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並蓄 臺灣近代醫療史的多元意義:「臺灣現代醫學史的 ... | 現代醫學史

講題:台灣現代醫學史的進程──從文化與政治體制談起 主講:范燕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教授)、李尚仁(中央研 ...Home/系列講座/2020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兼容並蓄──臺灣近代醫療史的多元意義:「臺灣現代醫學史的進程」講座側記兼容並蓄──臺灣近代醫療史的多元意義:「臺灣現代醫學史的進程」講座側記2020-12-172020台灣史論叢系列講座Leaveacomment兼容並蓄──臺灣近代醫療史的多元意義文╱陽智寧(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研究生)左起為臺師大臺史所教授范燕秋、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李尚仁講題:台灣現代醫學史的進程──從文化與政治體制談起主講:范燕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教授)、李尚仁(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時間:11月24日(二)19:00-20:30地點:臺師大文學院誠大樓B1文學院會議室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在多數國家淪陷疫情之情況下,無法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臺灣卻能獨樹一格,取得防疫的優異成績。

臺灣的表現吸引社會各界與新聞媒體重新關注臺灣醫療發展,更有不少專題討論嘗試從臺灣歷史中尋求答案,臺灣內部似興起了一股探索臺灣本土近代醫療史的風潮。

事實上,臺灣的醫療史研究發展已有30餘年。

伴隨臺灣歷史研究的崛起並茁壯,吸引許多來自史學、醫學、藥學與人類學投身臺灣醫療史研究,更累積不少質量俱佳之著作,出版眾多論文集、專書乃至於大眾史學作品。

與此同時,臺大出版中心也於近年開始編寫引導讀者進入臺灣歷史研究的入門叢書——臺灣史論叢。

臺灣社會開啟對臺灣近代醫療史之關心,以及臺灣醫療史研究發展愈趨成熟的脈絡,與臺大出版中心培養臺灣新文化、引領讀者進入臺灣醫療史研究殿堂之願景交會,並於2020年此關鍵時刻,催生出《臺灣史論叢:現代醫學在臺灣》一書,供欲進一步認識臺灣近代醫療史的讀著參考。

2020年11月24日的師大文學院講堂,本書編者——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的范燕秋老師,與長期投身於醫療史研究之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的李尚仁老師,向讀者分享《臺灣史論叢:現代醫學在臺灣》是如何在上述背景下,是懷著怎樣的理念,選文編纂成冊的書籍。

就書籍的第一印象——書名《臺灣史論叢:現代醫學在臺灣》而言,在近代世界史研究脈絡中,「近代」之概念往往與「西方」有緊密關係,因此本書以「近代」為名而避免使用「西方」二字,是有其重要意義。

首先,由於「西方」醫療體系是最具支配性與全球性的醫療體系,因此它的性質應是「世界性的」與「現代性的」,故在使用上強調其性質特色;其次的重點是臺灣獨特的空間與歷史展,雖然西方的近代醫療係於晚清的1860年代進入臺灣,但因臺灣於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與戰後近代化之中華帝國的統治,使臺灣的醫療體系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難以以「西方」標示它的特色。

因此本書書名與選文相呼應,標誌出1860年代以來臺灣醫療發展的特性。

本書選文除了凸顯臺灣近代醫療發展之特色外,還要呼應醫療史研究中醫療體系的兩種角色:作為文化力量的醫療,以及作為國家政治體系一環的醫療。

所謂作為文化力量的醫療,係指當人類社會面對疾病威脅時,會根據知識、習慣、技術、信仰與價值觀等元素,創造出預防及治療疾病的策略,並形成每個社會獨有的醫療體系、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份。

因此當不同族群相互接觸並爆發特定疾病時,就可能出現族群的「接觸地帶」。

例如吳沙於1797年率領移民前往蘭陽平原武裝拓墾時,將天花帶入葛瑪蘭族。

天花除了削弱葛瑪蘭族人的反抗力量外,也成為吳沙以漢醫醫治臺灣原住民族、取得信任的機會。

吳沙與葛瑪蘭族的接觸地帶,反映了殖民情境中表象在醫學與醫療法上,雙方不平等的權力關係。

當然,當族群接觸時也會出現「文化匯流」的現象,產生外來價值觀下之醫療體系與本土社會之醫療系統的激盪及碰撞,進而產生抵抗、接受、因應,甚至是雙方社會文化上的改變。

至於「作為現代國家政治體制一環」的醫療體系之概念,或許較為人所知,意指將作為國家科學實力的醫學,視為要替國家營造使國家民族健康生活的知識與技術,並將其整編為公共衛生體系。

此種醫療體系的角色,是在1895年日本政府基於殖民統治之需要而引進至臺灣。

自此,臺灣的醫療體系有了新的意涵,並透過國家行政組織,將中央政府、科學家、醫師、警察、軍隊與人民,整遍進國家運作的公衛體系內,以保護「國家民族」的健康。

因此人民的健康不再只是個人的健康,還是帝國主義擴張戰略的一部分。

范燕秋老師在上述醫學史研究核心下,基於:一、架構臺灣醫學與公衛史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