憩室炎之診斷與治療 | 大腸憩室炎檢查
臨床症狀大部份有大腸憩室病的人終其一生不會有任何症狀,通常是在檢查大腸鏡時意外發現。
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左下(右下)腹痛、發燒、腹瀉、排便習慣 ...Skiptomaincontent×AboutUsNewsServiceDepartmentRelatedLinks分享中榮首頁SwitchBranchPulibranchChiayiBranchWanqiaobranch:::MenuOnlineRegistrationOutpatientServicesWhat'sNewClinicScheduleServiceInformationRegistryInformationOrganizationPrefaceInternationalMedicalServiceCenter:::首頁>便民服務>衛教園地>外科衛教憩室炎之診斷與治療Cited(21)Print2019/9/1010:05:1416310摘要憩室症為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常見的疾病。
大多數病人並不會有症狀,但仍有少數人會產生嚴重程度不一的憩室炎。
憩室炎症狀常與其他急性腹部疾病症狀相似,因此診斷較容易延誤。
治療方式包含了藥物以及手術治療,視疾病程度決定使用何種方式做處置。
關鍵字:憩室炎(diverticulitis)前言大腸憩室症是生活在精緻的西方文明下,大腸容易產生的一種情況。
多數大腸憩室症的病人並不會有症狀,有些人會產生憩室合併發炎和感染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憩室炎。
憩室炎症狀和其他急性腹痛的病因相當類似,因此常常被忽略而延遲診斷[1]。
流行病學根據Andeweg於2013的研究指出40歲以上的成年人憩室病盛行率約為5%。
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85歲以上的老年人盛行率提高至約65%。
這些憩室病患一生中發生憩室炎的機會大約為25%[2]。
Etzioni統計美國於1998到2005年之間,因急性憩室炎住院的比例增加26%,需要手術治療的比例亦增加29%,尤其以年輕族群(18~64歲)增加的最多。
Wilkins等人的研究指出,在西方人憩室炎發生的位置較常見於乙狀結腸和降結腸;亞洲人則是較常見於升結腸[3]。
成因和危險因子大腸壁的肌肉層規律地收縮,將糞便往肛門側推進。
當年紀漸增,大腸壁變厚,相對地大腸容量減少,所以大腸內的壓力增加。
增加的壓力便可能使大腸內壁,從大腸壁上的脆弱處膨出產生囊袋的構造,也就是所謂的憩室。
憩室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女性、年齡、低纖維飲食、肥胖、藥物、吸菸、酗酒等等。
此外免疫功能不佳、服用類固醇、服用NSAID的病人會增加憩室炎發生甚至進一步引發穿孔的危險。
臨床症狀大部份有大腸憩室病的人終其一生不會有任何症狀,通常是在檢查大腸鏡時意外發現。
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左下(右下)腹痛、發燒、腹瀉、排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腸胃道症狀。
除此之外,如果出現心跳加快、低血壓等症狀需要考慮是否已經形成膿瘍造成敗血症或是穿孔的可能性。
診斷當病人有主訴上述臨床症狀時,完整的病史詢問以及身體檢查是首要之事。
此外實驗室檢查數據,例如升高的白血球指數(whitebloodcell,WBC)及發炎指數(C-relativeprotine,CRP)。
若有嚴重或持續的症狀,可以利用影像學檢查,包括腹部X光、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來做疾病嚴重程度之評估。
腹部電腦斷層在各項影像檢查中擁有極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95%),因此常常是首選之一。
大腸鏡檢查不建議於急性感染期安排,因為會增加憩室穿孔或是膿瘍破裂之風險。
一般會在治療後4~6週再安排作為追蹤檢查。
治療大部份病人透過門診治療即可痊癒,包括清流質飲食、廣效型口服抗生素。
症狀較嚴重的非複雜性憩室炎,則可以考慮住院接受禁食、點滴輸液、以及靜脈注射抗生素做治療。
針對憩室炎使用的抗生素,需選擇同時能對抗革蘭氏陰性菌以及厭氧菌之廣效抗生素,一般療程約7~10天。
若診斷為複雜性憩室炎,除上述治療之外,常常還需考慮合併其他較侵入性的治療方式。
如果有膿瘍產生,可以考慮影像引導下做經皮穿刺引流,或者經大腸鏡做沖洗引流[4]。
