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口瘡 | 雪口病

所以稱為雪口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許多微生物中的一種,通常多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中,在體弱的成年人中亦可發生。

鵝口瘡跳轉到:導航,搜索A+醫學百科>>鵝口瘡鵝口瘡鵝口瘡(thrush)是中醫名稱,西醫稱急性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acutepseudomembranouscandidiasis)或雪口病,由真菌-念珠菌屬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急性假膜性損害,是口腔念珠菌病的一種常見表現形式。

近年來,隨著免疫抑制劑、廣譜抗生素和抗腫瘤藥物的大量應用及器官移植、導管插管、放療技術的應用,特別是愛滋病患者的不斷出現,鵝口瘡發病率在逐年增加。

儘管鵝口瘡患者主觀症状及臨床體征相對較輕微,但它常是深部感染的早期表現及系統感染的重要提示,特別是在HIV陽性感染者,鵝口瘡常用來作為疾病進程的一個重要指標。

因此鵝口瘡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不僅可以減輕患者不適,縮短疾病進程,同時可有效防止念珠菌菌血症的發生,特別是在重症患者和免疫缺陷病人,可有效降低發病率及致死率。

目錄1病因2臨床表現3診斷3.1鑒別診斷4併發症5治療6預防6.1新生兒鵝口瘡防治7中醫對鵝口瘡的認識8參看9參考文獻10健康問答網關於鵝口瘡的相關提問病因鵝口瘡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這種疾病因為常常在口腔里發生白色的假膜,有時這種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樣。

所以稱為雪口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許多微生物中的一種,通常多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中,在體弱的成年人中亦可發生。

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兒童的口腔里也常可發現但並不致病。

以下情況均可引起感染:母親陰道有黴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餵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都可以是感染的來源;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

另外,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此時牙床可能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長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適當應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黴菌乘虛而入並大量繁殖,引起鵝口瘡。

  臨床表現1.口腔粘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症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齶或唇內粘膜上2.好發於頰舌、軟齶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

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4.受損的粘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並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

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 新生兒鵝口瘡診斷真菌感染引起的鵝口瘡原因比較單純,不需要進行其他方面的檢查,如果鵝口瘡反覆發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驗,找到白色念珠菌菌絲及孢子,是實驗室診斷依據。

通過檢驗能夠確定酵母菌的類型,以便醫生能更準確給寶寶用藥。

   鑒別診斷本病應與滯留奶塊相鑒別。

口腔滯留奶塊,其狀雖與鵝口瘡相似,但用溫開水或棉簽輕拭,即可移動、除去奶塊。

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粘膜潮紅、粗糙。

  併發症長了鵝口瘡,寶寶的口腔會有疼痛的感覺,寶寶會因此而拒絕吃奶,造成食量減少、體重增長緩慢的結果。

如果鵝口瘡擴散到口腔的後部,有可能「殃及」食道。

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輸送到胃裡的管道。

食管一旦受到牽連,寶寶吞咽東西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因為怕疼,連水都拒絕喝,這樣寶寶就有可能出現脫水。

如果不及時治療,酵母菌還可能波及身體的其他部位。

當然,瀰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見的。

如果真遇到這種情況,需要採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療。

  治療鵝口瘡多見於新生兒以及慢性腹瀉、營養不良的孩子,或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孩子,以及奶頭、食具不衛生,使黴菌侵入口腔黏膜。

這些孩子機體抵抗力普遍較差,如果口腔護理不當,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併大量繁衍。

兩側頰黏膜、舌、面、牙齦以及上顎等處可見白色點狀或片狀膜樣物,不易拭去,強行去除,其下方可見不出血的紅色創面。

嚴重的鵝口瘡患兒,口腔內猶如白色雪花層層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