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絛蟲 | 豬肉絛蟲 發病 時間

通常病程緩慢,囊尾蚴病發病時間以1個月至1年為最多,最長可達30年。

癲癇發作,顱內壓增高,精神症狀是腦囊尾蚴病的三大主要症狀,以癲癇發作最多見。

據資料 ...豬肉絛蟲鏈狀帶絛蟲也稱豬肉絛蟲、豬帶絛蟲或有鉤絛蟲,是中國主要的人體寄生絛蟲。

古代醫籍中稱之為寸白蟲或白蟲。

早在公元217年,《金匱要略》中即有白蟲的記載,公元610年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該蟲體形態描述為"長一寸而色白、形小扁",並指出因炙食肉類而傳染。

中國《神農本草經》中記錄了三種驅白蟲的草藥。

人體感染囊尾蚴早在1558年就為Rumber所發現,以後又由Kuchemeister與Leuchart分別以飼養方式證實了豬囊尾蚴與人體成蟲的關係。

中文名稱豬肉絛蟲界動物界門扁形動物門種豬肉絛蟲中間宿主豬和野豬目圓葉目科帶科拉丁學名Taeniasolium別稱豬帶絛蟲、有鉤絛蟲終宿主人綱絛蟲綱寄生部位小腸內亞綱多節絛蟲亞綱屬帶屬基本簡介鏈狀帶絛蟲也稱豬肉絛蟲、豬帶絛蟲或有鉤絛蟲,是中國主要的人體寄生絛蟲。

古代醫籍中稱之為寸白蟲或白蟲。

早在公元217年,《金匱要略》中即有白蟲的記載,公元610年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將該蟲體形態描述為“長一寸而色白、形小扁”,並指出因炙食肉類而傳染。

中國《神農本草經》中記錄了三種驅白蟲的草葯。

人體感染囊尾蚴早在1558年就為Rumber所發現,以後又由Kuchemeister與Leuchart分別以飼養方式證實了豬囊尾蚴與人體成蟲的關系。

豬肉絛蟲主要特征形態成蟲乳白色,扁長如帶,較薄,略透明,長約2~4m,前端較細,向後漸扁闊。

頭節近似球形,直徑0.6~1mm,不含色素,除有4個吸盤外,頂端還具頂突,其上有小鉤25~50個,排列成內外兩圈,內圈的鉤較大,外圈的稍小。

頸部纖細,直徑僅約頭節之半。

鏈體上的節片數約700~1000片,近頸部的幼節,節片短而寬;中部的成節近方形,末端的孕節則為長方形。

每一節片的側面有一生殖孔,略這,規則地分布于鏈體兩側。

每一成節具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睾丸約150~200個,輸精管向一側橫走,在縱排泄管外側經陰莖囊開口于生殖腔。

陰道在輸精管的後方。

卵巢在節片後1/3的中央,分為三葉,除左右兩葉外,在子宮與陰道之間另有一中央小葉。

卵黃腺位于卵巢之後。

孕節中充滿蟲卵的子宮向兩側分支,每側約7~13支,每一支又繼續分支,呈不規則的樹枝狀。

每一孕節中約含4萬個蟲卵。

蟲卵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徑31~43μm。

卵殼很薄,內為胚膜,在蟲卵自孕節散出後,卵殼多已脫落,稱不完整卵。

胚膜較厚,棕黃色,由許多棱柱體組成,在光鏡下呈放射狀的條紋。

胚膜內含球形的六鉤蚴,直徑約14-20μm,有3對小鉤。

豬囊尾蚴如黃豆大小,為白色半透明的囊狀物,囊內充滿透明的囊液。

囊壁分兩層,外為皮層,內為間質層,間質層有一處向囊內增厚形成向內翻卷收縮的頭節。

其形態結構和成蟲一樣。

相關習性人是豬帶絛蟲的終宿主,也可作為其中間宿主;豬和野豬是主要的中間宿主。

以豬囊尾蚴實驗感染白掌長臂猿和大狒狒獲得成功。

成蟲寄生于人的小腸上段,以頭節固著腸壁。

孕節常單獨或5~6節相連地從鏈體脫落,隨糞便排出,脫離蟲體的孕節,仍具有一定的活動力,可因受擠壓破裂而使蟲卵散出。

當蟲卵或孕節被豬或野豬等中間宿主吞食,蟲卵在小腸內經消化液作用24~72小時後,蟲卵胚膜破裂,六鉤蚴逸出,然後借其小鉤和分泌物的作用,鑽入小腸壁,經血迴圈或淋巴系統而到達宿主身體各處。

在寄生部位,蟲體逐漸長大,中間細胞溶解形成空腔,充滿液體,約經10周後,豬囊尾蚴發育成熟。

豬囊尾蚴在豬體內寄生的部位為運動較多的肌肉,以股內側肌多見,再者依次為深腰肌、肩胛肌、膈肌、心肌、舌肌等,還可以寄生于腦、眼等處。

囊尾蚴在豬體內可存活數年。

被囊尾蚴寄生的豬肉俗稱為“米豬肉”或“豆豬肉”。

如宿主未被屠宰則久後囊尾蚴死亡並鈣化。

豬肉絛蟲當人誤食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囊尾蚴的豬肉後,囊尾蚴在小腸受膽汁刺激而翻出頭節,附著于腸壁,約經2~3個月發育為成蟲並排出孕節和蟲卵。

成蟲在人體


常見健康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