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的歷史軌跡 | psychosis中文

長久以來,「Schizophrenia」舊有的中文譯名「精神分裂症」在人們尚未了解 ... 因此在香港思覺失調的英文名稱為Early Psychosis,並不是指Schizophrenia。

活動與消息消息公告學會公告國內研討會國際論文精選與國際會議WPA專區精神醫學大衆書寫學會公告Schizophrenia中文譯名由「精神分裂症」更名為「思覺失調症」的歷史軌跡分享:分享我們看待精神疾病中文命名的意義:反應不同時代精神病理的最新見解與疾病診斷概念。

我們期許Schizophrenia更名運動:期許社會看待精神疾病現象有更符合現代醫學水準的認知。

今年(2014),台灣精神醫學會及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正式宣布:Schizophrenia更名為「思覺失調症」,讓【精神分裂症】走入歷史。

同時,2014年5月衛生福利部也已經正式發函到各地衛生局轉各醫療機構正式更名  長久以來,「Schizophrenia」舊有的中文譯名「精神分裂症」在人們尚未了解精神疾病知識之前,已經搶先一步為疾病帶來了誤解與汙名。

倘若缺乏精神衛生的知識,民眾容易對精神疾病烙印恐懼與害怕。

「精神分裂」字義帶來的消極印象,更是許多可能或已經罹患精神疾病的民眾「說不出口的恐懼」;隱瞞精神健康問題、拒絕求助或就醫、中斷治療與復健過程…等;不僅使許多民眾與家庭飽受精神疾病症狀的折磨,更可能嚴重影響精神疾病患者的癒後,未來回歸社會生活的精神康復之路勢必更加艱辛。

不孤單的「Schizophrenia更名運動」  1995年日本研究發現精神康復者回診率低、中斷治療比例高,多數導因為民眾對於精神疾病名稱引發誤解所致。

因此,日本花了七年的時間推動更名運動,於2002年成功更名為「統合失調症」;然而,在日本的統合失調,除了指Schizophrenia之外,還包括Dementia。

同樣位於亞洲的韓國也為了去除Schizophrenia的疾病韓文名稱jungshinbunyeolbyung(mind-splitdisorder)帶來的汙名,在2012年更名為「調弦症」johyeonbyung(attunementdisorder)。

  台灣的「Schizophrenia更名運動」在亞洲雖然不是先例,但是在華人社會,我們是第一個針對「Schizophrenia」進行更名的國家。

2001年香港醫院管理局為消除歧視,特別為psychosis創立新名詞為「思覺失調」,因此在香港思覺失調的英文名稱為EarlyPsychosis,並不是指Schizophrenia。

香港的思覺失調的定義是指由於腦部思想跟感覺功能不和諧,可併同其他精神症狀,如:躁狂症、妄想症等。

因此不像台灣只有專指Schizophrenia而已;是比較廣泛的稱呼。

  而台灣部分,當時台大醫院精神部主任;現任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教授指出:『日本在更名後2004年有研究發現,精神康復者的就醫率與家屬的支持度均有明顯提升。

』因此,胡海國教授聯合鄭若瑟前院長(八里療養院)、楊延光教授邀請多個學協會共同呼籲與奔走,於民間及政府單位發起各大小型更名運動,民間更有文榮光教授成立財團法人火鳳凰文教基金會與康盟一起,一點一滴地宣導更名概念,影響台灣社會,各界也紛紛開始集結精神分裂症更名的力量。

經過10年的努力,2012年由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社會與社區精神醫學會及三好聯盟與康復之友聯盟,承蒙前輩與相關協會的努力,積極聯合精神康復者、家屬、精神醫療專業人員的力量,藉由全台發放實體與網路問卷調查,更加密集與積極的推廣「精神分裂症更名運動」。

經過焦點團體擬定更命調查問卷進行票選,當時票選取代「精神分裂」一詞的名稱,除了「思覺失調」外,還有「統合失調」、「腦分泌失調」等選項。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投票統計,贊成更名的票數超過一半以上,Schizophrenia的中文名稱也終於確定更名為『思覺失調症』。

其實『思覺失調』一詞反映了Schizophrenia的兩大主要病理: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二字同時也代表它「恢復的可能性」。

台灣引領『精神分裂症更名運動』風潮,帶動華人社會的精神疾病的去汙名。

2014年5月2日《我“思”故我在讓“愛”覺醒吧》思覺失調症更名記者會同月由衛生福利部公告Schizophrenia中文譯名更換為「思覺失調症」  適逢美國精神醫學會於2013年5月出版DSM-5,同年胡海國教授及專家學者們的努力下完成DSM官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