經歷類似,艾米在14歲的時候經歷一場可怕的暴風雨,移動的巨大烏雲給她留下了陰影,此後她便懼怕一切巨大的移動物體,但對靜態的建築物沒有特別的反應。

從上面的兩個案例可以找到一定的相似之處,即恐懼是可以習得的。

根據心理學家斯坦利·拉赫曼提出的恐懼獲得途徑,上述案例都為經典條件(也稱巴甫洛夫模型)。

這種獲得恐懼的途徑包含條件刺激(CS),無條件刺激(UCS)以及條件響應(CR),具體來看,在安妮的案例中,逼真的巨大耶穌雕像為恐懼的源頭,其中巨大物體為條件刺激,而雕像的逼真神情為厭惡性無條件刺激,兩者匹配後即導致了對巨大物體的恐懼,也就是條件響應。

在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實驗」裡,研究人員在小艾伯特與小白鼠玩耍時突然製造巨大聲響,將驚嚇與小白鼠關聯在一起後,小艾伯特不僅對小白鼠表現出恐懼,甚至將這種恐懼轉移到其他毛茸茸的物體上,或許放在今天可以稱之為「毛絨恐懼症」。

中國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俗語,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然也是人類應對世界的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只不過對於這些恐懼症的患者來說,他們大腦有些過於敏感。

恐懼情緒與大腦的杏仁核密切相關,它與大腦的其他功能區域一起完成恐懼的條件響應,包括與記憶相關的海馬、參與情感形成的扣帶回和腦島、以及參與決策認知的前額葉皮層等。

海馬與杏仁核恐懼的產生也與神經遞質息息相關,而某些基因會影響神經遞質從而決定恐懼的敏感程度,一些研究也發現父母患有恐懼症的孩子患恐懼症的概率要比常人高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