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 | 鉤蟲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 ...百度首页网页新闻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文库百科首页历史上的今天百科冷知识图解百科秒懂百科懂啦秒懂本尊答秒懂大师说秒懂看瓦特秒懂五千年秒懂全视界特色百科数字博物馆非遗百科恐龙百科多肉百科艺术百科科学百科用户蝌蚪团热词团百科校园分类达人百科任务百科商城知识专题权威合作合作模式常见问题联系方式下载百科APP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已投票0[gōuchóng]钩虫语音编辑锁定讨论上传视频上传视频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中文学名钩虫拉丁学名hookworm别    称钩口线虫界动物界门线虫动物门纲尾感器纲亚    纲小杆亚纲目圆线虫目科钩口科目录1种类介绍2形态特征▪成虫▪幼虫▪虫卵3生活史4致病▪幼虫致病作用▪成虫致病作用5实验诊断6传染源7种群分布钩虫种类介绍编辑语音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duodenaleDubini,1843),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americanusStiles,1902),简称美洲钩虫。

另外,偶尔可寄生人体的锡兰钩口线虫(AncylostomaceylanicumLoose,1911),其危害性与前两种钩虫相似。

犬钩口线虫(AncylostomacaninumErcolani,1859)和巴西钩口线虫(AncylostomabrazilienseGomezdeFaria,1910)的感染期蚴,虽也可侵入人体,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cutaneouslarvamigrans,CLM)。

因幼虫移行蜿蜒弯曲,引起皮疹呈匐行线状,故称匐形疹(creepingeruption)。

但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

钩虫形态特征编辑语音钩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它只有1cm左右长,似绣花针大小,寄生于人的十二指肠及小肠里。

每条钩虫一天就可产卵上万个,这些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适当的条件下就可孵出幼虫。

[1] 钩虫成虫体长约1厘米左右,半透明,肉红色,死后呈灰白色。

虫体前端较细,顶端有一发达的口囊,由坚韧的角质感染钩虫的狗肠构成。

因虫体前端向背面仰曲,口囊的上缘为腹面、下缘为背面。

十二指肠钩虫的口囊呈扁卵圆形,其腹侧缘有钩齿2对,外齿一般较内齿略大,背侧中央有一半圆形深凹,两侧微呈突起。

美洲钩虫口囊呈椭圆形。

其腹侧缘有板齿1对,背侧缘则有1个呈圆锥状的尖齿。

钩虫的咽管长度约为体长的1/6,其后端略膨大,咽管壁肌肉发达。

肠管壁薄,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内壁有微细绒毛,利于氧及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扩散。

钩虫体内有三种单细胞腺体:①头腺1对,位于虫体两侧,前端与头感器相连,开口于口囊两侧的头感器孔,后端可达虫体中横线前后。

头腺主要分泌抗凝素及乙酰胆碱酯酶,抗凝素是一种耐热的非酶性多肽,具有抗凝血酶原作用,阻止宿主肠壁伤口的血液凝固,有利于钩虫的吸血,头腺的分泌活动受神经控美洲钩虫口囊制;②咽腺3个,位于咽管壁内,其主要分泌物为乙酰胆碱酯酶、蛋白酶及胶原酶。

乙酰胆碱酯酶可破坏乙酰胆碱,而影响神经介质的传递作用,降低宿主肠壁的蠕动,有利于虫体的附着。

经细胞酶化学定量分析,美洲钩虫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比十二指肠钩虫高;③排泄腺1对,呈囊状,游离于原体腔的亚腹侧,长可达虫体后1/3处,腺体与排泄横管相连,分泌物主要为蛋白酶。

钩虫雄性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雄虫末端膨大,即为角皮延伸形成的膜质交合伞。

交合伞由2个侧叶和1十二指肠钩虫与美洲钩虫的交合伞与交合刺个背叶组成,其内有肌性指状辐肋,依其部位分别称为背辐肋、侧辐肋和腹辐肋。

背辐肋的分支特点是鉴定虫种的重要依据之一。

雄虫有一对交合刺。

雌虫末端呈圆锥型,有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