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帕金森氏症 | 巴金森氏症壽命

病患身體會不自主發抖、肌力減退、走路向前彎曲等,但對於時間、場所或人物並無分辨障礙,只是現代醫學進步、人的壽命延長,約40%的帕金森 ...認識失智首頁>失智與失能>認識失智>認識失智症>認識帕金森氏症認識失智症失智症線上檢測如何照顧失智症認識失智症失智症線上檢測如何照顧失智症認識帕金森氏症2016-03-08 「爺爺走路怎麼這樣不穩?老人家都會這樣嗎?」不少人認為隨著年紀增長,本來行動就會變得逐漸緩慢,步伐不穩或肢體抖動都是屬正常現象,可是行動緩慢、步伐不穩、肢體僵硬或不自覺的抖動,不一定是老化的過程,很有可能是罹患了神經退化性疾病-「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因19世紀英國醫師帕金森(JamesParkinson)的研究發現而命名,是除了阿茲海默病之外最普遍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以行動障礙為主。

病患身體會不自主發抖、肌力減退、走路向前彎曲等,但對於時間、場所或人物並無分辨障礙,只是現代醫學進步、人的壽命延長,約40%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晚期會合併失智症[1],出現大腦認知障礙,因此很多人把帕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病搞混。

拳王阿里、教宗保祿二世、好萊塢影星米高福克斯以及台灣音樂教父李泰祥等知名人士,都是帕金森氏症的患者。

   老年人是帕金森氏症的高危險群,不過也有不少年輕的病例。

最常見的發病年齡為50至79歲。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目前有超過4萬人為重度帕金森氏症患者。

隨著全球老年人口增加,世界衛生組織預估,帕金森氏症人口可能也會加倍成長。

帕金森氏症的發病原因目前醫學上仍然不是很清楚,可能是遺傳、毒物或蛋白質沉積、退化等,但從病理上來說,帕金森氏症病人「中腦的黑質神經細胞」快速退化,以致無法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由於缺乏多巴胺,因此無法有效傳達大腦下達的指令。

  每一位帕金森氏症患者初期表現症狀不完全相同。

帕金森氏症發病緩慢,剛開始可能覺得疲倦、輕度的肌肉酸痛或抽筋,容易被誤以為是精神壓力太大。

最常見的症狀像是在靜止狀態下手指或手臂不自主地抖動、肌肉僵硬,動作遲緩、臉部表情僵硬、走路容易跌倒、缺乏平衡感等,另外還有許多擾人的不便,包括頭暈、便秘、睡眠失常、呼吸問題、頻尿、異常流汗、心悸及憂鬱症等[2]。

    帕金森氏症在醫學分類上,依嚴重程度將其分為五期[3],第一期是單側的肢體症狀,例如手部顫抖、僵硬,寫字扭曲。

第二期則是兩側肢體都出現症狀,雙手顫動、動作緩慢,行走僵硬、遲緩。

第三期則是走路不穩、容易跌倒,已經需要協助攙扶,恐怕已有不少工作無法勝任。

第四期因身體僵硬,需要他人扶助才能走動、活動。

第五期已需要長期臥床,連吞嚥、翻身都困難,病人相當辛苦,照顧的家屬也不輕鬆。

從初期到後期症狀出現的時間,可能長達10至30年,以多巴胺藥物補充對於帕金森氏症早至中期反應極佳,只要照顧得當,加上藥物治療,患者壽命其實與一般老人相去不遠[4]。

   目前醫學界還沒找出預防、根治帕金森氏症的方法,但流行病學則證實帕金森氏症的盛行率和發生率會隨著年齡而增加。

因為帕金森氏症缺乏多巴胺,治療以增加多巴胺數量的藥物為主,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作用劑、單胺氧化酶B抑制劑、抗乙醯膽鹼的藥物等[5]。

透過藥物治療,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降低死亡率、減少併發症,延緩惡化速度。

雖然多巴胺藥物服用約10年,可能會出現身體晃動等副作用,藥效時程縮短,但神經內科醫師仍會依病人需求及病況調整藥物種類、劑量,因此定期追蹤、治療才是控制帕金森氏病情的最好方式。

  另外,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帕金森氏症還可透過物理、職能、語言,及團體治療來減少壓力、調整情緒,以維持日常生活功能。

當然,搭配運動也是重要的治療處方,建議兩側肢體可交替運用的運動,例如慢跑、游泳、瑜伽、太極拳等都是醫師、職能治療師大力推薦的運動[6]。

症狀嚴重的晚期帕金森氏症病人,則可由他人協助多多按摩,促進血液循環以避免身體逐漸萎縮、退化,除了身體肢體的按摩,還可以按摩臉部、頭部、耳朵等處,並持續保持復健。

倘若病情嚴重無法用藥物控制時,可考慮手術治療,不過目前仍是自費,花費約需百萬元。

     罹患帕金森氏症是條長期抗戰之路,可能長達十年、甚至數十年,除了藥物、運動、復健治療外,更需要患者及家屬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一起共同面對,才能讓照顧更輕鬆。

 [1]認識巴金森氏症 馬偕院訊[2]台大醫院巴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