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華肝吸蟲 | 中華肝吸蟲卵

中華肝吸蟲的壽命可長達一、二十年,這段感染期間幾無異狀,肝功能檢查除了極少數人鹼性磷酸脢稍會上升,可多是正常。

但蟲體在膽道系統內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 ...怎麼會?我又不是外勞!認識中華肝吸蟲 「醫師你有沒有搞錯!我又不是外勞,怎麼會有寄生蟲,你不要騙我!」歐里桑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

隨著環境衛生的進步,除了少數幾種蟲子,在台灣寄生蟲成了少見的疾病,新一代的年輕醫師們也幾乎快忘了還有這類疾病。

不過近幾年,外勞、菲傭的大量引進,重新又提醒了這人類古老疾病仍然的存在的事實,其實在台灣它也只是變得較少見而已,若只顧口腹之慾,不注意健康衛生,它就會上身。

這位歐里桑腹部不適多時,在常規的糞便檢查裡意外發現了寄生蟲卵。

進一步鑑定後確認是中華肝吸蟲。

聽過蛔蟲、繞蟲、鞭蟲,但什麼是中華肝吸蟲?外勞帶來的嗎?大概不是吧!它掛個中華的頭銜!讓我們再認識這隻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sinensis),複習一下吧!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sinensis),此蟲在古代典籍即有記載,只是使用不同名稱,它是會跑到肝膽道眾多寄生蟲之一,這種蟲子在人體主要引起慢性病變,臨床上常無明顯症狀。

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越南及台灣等東南亞地區的國家,台灣較正式的感染報告是在1915年,後來有許多流行病學的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某些鄉鎮或村落為高感染區,為何有此現象,繼續看下去吧!此蟲常約一至二公分,寬0.3至0.5公分,其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類,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包含魚種頗多且多為食用魚類,例如草魚、鰱魚、吳郭魚等。

它以囊狀幼蟲形態寄生在魚肉內,當人類食用含有此幼蟲,未完全煮熟魚類或生魚片就很容易被感染。

此囊狀幼蟲進入腸道,約七至十小時內即經由總膽管移行至肝內的小膽管內,四週後即發育成熟開始產卵,每隻成蟲每日排卵平均三四千個,頗為驚人。

中華肝吸蟲的壽命可長達一、二十年,這段感染期間幾無異狀,肝功能檢查除了極少數人鹼性磷酸脢稍會上升,可多是正常。

但蟲體在膽道系統內容易引起其他併發症,發生膽道結石、膽囊炎的比例相對增加,亦會造成膽管內皮細胞的變性,是生成膽管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於在其生活史中牽涉到畜養的魚類,是相當重要的人畜共通寄生蟲病因。

由上述此蟲的生活史可知,其感染途徑最主要就是生食淡水魚。

客家人的飲食習慣更較其它地區的人,更嗜食淡水魚生魚片、生魚粥等等。

因此在台灣有較高感染率的地區,主要是客家人聚集地區,與淡水魚的產區。

如南投縣日月潭、國姓鄉、高雄縣美濃鎮、旗山鎮、屏東縣竹圍、頭崙、新田等三村及苗栗縣獅潭鄉、苗栗鎮等地區,其感染率過去曾有報告在10至59%之間,隨年齡增加而增加。

過去有位醫師Cross在1969年的報告曾評估整個台灣地區中華肝吸蟲之人體感染率約為l.5%。

前些年(大約十年前吧!?)預防醫學研究所在苗栗地區的研究結果顯示16個鄉鎮,53個村里共8,028人之檢查,平均感染率為11.6%。

感染率則是以銅鑼鄉及頭屋鄉的20.0%最高,而以苑裡的0.5%最低。

及結果發現感染率與客籍住民數目呈現極大相關,客籍男性住民感染率為20.6%,女性為9.6%。

在這些地方年齡愈大感染率也愈高,大於60歲以上的人高達25%檢查結果為陽性。

一般說來,無論客籍、閩南,甚至原住民,男性感染率都高於女性。

相信近年的感染率應會較低,因生活條件及所得均已大幅提高,但是某些居民還是有使用糞便餵魚的行為,仍有人嗜食生魚片,魚粥,尤其是草魚,為中華肝吸蟲繼續存在、感染提供了適宜的環境與機會。

臨床上只要注意在還是可見這類病人。

誰說寄生蟲是外勞、菲傭特有的疾病!而中華肝吸蟲感染的診斷並不困難,只要在膽汁或糞便中找到蟲卵即可確定,但因其蟲卵太小常被忽略掉。

血清免疫反應檢查常被作為流行病學工具,但準確度較差些。

中華肝吸蟲的治療以驅蟲藥為主,效果不錯。

倘有併發結石等症狀,有時需外科手術處理。

而預防之道無它,在於加強衛生教育,改變過去不適當的飲食習慣,注意衛生避免生食淡水魚類,以減少感染的機會。

 作者:王蒼恩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消化系內科(胃腸肝膽內科) 消化系內科首頁系統維護人:GImasterCopyright©1997-2012;MMHAllRightsReserved.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