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腫」的切開引流或皮膚潰爛是術後復發的危險因素 | 肉芽腫手術

乳腺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英文縮寫GLM,我們簡稱「肉芽腫」,手術復發率相當高,既便是肉眼所見的病灶已經全部清除了,仍然有復發的 ...乳腺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英文縮寫GLM,我們簡稱「肉芽腫」,手術復發率相當高,既便是肉眼所見的病灶已經全部清除了,仍然有復發的可能,這是「肉芽腫」治療十分棘手的主要原因。

按復發的部位分為全面復發、局部復發、病灶殘留或播散;按復發的時間分為閃電般復發(手術一周之內)、近期復發(半年之內),迄今為止還尚未發現一年以上的遠期復發。

其中以閃電般復發最令人費解,手術台上看著完全正常的腺體可以在術後第二天發病,再次紅腫、疼痛。

如果腺體內藏有隱蔽的病灶,無論多么小,都會引起爆炸般的局部復發,正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樣,只是燎原速度之快出乎意料。

單靠肉眼真難以發現這「星星之火」,所以不能保證絕對不復發,儘管我們不斷改進手術方法,仍然是如履薄冰。

根據我200多例的手術經驗,發現凡是有以前切開引流的刀口,有皮膚大片暗紅或破潰的,術後復發的機率很大,也就是說凡是被「肉芽腫」侵蝕過的皮膚,如果切除不夠多,就可能在皮下殘留肉眼看不見的小病灶,日後局部積液形成小膿腫,反過來又侵蝕正常腺體和脂肪。

因為「肉芽腫」的滲液PH值高達8、4,腐蝕性很大,滲液往往順著組織間隙向下方流動,形成細小而彎曲的竇道。

而原發的「肉芽腫」病變壞死液化一般是朝乳暈方向發展,這個特點可供鑑別。

這種皮下殘留病灶形成的小積液,與腺體無關,一般不會引發大片復發。

只需一個很小的手術,即可清除乾淨。

有的膿腫很小,自己破潰而癒,但會給病人帶來不小的心理恐慌,常常因為這很小的問題而往返京城。

...為了保持術後乳房的外形,乳房皮膚或腺體的切除是很保守的,即儘量少切。

如果有以前手術刀疤或切開不愈的刀口,或大片皮膚潰爛、破潰口、肉芽組織翻出等,手術切口設計是很傷腦筋的事,很難做到兩全齊美。

以前我們總是從裡面切除皮下的病灶,以求儘量多的保留皮膚,認為病灶只會在腺體上發病,沒有想到皮下的殘留也會製造禍端。

現在我們就不那麼客氣了,里外全查,這樣可能會增加幾個小刀口,犧牲一點美觀,但只要能減少復發率,就是值得。

也正因為此,我再次反對「肉芽腫」切開引流術,這種術式只會帶來麻煩,不可能治癒乳腺「肉芽腫」。

可是有些醫生常常誤把「肉芽腫」當成細菌性乳腺炎,把炎症與感染看成是一個等同的概念,於是就把抗菌素和切開引流祭為法寶,造成無辜病人治療的延誤,也增加了術後復發的危險性。

也正因為此,奉勸「肉芽腫」病人及早就診,不要等皮膚潰爛再來京手術。

乳腺炎分很多種,其中「肉芽腫」是近年來發病率顯著增加,很多醫生尚不認識,原因不明的無菌性性炎症,常伴有下肢結節紅斑、遊走性或多發性關節痛、高泌乳素血症、乏力或發熱等全身性表現,如此複雜的自身免疫性炎症,豈可一刀了之。

在當前「肉芽腫」治療未能規範和普及的情況下,千萬不要讓對「肉芽腫」毫無認知的醫生誤做切開引流。

當前的形勢是病人求醫心切,而醫生知識因久不更新而明顯滯後,大環境遏制了他們的求知慾,遭罪的必然就是患者。

點我分享到Facebook相關文章初次見到杜玉堂教授,一身潔淨的白大褂,戴著一副黑框眼鏡,在助手的陪伴下從手術室中走出,很難想像這位精神矍鑠邊走邊看病歷的大夫今年已經70多歲。

也很難想像70多歲的老人依然精神飽滿的活躍臨床一線,記者了解到,杜教授和他的團隊每周都有幾十台的手術要做,等待他看病的病人經常站滿樓道。

乳腺炎多發於哺乳期女性。

但有一種乳腺炎,並不在哺乳期,但卻化膿潰爛。

很多人不認識這種病,把它誤認為一般的細菌感染或乳腺結核,甚至誤診為乳腺癌誤切乳房。

幸運的是,劉女士躲過了這一劫。

記者白麗通訊員李琪彬【病例】患乳腺炎要切除乳房?非哺乳期也會得乳腺炎錯誤飲食是復發主因指導專家: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乳腺科王頎教授居住在廣東東莞的湖南籍張女士在兩個月前左乳被發現有10×8cm的巨大腫塊,不久後又出現乳房皮膚大面積破潰,遷延不愈,輾轉於多個醫院都被診斷為晚期乳腺癌,醫生甚至建議她切除全乳。

擴張症,漿乳,肉芽腫的類似與區別一、肉芽、肉芽腫、膿腫的區別:1、肉芽與肉芽腫的區別:肉芽是軟組織傷口癒合的基礎,由幼稚階段的纖維結締組織和新生的毛細血管構成,鮮紅而柔軟,鬆脆易出血,逐漸老化而連接斷裂的傷口。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