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藥、嬉皮士與西方文化:LSD帶來了什麼影響 | 迷幻劑英文

許多音樂類型都借助了致幻劑,比如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迷幻舞曲(psytrance),還有酸屋樂(Acid House)等 ... 看看現在的世界,會想天吶,真的可以來一種超強的迷幻藥! ... 請訪問BBC Culture閲讀英文原文。

迷幻藥、嬉皮士與西方文化:LSD帶來了什麼影響霍莉·威廉姆斯HollyWilliams2018年11月27日圖像來源,GettyImages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一想到LSD(麥角酸酰二乙胺,一種強烈的致幻劑),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非常具體的美學形像:上世紀60年代充滿迷幻色彩的粉橙色漩渦,身體赤裸頭戴鮮花的人,還有錫塔琴的微光。

1943年,霍夫曼(AlbertHofmann)在實驗室中偶然發現了LSD的致幻性,這種藥物於1966年在英國遭禁。

如今,LSD依舊與嬉皮士聯繫得最為緊密,他們癡迷於藥物能夠激發靈感。

其實,LSD的後續影響已經滲透到了西方文化的諸多層面,從藝術到文學,最明顯的是音樂領域。

迪倫(BobDylan,美國唱作歌手)、甲殼蟲樂隊(TheBeatles)和亨德里克斯(JimiHendrix,美國搖滾吉他歌手)不服藥之後,他們的音樂也不一樣了。

許多音樂類型都借助了致幻劑,比如迷幻搖滾(psychedelicrock)、迷幻舞曲(psytrance),還有酸屋樂(AcidHouse)等等,其中酸屋樂是源自另一種迷幻刺激:80、90年代的銳舞文化(raveculture)。

與第二次「愛之夏」運動(summeroflove,嬉皮士宣揚和平抵制暴力的運動)聯繫最密切的藥物是搖頭丸,但當時LSD也在英國重新抬頭。

那是30年前的事了。

現在又到了迷幻的再次復興嗎?英國劇作家巴特勒(LeoButler)希望如此。

「上世紀60年代的LSD大爆發和90年代初的搖頭丸大流行,在政治和社會層面都是必要的,」他向BBC文化欄目表示。

「看看現在的世界,會想天吶,真的可以來一種超強的迷幻藥!需要有東西把大家團結起來,開始第三次『愛之夏』運動吧。

」精神與心理疾病治療:「迷幻藥」或許大有作為東西方心理思維之大不同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瑞士化學家霍夫曼的畫像。

1943年,霍夫曼偶然發現了LSD的致幻性。

巴特勒年輕時嘗試過致幻藥,想要客觀地展現迷幻的感覺。

同時也想說明,LSD的影響不僅僅在於「花的力量」(flowerpower)這一非暴力思想。

他創作的新劇《LSD全搞定》(AllYouNeedisLSD)將向我們介紹LSD的現況。

近些年來,隨著喬布斯(SteveJobs,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講述自己服用致幻劑的經歷,以及硅谷有人提倡微量服用以提升創造力,LSD在公眾心中的形像發生了轉變。

今年9月,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開始了首個微量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研究,與此同時,英國也展開醫學實驗,研究LSD潛在的治療用途。

這也許算不上是「愛之夏」運動,但可能開啟了對致幻藥品持開放,甚至尊重態度的新時代。

情緒音樂巴特勒甚至在劇作裏也表現了對LSD的興趣。

2015年,他採訪了英國政府藥品界的前任大佬納特教授(DavidNutt),納特表示正打算對LSD開展首次醫學實驗,這可是50年來的頭一遭。

實驗是在一個周二,巴特勒願意參加嗎?為醫學界一大爭議劃句號:新研究指抗抑鬱藥有效大麻:你需要了解的爭議和真相心情沮喪鬱悶?可能是腸道細菌鬧的既減肥又健康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才對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包括英國作家赫胥黎在內,許許多多的藝術家、作家和音樂家都沉迷於LSD。

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改變了《LSD全搞定》的設定,現在成了巴特勒追蹤致幻藥物的旅程。

這也讓他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來回跳轉,以超現實的表現方式介紹致幻劑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例如霍夫曼和美國心理學家利裏(TimothyLeary),以及那些沉迷於這種藥品的藝術家,從赫胥黎(AldousHuxley,英國作家)、戴維斯(MilesDavis,美國爵士樂大師)到米倫(HelenMirren,英國演員)。

「得有披頭士樂隊,我還想要介紹猴子樂隊(TheMonkees)和迪倫,」由於劇目內容有限,有些採訪對象不得不捨棄,巴特勒對此還是有些遺憾。

「70年代非常精彩,有地下絲絨樂隊(VelvetUnderground)、沃霍爾(AndyWa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