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症狀有哪些?腸胃炎飲食該注意什麼?醫師圖文解說 | 細菌型腸胃炎多久會好

有些細菌性腸胃炎(如沙門氏菌及或霍亂弧菌)好發於炎炎夏天,在台灣島嶼型濕熱的環境下,病菌容易在食物上滋生,更增加了食物感染的風險。

病毒性腸胃炎 ...Skiptocontent腸胃炎是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的腸胃道感染疾病,無論孩童或成人,都可能會因為腸胃炎而產生各種不適的腸胃炎症狀。

腸胃炎的發生率也非常高,即使是在公衛條件很好的台灣,也幾乎沒聽過哪個人一輩子都沒腸胃炎發作過。

但麻煩的是,腸胃炎導致的腹痛、嘔吐、拉肚子,往往不是吃個胃藥、止吐藥或止瀉藥就會好,後續的照護和腸胃炎飲食調整也很重要。

特別是孩童的家長是最辛苦的,當自己家孩子得了腸胃炎,又吐又拉,又不知道該吃什麼的狀況下,很難不手忙腳亂。

許多網路上的資訊往往過於片面甚至錯誤,如果真的照那些做法,可能治病不成,反而搞砸了身體。

為了增進民眾對腸胃炎的認知,Medpartner團隊醫師彙集了各篇文獻,整理成這篇文章,希望跟大家說明關於腸胃炎是如何發生的?腸胃炎飲食要怎麼調整?以及最重要的,如何預防腸胃炎?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們先列出幾點關於腸胃炎的重要觀念:腸胃炎的病原體可從被污染的食物及患者飛沫來傳染疾病腸胃炎患者要注意自己有沒有脫水的情形腸胃炎患者不必完全禁食禁水,需依照自己的狀況來調整飲食腹瀉症狀請不要任意服用止瀉藥物,在醫師評估後再使用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完整搞懂腸胃炎,用正確的知識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喔! 腸胃炎是怎麼傳染的?從常見病原體談起腸胃炎聽起來是個很單純的疾病,但實際上可能導致腸胃炎的病原體還真不少。

依據病原體類型,可以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腸胃炎。

以下是常見的病原體,大家可以快速看過就好,基本上到底是哪種細菌或病毒的感染,主要是醫師要幫你擔心的。

 細菌性腸胃炎常見病原體可引發細菌性腸胃炎的常見病菌有沙門氏菌(salmonella)、腸炎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仙人掌桿菌(bacilluscereus)、霍亂弧菌(vibriocholerae),有時候在孩童血便的時候,也要特別懷疑沙門氏菌(salmonella)或志賀氏菌的感染,另外O157:H7型大腸桿菌也可能引發嚴重的症狀。

有些細菌性腸胃炎(如沙門氏菌及或霍亂弧菌)好發於炎炎夏天,在台灣島嶼型濕熱的環境下,病菌容易在食物上滋生,更增加了食物感染的風險。

 病毒性腸胃炎常見病原體病毒性腸胃炎可由輪狀病毒(rotavirus)、諾羅病毒(norovirus)、星狀病毒(astrovirus)或腺病毒(adenovirus)…等引起,而病毒盛行的時間也有所差別。

比方說輪狀病毒容易在夏季轉秋及冬季時盛行,而諾羅病毒則是全年都有可能引發腸胃炎。

從上面的資訊,你就可以了解為什麼腸胃炎全年都有機會發生了吧,一年四季都不能掉以輕心呢。

 腸胃炎病原體如何感染人體?無論是細菌還是病毒,都可透過污染的食物、水源,以及患者的飛沫和嘔吐物或排泄物來感染人體,並伺機入侵我們的消化道。

腸胃道的機能因此受到影響後,就無法進行正常的蠕動及消化功能,因此產生腸胃道的症狀。

細菌會透過以下方式產生腸胃道的病變:入侵腸胃道黏膜,進而產生潰瘍某些病菌會分泌毒素,刺激腸道過度分泌水分及電解質,導致腹瀉的情況以輪狀病毒為例,病毒則會透過以下方式來引發腸胃炎:輪狀病毒會附著在小腸上,並入侵小腸細胞,進而改變小腸黏膜的組織結構輪狀病毒會影響腸道對醣類的消化、水分的重吸收以及其他營養的攝取,導致腹瀉的情況每種病毒易感染的年齡層也有些不同,像諾羅病毒及星狀病毒,在每個年齡層都會引發腸胃炎。

而輪狀病毒、腺病毒及沙波病毒,就比較容易感染5歲以下的嬰幼童。

 腸胃炎症狀有哪些?什麼時候一定要去看醫生?腸胃炎的症狀主要是以發燒,以及腸胃道的症狀表現為主。

我們一樣把它區分成細菌性以及病毒性兩種來看。

細菌性腸胃炎患者感染病菌後,潛伏期短則1小時內、長則一週內出現以下各種症狀:發燒(一般可能會持續2到3天)噁心嘔吐腹瀉(一天內上大號超過3次以上),並拉出水狀、黏液狀的糞便,甚至可能出現血便腹痛病毒性腸胃炎患者一般在被病毒感染後的12小時到5天內會出現以下症狀:發燒噁心嘔吐(諾羅病毒患者常出現的症狀)腹痛腹瀉(一般來說,病毒性腸胃炎比較不會出現血便或黏液狀糞便的情形)[1,2]其實對一般民眾而言,細菌型和病毒型腸胃炎很難區分,通常醫療人員才比較有辦法憑藉病史、理學檢查以及相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