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 | eb病毒是什麼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拉丁語:Epstein-Barr virus,縮寫EBV、愛潑斯坦-巴爾病毒、 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又稱為EB病毒,是最常見能引起人類疾病的病毒之一。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科學分類–未分級–:病毒Virus域:雙鏈DNA病毒域Duplodnaviria界:香港病毒界Heunggongvirae門:衣殼病毒門Peploviricota綱:皰疹病毒綱Herviviricetes目:皰疹病毒目Herpesvirales科:皰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屬:淋巴潛隱病毒屬Lymphocryptovirus種: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L.Humangammaherpesvirus4二名法LymphocryptovirusHumangammaherpesvirus4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拉丁語:Epstein-Barrvirus,縮寫EBV、愛潑斯坦-巴爾病毒、humanherpesvirus4(HHV-4)),又稱為EB病毒,是最常見能引起人類疾病的病毒之一。

EBV於1964年由Epstein、Achong及Barr等人在伯奇氏淋巴瘤病人的細胞中發現。

此後被認為與許多疾病有關,全世界有超過90%的人口受到EBV的感染。

根據研究學者的發現,在接近6,000年前就已發現有人口感染EBV的證據[1]。

在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初期,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被認為是一種慢性疲勞症候群。

最近EBV被指出與侵入型乳癌有關。

在非洲,EBV與伯奇氏淋巴瘤(Burkitt'slymphoma)有關聯性。

EBV的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唾液傳播,常發生在未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家庭擁擠的幼兒身上,在歐美國家中,常發生於青少年,經由接吻而傳染。

目錄1與EBV有關的疾病2症狀3預防護理方式4檢驗方式5參考文獻6外部連結與EBV有關的疾病[編輯]EBV關聯淋巴增生性疾病(Epstein-Barrvirus-associatedlymphoproliferativediseases)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為EBV感染。

病毒經由唾液進入鼻咽、口咽或唾液腺之上皮而至B細胞。

在周邊血液抹片中出現非典型單核細胞出現,其數量約為12000~18000/mm3。

會有淋巴結增生、脾臟腫大,甚至造成肝炎。

但大多數病人會自行痊癒。

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ChronicactiveEBVinfection)X-linked淋巴增生性疾病(X-linkedlymphoproliferativedisease)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屬於EBVlatencyTypeII的infection,表現的EBV基因為EBNA1、LMP1、LMP2A、LMP2B。

血漿中EB病毒陽性發病率較高,陰性發病率較低。

伯奇氏淋巴瘤(Burkitt'slymphoma):為一種B細胞淋巴癌,屬於EBVlatencyTypeI的infection,表現的EBV基因為EBNA1、EBNA2、EBNA3A、3B、3C、LMP2A。

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lymphoma)病因至今不明,但約50%患者的RS細胞中可檢出EB病毒的基因組片段,但兩者是否有相關和詳細機制學界還有爭議。

為一種B細胞淋巴癌,屬於EBVlatencyTypeII的infection,表現的EBV基因為EBNA1、LMP1、LMP2A、LMP2B。

在病理切片上細胞核常觀察到雙核的現象。

症狀[編輯]潛伏期約4-7周。

感染可蔓延到全身的各個器官臟器,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化。

一般有發熱、食慾減退、噁心、嘔吐、淋巴結腫大等。

有些還可能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

恢復期較長,一般需2-4周。

預防護理方式[編輯]不要口對口餵嬰兒。

病區必須經常通風,病人口腔分泌物要用專門容器收集且消毒無害化處理。

依據EBV病毒主要是通過唾液傳染的特點,應該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不要隨地吐痰,食用生水。

檢驗方式[編輯]以血清學診斷為主,目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