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中人】病人是我的老師陳威明 | 吳博貴年紀

陳威明學生、負責骨腫瘤治療研究中心的吳博貴主任說:「他的確是『神』……經病啊,都靠意志力支撐。

連開刀都嚴格要求我們,寧可切到自己的手,也不可以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

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蘋果新聞網發布於2019年01月24日21:00作者╱許家峻別人眼裡他是名醫、榮總副院長;在病童心裡,他是家人,是「陳爸爸」。

在骨科工作30多年,至今完成2萬7000例骨科手術,手術房裡的陳威明,在一場又一場的生命戰役裡,披上盔甲決戰病魔。

不忍孩子和家人拖著病體奔波,他結合善心人士成立骨肉瘤關懷之家,默默提供免費住宿,卻從不張揚。

上月首屆台灣義行獎頒獎典禮,「陳爸爸」對台下的骨肉瘤(骨癌)病友說:「看到你們活著,我做什麼都值得。

」總說戲如人生,但生活中發生的事,永遠比電影情節殘忍!時間倒退至2012年8月19日,故事發生在台北榮總骨科診間。

「我們帶孩子專程北上,陳威明主任看了我們帶去的X光片和MRI(磁振造影)資料,馬上斷定99.9%是骨肉瘤。

我心碎了,最後一點點希望破滅了。

」窄小診間瀰漫沉重氣息,日光燈冷冷亮著,氛圍猶如死神降臨。

實習醫生和護士用手臂環住小恩爸媽,希望能為落淚的他們傳遞一絲溫暖。

剛滿9歲的小恩似乎驚嚇過度,望著眼前這一切,像木頭人般失語。

陳威明起身抽了張面紙遞過去給小恩爸媽:「要哭,就哭今天就好了。

放心,我們有團隊負責照顧這樣的孩子,換異體骨大概需要10個月時間,骨肉瘤不是沒救。

」語畢他轉頭對小恩說:「陳爸爸一定會盡力喔!陳爸爸一定會盡力,你要把我當成你的家人。

」連續兩句的「陳爸爸會盡力」,讓診間裡的每個人,都勇敢了起來。

這個月,類似情節重複上演,陳威明將面紙遞給眼前年輕媽媽,下一秒手握拳、向男童示意來個男人式的擊拳,「陳爸爸會幫你喔。

來!我過電給你,今天我電力很夠。

」前一夜甫在手術房與病魔大戰一場,陳威明睡不到6小時,一早仍滿臉紅潤走進診間,他是一顆太陽,為病人抵擋心情的冷寒。

行醫30多年,陳威明生活幾乎被工作佔滿,一位骨癌病童的媽媽在電話中告訴我:「我孩子住院那陣子,他是一、三、五進開刀房;二、四整天門診。

中間還抽空查房,連周末也出現在病房。

一點也不吝於將愛心分享給所有的孩子和家長。

」視病猶親在陳威明身上發揮到極致,「我知道病人看到醫生如同看見希望,會有安全感,就算累到快掛掉,還是非去查房不可。

」無數次的家庭聚餐,陳威明不是缺席就是遲到。

不知是否外科工作耗損太快,陳威明30歲便滿頭白髮,「同事、病人以前會問我『怎麼了?』我都苦笑說,這才是我的真面目。

」年輕時染一頭黑髮,不是怕顯老,只為讓母親安心,「我媽媽看我長白髮,嫌難看、蒼老,叫我去染一染。

」母親往生後,陳威明不再染髮。

出生台南六甲,陳威明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操持一家大小。

排行最小的陳威明,上有3兄姊,「以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我媽媽沒辦法念書嘛!她嘗過失學之苦,心心念念栽培4個小孩進大學。

」聊起故去的母親,陳威明充滿眷戀,彷彿早上才跟她碰過面,「我媽媽影響我很深。

她是非常古道熱腸的人,鄰居有難直接衝出來幫忙。

從小會影響我啦!她常說『有量才有福』,這句話我永遠記在腦袋裡。

」考上建中那年,父親送他一部相機作為獎勵。

從此攝影成了陳威明興趣,「我老家鄰近烏山頭水庫,童年常跑到小山頭俯瞰湖岸線,水庫洩洪時好壯闊、好美。

」山光水色孕育下的孩子,對山與海有特別的依戀,這便是陳威明熱愛爬山的原因,「爬山能讓我心靈獲得寧靜和放鬆,外科需要體力,剛好順便鍛鍊體力,哈哈!」陳威明笑聲如雷聲轟鳴,連攝影記者跟我都被他感染。

順應父母期待,陳威明考上陽明大學醫學系,1988年畢業分配到北榮花蓮鳳林分院,「我原本要做腫瘤科,腫瘤科是內科,下鄉後發現內科沒缺、缺外科,外科就外科啊。

我每天上的刀都是骨科的刀,跟著我的老師拉勾(醫學術語:將要動刀的傷口撐開固定好)、照放射線,期間返回台北榮總受訓4個月,每天一早進開刀房,直到開刀房熄燈我才離開。

4個月後我回到鳳林分院,開了100多檯刀,老師羅惠熙就問我,『你對骨科有沒有興趣,要不要留下來?』」陳威明從此走上骨科這條路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