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性腸道疾病,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及內視鏡科常見消化疾病 ... | regional colitis中文

這種疾病常見於歐美,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和克隆氏 ... area: a comparison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發炎性腸道疾病,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及內視鏡科常見消化疾病介紹發炎性大腸疾病Date:3Nov,2019postedby陳志城/戴啟明醫師常見消化疾病前言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主要分為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colitis)和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這兩種疾病均是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其疾病的成因至今仍不明瞭,感染、免疫功能失調、遺傳及心理因素都可能相關。

這種疾病常見於歐美,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colitis)和克隆氏症(Crohn'sdisease)之盛行率在歐洲分別可高達每十萬人口有500人和320人,而東方國家就較少見,潰瘍性大腸炎於印度和日本之盛行率約每十萬人口有45人和20人,而克隆氏症在日本之盛行率約每十萬人口有5人,在台灣之盛行率,潰瘍性大腸炎和克隆氏症分別為每十萬人口有17人和2人,每年新確診之個案分別約為400人和120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的研究都發現盛行率和發生率都有增加之趨勢。

發炎性大腸疾病在男女發生的比例並無明顯差別,好發於20至40歲間之成人,但一部份會發生在60-80歲的老年人。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共同症狀為腹瀉、腹痛,發燒、貧血,這兩種疾病臨床表現雖相似,但仍有極大差異,以下就分別論述: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colitis)(1)症狀病患表現主要是持續性或反覆性的腹瀉合併黏液與血液。

若有急性發炎時會有腹瀉或肛門急迫與裏急後重感,常常覺得解便不乾淨,當造成出血性直腸炎時會解出鮮血或是與糞便混合或在表面,誤以為是痔瘡出血。

有一部份的人除了會影響胃腸道外,亦常會合併其它器官的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皮膚紅疹、結節狀紅班、眼睛葡萄球炎、外鞏膜炎、關節炎、口腔潰瘍及原發性硬化膽管炎。

(2)診斷主要為病史、臨床表現,配合血液和糞便檢查加上大腸鏡檢查配合組織病理學評估。

血液檢查可看病患是否有貧血問題,也可由白血球數量和發炎指數以推斷身體是否有發炎的病徵,經由糞便檢查可了解腸道內出血或發炎的現象。

潰瘍性大腸炎的發炎浸潤多在黏膜層,較少侵犯到黏膜下層,大腸鏡可見到黏膜泛紅水腫,血管分布減少甚至消失,疾病嚴重時會出現絨毛狀易脆性黏膜,更嚴重時會有糜爛及潰瘍出現,並伴隨腸道出血的現象,此變化通常比較廣泛及連續性,分佈通常從直腸開始,病變是呈連續性的變化,病灶多侷限在大腸,偶而也會侵犯到迴腸末端(逆流性迴腸炎),若是慢性病患則可見假性息肉(pseudopolyp)和萎縮性黏膜,在長期持續發炎的病例,黏膜也可能產生惡性病變。

(3)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病患主要是依病症的嚴重程度進行相關的治療及評估。

治療目標主要為降低疾病活性以達到並維持疾病緩解、預防併發症、減少手術需求、改善營養狀態和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

大多數的病人只要進行藥物治療即可,但對一些嚴重的病例而言,外科切除手術的進行是無法避免的,此外,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也是改善症狀的重要方式。

急性期:對於較局限在直腸的患者,可用局部性皮質類固醇的灌腸或塞劑,同時服用5-aminosalicylicacid(5-ASA)的製劑,若效果不佳可用注射型皮質類固醇或加上免疫抑制劑(如cyclosporine,tacrolimus),甚至生物製劑(adalimumab,infliximab,golimumab,vedolizumab)等。

對於疾病活性低者可用皮質類固醇20mg/day,使用一個月後逐漸減量,對於疾病活性中等者,可用皮質類固醇40-60mg/day後逐漸減量,嚴重者,須住院配合靜脈輸液與電解質補充,並用注射型皮質類固醇及局部性皮質類固醇的灌腸或塞劑,減少經腸道進食以利腸黏膜修復。

在5-7天後病患若已經無發燒、腹瀉、腹痛,改用口服皮質類固醇40-60mg/day合併口服5-ASA的製劑,及清淡經口飲食。

若併發毒性巨結腸症,則要考慮手術切除嚴重發炎的腸道。

慢性期:有些病患拿掉皮質類固醇,疾病會再發,可考慮改用免疫抑制劑(如azathioprine,6-mercaptopurine),對於疾病緩解後的維持性治療一般用5-ASA成份的藥物,大多數病患可適應sulfasalazineormesalazine,治療時間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