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 | 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

談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 小兒科陳秀玲主治醫師(小港院區)(91年4月). 德國麻疹是一種病毒感染,好發於冬末初春季節。

潛伏期為十四到二十一天,傳染途徑可經由 ...談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小兒科 陳秀玲主治醫師(小港院區)(91年4月)德國麻疹是一種病毒感染,好發於冬末初春季節。

潛伏期為十四到二十一天,傳染途徑可經由呼吸道分泌物、糞便、尿液,甚至子宮頸分泌物來散播。

被傳染一開始並無明顯症狀,在感染後第二週時在枕部及耳後可摸到淋巴結,至第二週末了時出現輕微發燒、全身倦怠、關節酸痛等症狀,緊接著在臉部、頸部出現紅斑丘疹,一到三天後,疹子往下擴散再漸漸消褪。

大部分之病人可完全痊癒。

所謂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是在胚胎器官形成時期,懷孕婦女受到德國麻疹病毒感染,之後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而造成多項先天畸型,包括眼睛病變(如白內障、青光眼、小眼症)、心臟病變(如開放性動脈導管、肺動脈狹窄等)、聽力喪失及腦部病變(如小腦症、腦膜腦炎、心智障礙等)、肝脾腫大、血小板減少、黃疸及皮疹等表現。

其出生後的預後大都不好,很多在新生兒時期就死亡。

而能存活下來的,也因聽障或腦部病變造成病例及家庭極大的痛苦。

一般而言,胎兒畸型的嚴重程度與媽媽受感染的時間有關。

雖然母親在懷孕的任何時期得到感染皆可傳播至胎兒,但是只有在懷孕早期(懷孕前三個月內)的感染,才會造成胎兒嚴重畸型。

根據國外學者的統計,若母親在懷孕第一個月得到感染的話,出生的嬰兒有百分之八十三產生耳聾、有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五十七產生眼睛、心臟及神經方面的異常。

隨著懷孕週數的增加,這個比例逐漸減少。

當懷孕第四個月後得到感染時,只有百分之六產生心臟異常,而無合併其他異常。

當嬰兒出生後,若合併有多項畸型及低體重,則要高度懷疑是否為先天性感染。

此時必須詳細詢問母親於懷孕過程的病史。

而在診斷方面,可作新生兒咽喉、小便或脊髓液的病毒培養,另外也可由血液檢測其是否有德國麻疹特異抗體(rubellaIgMantibody)。

由於先天性德國麻疹病嬰出生後,其體內病毒會持續存在,所以仍具有傳染力,必須加以隔離至其咽喉及尿液病毒培養為陰性。

如何來預防德國麻疹感染呢?根據防疫處及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嬰幼兒在十五個月大可單獨一劑注射德國麻疹疫苗,或合併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注射。

台灣地區自民國75年起對國中三年級女生實施全面接種德國麻疹疫苗。

育齡婦女則自民國81年起亦全面接種德國麻疹疫苗。

但是已懷孕之婦女不應注射此疫苗,或是注射此疫苗三個月內不應懷孕。

否則可能會對胎兒有不良影響。

目前在台灣,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被列為報告傳染病。

由於德國麻疹疫苗的全面接種,使台灣的德國麻疹及先天性德國麻疹病例數減少。

但是日前於高醫新生兒加護病房診斷出一例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其母親乃是越南人,在懷孕早期於越南得到感染,結果生下低體重及合併重度先天性心臟病的新生兒,所以我們建議母親在預備懷孕前先確定自己有無德國麻疹病毒之抗體。

若無,則可先施打德國麻疹疫苗,三個月後再行懷孕,以免胎兒早期受到感染,發生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把喜事變成遺憾!【回目錄】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