茲卡病毒 | 茲卡病毒2020

茲卡病毒(Zika virus). WHO公布自2015年至2016年1月共累計69個國家或屬地出現本土茲卡病毒流行疫情,其中65個國家屬地疫情持續,包括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MENU::網站導覽首頁English聯絡我們電子報訂閱::最新消息所有消息國際重要疫情資訊最新活動公告中心簡介成立沿革計畫目的線上報名衛教資訊所有類別衛教資訊旅遊小常識旅遊常見問答集留遊學專區疾病介紹衛教文章衛教品衛教影片懶人包門診服務旅遊醫學門診表旅遊醫學合作醫院出版品下載所有出版品下載旅遊醫學通訊民眾叢書醫護叢書教育訓練教材下載所有教材團體衛教上課講義醫五學生上課講義導遊領隊上課講義醫護培訓課程上課講義活動花絮所有花絮民眾衛教導遊領隊相關活動醫護培訓課程常見問題所有常見問題門診常見Q&A黃熱病常見Q&A留學與體檢Q&A傷寒與副傷寒Q&A狂犬病Q&A阿米巴原蟲Q&A白喉、百日咳、破傷風Q&A流行性腦脊髓膜炎Q&A網站連結滿意度調查SatisfactionSurvey::衛教資訊全部分類旅遊小常識旅遊常見問答集留遊學專區疾病介紹衛教文章衛教品衛教影片懶人包首頁最新消息疾病介紹2017/05/22茲卡病毒(Zikavirus)  劉庭碩/吳秉倫茲卡病毒(Zikavirus) WHO公布自2015年至2016年1月共累計69個國家或屬地出現本土茲卡病毒流行疫情,其中65個國家屬地疫情持續,包括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馬爾地夫等;另有13國出現性行為傳染本土病例:包含美、加、義、法、葡、紐、德、阿根廷、智利、秘魯、西班牙、荷蘭及英國。

台灣2017年無新增確診病例;2016年累計共13例,最近一例發病日為2016年10月14日,均為境外移入(泰國4例,越南及馬來西亞各2例,印尼、新加坡、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美國邁阿密各1例)。

茲卡病毒為黃病毒(flavivirus)的一種,與黃熱病毒(yellowfevervirus)、西尼羅病毒(westnilevirus)與登革病毒(denguevirus)同屬;最早在1947年於烏干達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因而得名。

過去僅有少數人類感染案例,至2007年第一次爆發群聚感染於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雅蒲島(YapIslandsofMicronesia);2015年5月,WHO證實巴西東北部出現本土的茲卡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為美洲地區首例。

此後中南美洲的疫情迅速擴散,迄今仍無法有效遏止;台灣於2016年1月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病例。

其傳播方式主要是人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感染,若此人再被病媒蚊叮咬後,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並透過叮咬其他人傳染。

此外也可經由性行為、母嬰垂直傳染、或輸血等途徑傳染。

雖然在感染者的母乳中可偵測到茲卡病毒的RNA,但無法從中培養,目前也沒有藉由母乳傳染的病例。

典型感染症狀為微燒、紅疹、手和腳的小關節疼痛或結膜炎,其他常見症狀為頭痛、後眼窩痛、食慾不振、腹痛及噁心等,一般症狀持續約2-7天。

另有少數病例出現神經系統(如急性多發性神經炎,Guillain-Barrésyndrome簡稱GBS)或免疫系統(如特異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簡稱ITP)等併發症;孕婦感染則有產下小頭症畸形新生兒之案例。

近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神經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有關。

因孕婦感染後可能導致胎兒小頭畸形,前往疫區應做好防蚊措施;疾病管制署呼籲民眾依循「1+6原則」進行防護:1個月內,暫緩捐血;6個月內,男女不論有無症狀,皆應採取安全性行為,並延後懷孕。

目前感染茲卡病毒無藥物治療,建議依症狀給予支持性治療,並讓病患充足休息,可用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解除部分不適,使用抗組織胺解除皮疹搔癢,並補充足夠的水分,通常感染後1週左右會自行痊癒;如需退燒,應避免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或非類固醇消炎劑(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

茲卡病毒目前無疫苗可預防。

若必須前往疫區,應做好防蚊措施。

戶外活動時應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含diethyltoluamide(DEET)的防蚊液;至流行地區旅遊,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

返國後自主健康管理至少2週,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孕婦則建議暫緩前往疫區旅遊。

返回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