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禦 | 絕對寄生定義

名詞定義 感染(infection):微生物在寄主內生長;感染並不都會導致寄主的 ... (5) 立克次體(Rickettsiae):很小的細菌且為絕對包內寄生菌;引起流行性斑疹傷寒。

防禦系統的敵人與疾病的發生名詞定義感染(infection):微生物在寄主內生長;感染並不都會導致寄主的傷害—即疾病病原體(pathogen):造成疾病的生物或物質。

疾病(disease):身體任何部位的構造或功能受到破壞或變性,會顯示出一系列特有的症狀。

致病力(pathogenicity):病原體造成宿主生病的能力。

毒力(virulence):一種定量的名詞,指病原體致病力的程度或致病強度。

通常以能在某一段時間內破壞或殺死特定程度的接種動物時的劑量或細胞數目來表示;可以作為病原體侵入宿主組織及造成疾病或惡化程度的指標。

免疫系統的敵人1.病原體:(1)寄生蟲(parasites):囊蟲病及旋毛蟲病等。

(2)原生動物(protozons):弓蟲病等(3)真菌(fungi):酵母菌及黴菌;僅100種會引起人類或動物的疾病。

常見得人類疾病包括皮癬、足癬、爪甲癬、女性陰道炎及手指間水皰等。

(4)細菌(bacteria):為原核生物。

熟知的人類疾病有腦膜炎、白喉、百日咳、肺炎、腸炎、尿道炎、生殖到潰爛、關節炎、梅毒等(5)立克次體(Rickettsiae):很小的細菌且為絕對包內寄生菌;引起流行性斑疹傷寒。

(6)披衣菌(Chlamydiae):為絕對包內寄生菌;引起砂眼、花柳病等。

(7)病毒(virus):主要由蛋白質與核酸組成的大分子物質,一定要感染到細胞內,才具有生物特性。

常見的人類疾病有流行性感冒、腺病毒、腸病毒、登革熱、腦炎(腸病毒、狂犬病毒等)、腮腺炎、肝炎、腸炎(輪狀病毒)、水痘、單純皰疹等。

(8)病原素(prion):為一種具有感染能力的蛋白質分子。

目前已知能引起人類的疾病有枯魯和庫賈氏病(神經系統絕症),疑似相關的疾病有狂牛病、老年癡呆症及巴金森病等。

2.癌細胞(tumorcells):生物體內的正常細胞,其構造或功能等發生轉變,常為分化不完全且不斷分裂的細胞。

3.過敏原(allergen):接觸人體後會引起過敏反應發生的生物性或非生物性物質。

常見的有塵璊、花粉、金屬等疾病的發生1.影響因子包括(1)環境(2)寄生物:致病力(3)宿主:抵抗力(resistance)與敏感性(sensitivity)2.致病的步驟:(1)病原體的特異性附著(adhension):附著因子:莢膜、表面多醣物、附著性蛋白及小菌毛等(2)穿透(entry):產生破壞組織或細胞的物質,如一些酵素等(3)侵入(invasiveness)與增殖(multiplication):即進駐與生長(4)產毒:外毒素-包括神經毒素、細胞毒素、腸毒素)內毒素-如革蘭氏陰性細菌外膜的脂多醣lipopolysaccharide(LPS)(5)疾病的發生感染的擴散(Thespreadofinfections)1、感染源(ReservoirsofInfection)疾病若要能持久存在,則必須要有連續來源的疾病個體,這些來源可以是活的生物體,或是非生命的物質,以提供病源菌得以生存、增殖及伺機性傳播的適當環境,這種來源被稱為感染源(reservoirsofinfection)。

(1)人類作為感染源(Humanreservoirs):人類疾病的主要活體源為人類自己,病原菌會潛藏在人體中,能間接或直接地傳染給其他人,有些人有症狀,有些人則沒有,這些人被稱為帶原者(carriers),為重要的活體感染源。

帶原者在在散佈一些疾病中,擔任極為重要的角色,例如:愛滋病(AIDS)、白喉、傷寒、肝炎及一些鏈球菌所導致之疾病。

(2)動物作為感染源(Animalreservoirs):不論野生動物或畜養的動物都是微生物的活體感染源,可以造成人類生病。

有些疾病會先發生在動物上,再傳染到人類,此稱為寄生蟲病(zoonosis),例如:萊姆病及狂犬病。

目前已知有大約150種寄生蟲病,其傳染途徑眾多,包括直接接觸被感染的動物、直接接觸畜養動物之排泄物、空氣中的皮毛、及昆蟲感染等。

(3)無生命物體感染源(nonlivingreservoirs):無生命物體感染源主要為土壤和水。

在土壤中,藏匿的病原菌有真菌和細菌。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