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性腸道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 Crohn's disease 診斷

治療前後之CDAI 減少超過70 表示對於治療是有反應的。

比較與整理ulcerative colitis 與Crohn's disease. Ulcerative Colitis. Crohn's Disease.Skiptocontent搜尋:本文目錄InflammatoryBowelDiseaseUlcerativeColitisCrohn’sDisease比較與整理ulcerativecolitis與Crohn’sdiseaseDiagnosticStudiesTherapeuticApproach&ManagementHarrison的表格相關文章:作者/講者:黃庭章醫師整理:IanYCChen,MD校稿:IanYCChen,MD上次校閱:2018/04/07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nflammatoryboweldisease是一類慢性反復性的腸胃道發炎性疾病。

其主要分為兩個疾病:Crohn’sdisease:主要是transmuralinvasion,所以常常會造成fissures或是strictures,或是內視鏡檢查下可見到cobblestone的表現。

Ulcerativecolitis:主要侵犯大腸,特別是黏膜層,mucosallayer。

Inflammatoryboweldisease在歐美國家盛行率較高,亞洲國家較低。

看起來似乎也與國家的開發程度有關。

Inflammaotryboweldisease的onset年齡為20-40歲,約有15%的病人在60歲之後發病,稱為older-onsetIBD(clicktoshowthereference)。

Ulcerativecolitis的peakonset的年齡約是30-40歲,Crohn’sdisease約比ulcerativecolitis早10歲。

兩者的第二個發生的年齡範圍大約是60歲之後。

台灣的IBD盛行率是逐年上升(2000-2010),可能與環境變遷的相關因素(例如:飲食或藥物的使用)有關。

UC的病人比CD的病人多。

男性比女性多。

IBD的etiology相當複雜,包含:geneticrisks(ATG16L1,NOD2,IL23R,MHC…)lifestyle/medication(抽菸、早期接觸抗生素等)mucosalimmunologymicrobiota種種因素造成mucosalbarrier的受損、感染、乃至全面失控的免疫反應進一步加重腸道組織的傷害。

左圖為正常狀況下(eubiosis),腸道內的正常菌種能提供保護腸道免於受致病菌的侵害並能教育腸道免疫細胞。

但若是腸道菌的分佈被環境因素(eg,antibiotics)改變時(dysbiosis),TH1、TH2、TH9、TH17、Neutrophils等免疫細胞便會參與並改變原有的免疫調節與平衡。

 UlcerativeColitisUlcerativecolitis侵犯為連續性的且表淺的(continunousandsuperficial),早期統計約30%為proctitis/40%為left-sidedcolitis/30%為pancolitis,但是(右圖)最近的統計可以看出一些變化,left-sidedcolitis明顯減少,而proctitis明顯增加。

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chronicdiarrhea,也可能有發燒、體重減輕、體力變差。

1/3的病人會有腸道外症狀(extra-intestinalmenifestations)。

Ulcerativecolitis嚴重時(右圖)在內視鏡下可見到正常血管紋路消失、黏膜腫脹、以及shallowulcers。

最常見的clinicalcourse(約60%)為一次大的flare-up之後,有一些斷斷續續的小的輕微的腸道症狀;其次常見的clinicalcourse(約40%)為反復的(intermittent)慢性的(chronic)疾病症狀(flare-ups與remissions交替出現)。

1995年提出的疾病嚴重程度評估工具—TrueloveandWittsSeverityIndex目前較常用的UC嚴重度評估工具為Mayoscore,其評估的指標有四項(subscores):stoolfrequency,retalbleeding,endoscopicfindings,physician’sgloba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