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患者僅2成對外求助醫師傳授「陪伴」的藝術 | 不想 治療 憂鬱症

未接受治療的原因包括不知道何謂憂鬱症,或不願承認自己罹病,抗拒治療。

但憂鬱症若不積極治療,可能會讓症狀更嚴重、功能更受損,甚至增加 ...親愛的網友: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IE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聞網願景工程橘世代有設計售票網有行旅我的新聞udn/元氣網/科別/精神.身心憂鬱症患者僅2成對外求助醫師傳授「陪伴」的藝術分享分享留言列印A-A+2019-07-1415:06聯合報記者陳婕翎/報導讓憂鬱症患者願意就醫、用正確方式與其相處,可望在鬼門關前搶救生命。

圖/123RF研究顯示,95%自殺者生前患有精神疾病,其中70%患有憂鬱症。

統計顯示,自殺死亡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比女性多;有自殺企圖者以年輕者較多,女性多於男性。

而若能辨認出有自殺意圖的人,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換句話說,讓憂鬱症患者願意就醫、用正確方式與其相處,可望在鬼門關前搶救生命。

不過,許多憂鬱症患者,並不願意,也不習慣求助。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指出,根據過去社區精神流行病調查發現,台灣憂鬱症終生盛行率僅1.2%,遠低於美國的16.2%,但是台灣被確認達憂鬱症的個案,平均工作喪失天數為74.9日,高於美國的35.2日,並且台灣憂鬱症的求助比率也低,僅有20%,美國則達57.3%。

抗拒精神科可先掛家醫科研究者解釋,台灣人較為堅忍,不願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也抗拒治療。

張家銘也指出,社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尋求幫助,相信還有很多患者未接受治療。

未接受治療的原因包括不知道何謂憂鬱症,或不願承認自己罹病,抗拒治療。

但憂鬱症若不積極治療,可能會讓症狀更嚴重、功能更受損,甚至增加自殺危險性。

如何協助憂鬱症患者就醫,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患者通常不知道自己有憂鬱的現象,家屬應協助初步辨認是一般情緒低落或憂鬱症,跟患者解釋何謂憂鬱症。

若有些憂鬱症患者還是不願踏進精神科,劉嘉逸說,可先掛號家醫科,家醫科醫師也有接受憂鬱症相關訓練,可以提供初步診治及必要轉介。

陪伴患者盡量多聽少說與憂鬱症家人相處是一門名為「陪伴」的藝術,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馬偕自殺防治中心方俊凱說,當患者想說話的時候,親友只需傾聽,不要急著給回應,適時提醒患者「憂鬱症可以治療」,並且有可能變好。

憂鬱症患者的親友大多會很緊張地希望可以幫助患者,「有什麼需要幫忙?」,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其實藏著高、低位階感。

方俊凱建議,改為「你這幾天怎麼樣?」讓患者覺得被關心與支持。

憂鬱症患者有時覺得自己一文不值,親友可以根據事實讚美,提醒他有的優點,但不要太言過其實,以免讓容易負面思考的患者又想太多。

「多聽、少說」是原則,若發現其常以死亡為話題或表示告別,務必盡快求助專業人員,如處危險階段,將可能的自殺工具拿走,隨時陪在身邊。

預防自殺:1問、2應、3轉介預防憂鬱症患者自殺,張家銘建議「1問、2應、3轉介」:1問:是指主動關懷與積極傾聽、詢問,可以關心「你最近睡得好嗎?」「你最近會不會覺得心情不好?」「你最近會不會覺得緊張不安?」必要時甚至也可直接問「有沒有自殺的想法?」2應:是指給有自殺意圖的人適當回應,透過同理心幫助當事人釐清困擾、整理思緒,降低真正執行自殺的可能性。

3轉介:是指引導當事人接受專業人員幫忙,有效減緩自殺衝動。

通常帶個案至醫院精神科就診,或接受心理衛生中心或諮商機構的會談,協助情緒趨向平穩、降低風險。

家屬陪伴憂鬱症,壓力可能非常大。

方俊凱提醒,家屬不要過度把焦點放在患者身上,記得為自己保留時間,充足的休息、運動,繼續保持自己的社交圈,做自己喜愛的事,不要忽略自己的需求,才不會照顧病人到自己也病倒。

方俊凱建議,家屬適時尋求協助,不要自己承擔所有責任,多數患者沒有動力找資訊,家屬可多看相關書籍、尋求專家建議,一來家屬不會過度慌張,也可更了解患者所需。

我國憂鬱症患者,僅有1/5對外求助。

陪伴憂鬱症患者1.只需傾聽,別急著給回應,「多聽、少說」是原則。

2.適時提醒患者憂鬱症可以治療,並有可能變好。

3.找機會讚美,提醒患者的優點,但不可過度。

4.發現患者言詞常與告別、死亡有關,務必盡快求助專業人員。

5.別過度把焦點放在患者,記得為自己保留時間,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