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焦慮轉移到了身體上,就成了疑病症 | 疑病症測試

... 被“病痛”折磨。

他們就是疑病患者,他們的病不在身體上, ... 的建議而發火。

患上疑病症,是因為把外界壓力造成的內心焦慮轉移到了身體上 ...將焦慮轉移到了身體上,就成了疑病症|陽光心靈咖啡網現在位置:首頁>人格心理學>正文A-A+4月7日,世界衛生日,《名醫大會診》簽售,幾千名讀者將上海書城圍得水洩不通,驚得119、110同時出動,娛樂明星的簽售也很難見到如此壯觀的場面。

恐病、疑病是國人缺乏安全感的重要側面。

當下,“諱疾忌醫”的現象已經難得一見,“無病亂投醫”卻有愈演愈烈之勢。

有這麼一群人,在醫院進行反覆檢查,發現不了任何症狀,自己卻仍然被“病痛”折磨。

他們就是疑病患者,他們的病不在身體上,而是在心理上。

疑病症的兩難在於,如果他們承認自己是“疑病”,他就會認為自己身體上沒有病;如果他不認為自己身體上有病,那他身體上的各種病痛感又無從解釋。

所以,他們必然要穿梭在醫院裡的不同科室之間為自己的“病痛感”找找根源。

因此,疑病患者很少主動去精神科或接受心理上的幫助。

北京安定醫院障礙門診主治醫師韓海英說,疑病患者多是在家人和朋友的勸說下去看心理醫生的,有的是反覆在同一家醫院做檢查無果,由綜合醫院的醫生推薦到焦慮門診的。

但是當醫生或親友建議病人去看心理醫生時,患者會感到傷了自尊,會因這樣的建議而發火。

患上疑病症,是因為把外界壓力造成的內心焦慮轉移到了身體上韓海英說,很多疑病症患者都曾做過很多次身體檢查,醫生說他身體沒問題,他們不相信,因為他們確實感覺到了某些器官有不適感。

比如,有的疑病症患者的確是感到自己胃疼,“那不是他的幻想,他們真的感覺到了疼痛”。

所以他們才會覺得檢查結果是不準確的。

而心理醫生要做的,首先就是去接受病人的痛苦,不能去否認患者的感覺。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打開溝通的通道,慢慢詢出病因。

如果一開始就否認患者的感受,彼此的信任關係就很難建立。

疑病症患者都十分關心自己的身體,過度的關注也確實可能導致疑病症。

但是,據韓海英的經驗,不少病人並不僅僅是因為對自己身體健康的不安全感而患上疑病症的,更是他們把外界壓力造成的內心焦慮轉移到了身體上。

在心理治療的開始階段,幾乎所有病人都會說“我的工作和生活都挺好的,沒問題”,他們會把自己的情緒問題歸罪於自己的疾病,他們常說一句話:“如果我沒有生病……”而隨著治療的深入,往往會發現他們的生活中存在著比較多的壓力。

家庭關係、工作壓力都可能是患病的最終原因。

韓海英說,人在緊張、焦慮和恐懼的時候,身體的確會發生反應,心悸、打嗝、胃返酸水,或者吃不下飯。

大部分人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心情不好,但是有的卻對自己的情緒沒有自覺意識,就會認為自己的心臟、腸胃出了問題。

為了迴避來自外界的精神壓力,精神上的痛苦慢慢地被轉換成了身體上的痛苦。

這種轉換還有一種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對心理疾病的病恥感。

疑病患者寧願自己患上身體上的疾病,也不願被診斷為心理問題。

在社會的普遍認知中,心理問題比身體上的疾病更可怕,帶著很強的社會學隱喻。

這意味著他們可能被孤立在人群之外,被看成一個和大家不同的人。

這種不安全感顯然要比患上身體上的疾病更讓人難以接受,而由於不敢面對心理問題,疑病症患者就會不自覺地拿身體問題將其掩蓋。

韓海英介紹說,除了疑病症患者,很多患有焦慮症的人會懷疑自己的身體有病。

而由於疑病症的診斷又不像診斷身體疾病那樣有特別客觀的指標,因此疑病症患者都會否認自己患有疑病症。

如果病情嚴重,治療起來就非常困難。

很多病人長期受疑病症折磨,只好放棄工作。

有的病人還會疑病致病。

她說:“人的身體健康和情緒是有關係的,長期有負面情緒,人的免疫力會下降,容易得病。

有的疑病患者本來沒毛病,由於長期過度關心自己的胃,過了幾年,結果真的生病了。

”人的胃腸道最容易對情緒變化產生反應,有人坐火車緊張,一上車就拉稀,疑病症患者很容易感到這些器官的不適,因此胃腸道也就成了最主要的懷疑對象。

在疑病患者的人群中,40—50歲之間的佔了很大的比重。

韓海英說,人過了40歲,體力和精力開始衰退,不少人難以接受這種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