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學雜誌電子報128期 | gbm中文

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GBM) 是最常見的腦惡性膠質瘤,不僅存活時間 ... TMZ 為目前唯一證實可以有效延長GBM 病人存活率的藥物。

128冊Vol.32 No.3Sep. 30 2016中華民國一○五年九月三十日出版神經膠母細胞瘤之藥物治療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藥劑部藥師陳昶名摘要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是最常見的腦惡性膠質瘤,不僅存活時間短,且復發率高。

標準療法以手術及放射線為主,再輔以temozolomide(TMZ)治療。

TMZ為目前唯一證實可以有效延長GBM病人存活率的藥物。

然而,TMZ的療效會因為病人個體O6-methylguanine-DNA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表現而受到影響。

近年來bevacizumab基於其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藥理作用,或許可以藉著縮小腫瘤,給予病人更好的生活品質,使其成為治療GBM的選擇之一。

此外,神經膠母細胞瘤常伴隨腦水腫與癲癇相關的神經學併發症,類固醇與抗癲癇藥物亦常用在此類病人身上。

本文章即是回顧神經膠母細胞瘤的藥物治療。

關鍵字:神經膠母細胞瘤、temozolomide、MGMT基因、bevacizumab壹、前言1,2神經膠細胞轉變成的腫瘤稱做神經膠質瘤,為最普遍的原發型腦瘤。

世界衛生組織根據組織學及侵犯程度,將神經膠質瘤分成四個等級,其中第三與第四級被稱作惡性膠質瘤,存活率隨著級數上升而下降。

惡性膠質瘤中又以神經膠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最常見,約占神經膠質瘤82%,好發年齡在55至60歲。

GBM為第四級,中位數存活時間為14個月,五年存活率更不到5%。

GBM容易對化學治療產生抗性,導致腫瘤復發率高,平均復發時間約7個月。

診斷上多以磁振照影(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或是電腦斷層攝影(computedtomography,CT)來判定。

GBM發生的確切原因仍不明,可能與基因、生活環境有關。

環境中主要危險因子為離子化放射線,家族史僅5%。

有些研究指出手機電磁波可能造成GBM,然而目前尚無法證實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相關症狀包含頭痛、噁心嘔吐、認知改變、步態不穩、尿失禁、半身癱瘓、失語症、視力缺損、癲癇等。

其中又以頭痛與癲癇最常見。

由於預後差且會影響認知功能與生活品質,因此被視為最可怕的腫瘤之一。

貳、治療一、標準治療在沒有合適的藥物治療之前,手術是唯一可以降低GBM病人死亡的方法。

然而,要藉由手術將腫瘤完全清除並不容易。

1970年代末期,手術合併放射線療法(radiotherapy,RT)成為最主要的治療方式。

化學治療由於細胞毒殺作用,以及可能增加腫瘤對放射線的敏感性,因此被視為一種新的治療方式。

只不過在temozolomide(TMZ)問世之前,未有一種化學療法可以延長GBM病人的存活率。

目前標準治療仍以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藥物為輔。

標準治療為在切除腫瘤後,合併放射線(1.8-2Gy,每日1次,每週5次,總劑量54-60Gy)與TMZ(75mg/m2,每日1次)治療,連續使用6週。

合併治療結束後隔4週,在每個療程(28天)的前5日,給與TMZ作為輔助治療,共6個療程2。

放射線與TMZ劑量,可依病人情況做調整。

再復發與救援療法(recurrenceandsalvagetherapy)則包含,bevacizumab(BVZ)、BVZpluschemotherapy(irinotecan、carmustine、TMZ)、TMZ、nitrosourea、combinationPCV(procarbazine+lomustine+vincristine)、cyclophosphamide、platinum-basedregimens。

(一)TemozolomideTMZ為一烷化劑,在1980年代被合成出來,是目前證實可有效延長GBM病人存活率的藥物。

TMZ為前驅藥(prodrug),口服後會先在人體轉化為5-(3-methyltriazen-l-yl)imidazole-4-carboximide(MTIC),再裂解為methyldiazoniumcation與5-aminoimida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