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 | 痱子

紅色粟粒疹(俗稱熱痱或痱子)。

是因為高溫悶熱環境下,出汗過多而且蒸發不暢,導致汗孔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滲入周圍組織所引起的淺表性炎症反應。

痱子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8年5月15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維基百科中的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詳見醫學聲明。

如需醫療服務或可靠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Miliaria胸部、頸部和肩膀上的典型紅斑,由汗疹引起類型sweatglanddisease[*]分類和外部資源醫學專科家庭醫學ICD-10L74.0-L74.3ICD-9-CM705.1DiseasesDB31431eMedicinederm/266MeSHD008883[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紅色粟粒疹(俗稱熱痱或痱子)。

是因為高溫悶熱環境下,出汗過多而且蒸發不暢,導致汗孔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滲入周圍組織所引起的淺表性炎症反應。

一般可分成紅痱、白痱和膿痱,較常發生於兒童身上,通常在熱天發病,天氣涼爽時常可自動痊癒,少部分則留下斑點。

治療方式通常在患部擦痱子粉或痱子水,有繼發感染者可用抗生素。

中醫學觀點[編輯]痱瘡,又名痱子、疿瘡、汗疹、疿汗疹。

出自《聖濟總錄》:「痱瘡,蓋熱盛汗出,陽氣發泄而腠理疏,反以寒水洗浴,則熱氣內鬱於皮腠之間,輕則為痱,重則為痤也。

」多見於盛夏酷暑的季節,兒童及肥胖的人較容易得,病變主要分布在頭面、頸項、胸腹、腰背或肘及膕窩,常見有三型:晶型粟粒疹:在頸部軀幹發生針尖至針帽大的淺表性小水皰,璧薄微亮,輕擦易破,乾後有細小鱗屑。

紅色粟粒疹:皮疹呈圓而尖形針頭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皰疹,輕度紅暈,自覺輕微燒灼和刺癢感。

膿皰粟粒疹:痱頂有針頭大淺表性小膿皰,膿皰內通常無菌。

若因搔抓而繼發感染則稱為「痱毒」。

治法[編輯]清暑滌濕、解毒止癢。

《外科正宗》:「痤疿者,密如撒粟,尖如芒刺,癢痛如常,渾身草刺。

此因熱體見風,毛竅所閉,宜服消風散,洗用苦參湯,甚者皮損匝匝成瘡,以鵝黃散,軟絹帛蘸藥撲之。

」ICD-第ICD-密碼ICD-描述01L74汗腺病02L74.0Miliariarubra03L74.1Miliariacristallina04L74.2MiliariaprofundaMiliariatropica05L74.3Miliaria,其他這是一篇與醫學相關的小作品。

你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閱論編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痱子&oldid=49577376」分類: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隱藏分類:自2018年5月缺少來源的條目包含醫學聲明的條目Infoboxmedicalcondition全部小作品醫學小作品導覽選單個人工具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命名空間條目討論臺灣正體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查看閱讀編輯檢視歷史更多搜尋導航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說明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工具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固定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列印/匯出下載為PDF可列印版其他專案維基共享資源其他語言العربية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বাংলাDanskDeutschދިވެހިބަސްEnglishEspañolGaeilgeहिन्दी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ಕನ್ನಡ한국어LietuviųNederlandsଓଡ଼ିଆPolskiPortuguêsРусскийSvenskaதமிழ்Тоҷикӣ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TiếngViệt粵語編輯連結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