一旦有穿孔、阻塞、或?管產生等併發症,則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目前手術治療的方法有經腹腔鏡輔助或是傳統剖腹式引
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左下(右下)腹痛、發燒、腹瀉、排便習慣 ...Skiptomaincontent×AboutUsNewsServiceDepartmentRelatedLinks分享中榮首頁SwitchBranchPulibranchChiayiBranchWanqiaobranch:::MenuOnlineRegistrationOutpatientServicesWhat'sNewClinicScheduleServiceInformationRegistryInformationOrganizationPrefaceInternationalMedicalServiceCenter:::首頁>便民服務>衛教園地>外科衛教憩室炎之診斷與治療Cited(21)Print2019/9/1010:05:1416310摘要憩室症為成年人以及老年人常見的疾病。
大多數病人並不會有症狀,但仍有少數人會產生嚴重程度不一的憩室炎。
憩室炎症狀常與其他急性腹部疾病症狀相似,因此診斷較容易延誤。
治療方式包含了藥物以及手術治療,視疾病程度決定使用何種方式做處置。
關鍵字:憩室炎(diverticulitis)前言大腸憩室症是生活在精緻的西方文明下,大腸容易產生的一種情況。
多數大腸憩室症的病人並不會有症狀,有些人會產生憩室合併發炎和感染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憩室炎。
憩室炎症狀和其他急性腹痛的病因相當類似,因此常常被忽略而延遲診斷[1]。
流行病學根據Andeweg於2013的研究指出40歲以上的成年人憩室病盛行率約為5%。
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85歲以上的老年人盛行率提高至約65%。
這些憩室病患一生中發生憩室炎的機會大約為25%[2]。
Etzioni統計美國於1998到2005年之間,因急性憩室炎住院的比例增加26%,需要手術治療的比例亦增加29%,尤其以年輕族群(18~64歲)增加的最多。
Wilkins等人的研究指出,在西方人憩室炎發生的位置較常見於乙狀結腸和降結腸;亞洲人則是較常見於升結腸[3]。
成因和危險因子大腸壁的肌肉層規律地收縮,將糞便往肛門側推進。
當年紀漸增,大腸壁變厚,相對地大腸容量減少,所以大腸內的壓力增加。
增加的壓力便可能使大腸內壁,從大腸壁上的脆弱處膨出產生囊袋的構造,也就是所謂的憩室。
憩室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女性、年齡、低纖維飲食、肥胖、藥物、吸菸、酗酒等等。
此外免疫功能不佳、服用類固醇、服用NSAID的病人會增加憩室炎發生甚至進一步引發穿孔的危險。
臨床症狀大部份有大腸憩室病的人終其一生不會有任何症狀,通常是在檢查大腸鏡時意外發現。
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左下(右下)腹痛、發燒、腹瀉、排便習慣改變、和血便等腸胃道症狀。
除此之外,如果出現心跳加快、低血壓等症狀需要考慮是否已經形成膿瘍造成敗血症或是穿孔的可能性。
診斷當病人有主訴上述臨床症狀時,完整的病史詢問以及身體檢查是首要之事。
此外實驗室檢查數據,例如升高的白血球指數(whitebloodcell,WBC)及發炎指數(C-relativeprotine,CRP)。
若有嚴重或持續的症狀,可以利用影像學檢查,包括腹部X光、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來做疾病嚴重程度之評估。
腹部電腦斷層在各項影像檢查中擁有極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95%),因此常常是首選之一。
大腸鏡檢查不建議於急性感染期安排,因為會增加憩室穿孔或是膿瘍破裂之風險。
一般會在治療後4~6週再安排作為追蹤檢查。
治療大部份病人透過門診治療即可痊癒,包括清流質飲食、廣效型口服抗生素。
症狀較嚴重的非複雜性憩室炎,則可以考慮住院接受禁食、點滴輸液、以及靜脈注射抗生素做治療。
針對憩室炎使用的抗生素,需選擇同時能對抗革蘭氏陰性菌以及厭氧菌之廣效抗生素,一般療程約7~10天。
若診斷為複雜性憩室炎,除上述治療之外,常常還需考慮合併其他較侵入性的治療方式。
如果有膿瘍產生,可以考慮影像引導下做經皮穿刺引流,或者經大腸鏡做沖洗引流[4]。
一旦有穿孔、阻塞、或?管產生等併發症,則必須考慮手術治療。
目前手術治療的方法有經腹腔鏡輔助或是傳統剖腹式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